APP下载

无锡创建新的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

2010-08-15瞿立新

文教资料 2010年25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无锡办学

瞿立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当前,无锡高等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这为高等教育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以及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要求,又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类型、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无锡创建新的本科院校的必要性

(一)需求引领,创建新的本科院校是无锡适应区域中心城市定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

无锡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千年文明,百年繁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无锡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500强的行列,是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2009年,无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00美元。根据国务院确定的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无锡着眼于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园区的功能与特色,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对传统优势产业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信息化技术改造,对加工制造企业推动其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头延伸,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集聚区建设。

近年来,无锡超越苏南模式和代工模式,更大力度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2009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77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6%。2009年底,无锡市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两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600亿元,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无锡将用六年时间,把新兴产业培养成为全市的先导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实现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双倍增”目标,即到2012年全市新兴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到2015年超过12000亿元。其中,到2012年,无锡传感网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2015年达到2500亿元。无锡力争到2012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全省转型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到2020年,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幸福安康和谐宜人首善城市,率先实现从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的根本性转型、由全面小康社会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

城市转型需要新兴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引领。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表明,人才与“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市属职业院校的基础上创建新的本科院校,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瞄准无锡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人才培养的层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进一步提升无锡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对于无锡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加快实现“弯道超越”,加快形成全市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人才、产业和应用的集聚效应,迅速提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无锡人才“金字塔”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增强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成倍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二)人才优先,创建新的本科院校是为无锡创新型经济转型形成新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无锡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东方硅谷”形成新的创新动力的迫切需要。

人才是发展之基、竞争之本,人才是第一资源,无锡尚德的经验表明,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往往能催生一个新兴产业。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求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从全国来看,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根据已有的传统产业确定,众多高校中为创新型经济提供中高端技术型专门人才的学科专业并不多。这就导致了创新型经济在发展和扩大企业规模过程中面临人才短缺和人才链薄弱,甚至人才链关键环节缺失的问题。目前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和国内服务外包50强企业已有22家落户无锡,这些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当前无锡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这反映了产业需求与教育培养之间的差距。无锡正处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以为无锡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为主攻方向的新的本科院校的创建,对于加强无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解决高校人才支撑不够、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集全国之智、聚天下之才的重要载体,是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系统环境,是打造高层次创新团队、形成为领军人才配套的管理人才和中层技术人才的集合的重要园地,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产业互动将形成区域持续的创新动力。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创建,对于提升地方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地方人口均衡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创建新的本科院校,无疑将为无锡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东方硅谷”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展,创建新的本科院校是无锡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升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构筑高等教育发展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需求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行业。所以,无锡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突出强调“教育率先”。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0年,无锡市制定实施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以市属院校为基础创建新的本科院校,全面提升无锡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优化无锡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和层次。

近年来,无锡高等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层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市现有各类高等院校15所,另外还建有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2009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3%。然而,无锡本科院校偏少,高等教育结构极不合理,不能适应无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需要,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差距更大,高等教育仍是无锡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无锡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办学层次、质量和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突出重点,有所突破,以挑战促整合,以机遇促提升,创建新的本科院校,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既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又可缩小无锡与周边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方面的差距,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建立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因此,提高办学层次创建新的本科院校,对于扩大教育开放和国际教育文化交流,拓展国际办学渠道,借鉴国外成功教育模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国际化教育管理和学历认证体系,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为优秀学生海外实习和留学深造铺设更为便捷有效的通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无锡新的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区位优势、发达的经济基础,为创建新的本科院校提供了有利环境。无锡市属院校30年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全日制本科层次教育的办学经历、坚实的基本设施基础、良好的学科专业基础、较好的师资队伍基础,为创建新的本科院校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主动适应无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凝练办学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开放活校、文化塑校”为发展战略,牢固确立“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区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无锡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把院校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完全达到多科性应用型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办学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地和在国内有良好声誉的干部培训基地。

(二)办学定位。

1.办学类型定位。多科性应用型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

2.培养目标定位。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无锡,辐射长三角地区,为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同时,为无锡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

4.学科专业设置定位。坚持就业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时代特征,富有区域特点,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保证区域紧缺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紧扣无锡“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和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的建设目标,对接无锡建筑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与无锡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围绕无锡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形成建筑工程和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群;围绕无锡提升休闲旅游产业,形成旅游专业群;围绕无锡构筑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形成服务外包专业群;围绕无锡重点发展物联网产业,形成传感工程技术专业群;围绕无锡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形成动漫与艺术设计专业群;成立二级学院——传感工程学院、服务外包学院、数码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师范学院、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专业结构合理,有一定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

5.办学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顺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强化行业和企业服务,面向全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和经济管理人才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

通过培训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推进教育模式改革,提升师资教学水平,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便捷的渠道。以产学研用结合为切入点,科学研究突出应用性,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放办学既有活力,又有深度。

6.办学规模定位。“十二五”期末,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2000人,职业培训、干部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10000人次/年。

(三)办学特色。

以深化高层次岗位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突出地方性、发展应用性、着力层次性、注重国际性,培育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

1.地方性。立足无锡,辐射长三角,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培养无锡建筑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着力培养无锡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师范人才。

2.应用性。将行业应具备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实习、实训全过程,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层次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主动适应无锡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要求,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第一岗位的高起点,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注重产学研用结合,发挥学科专业的优势,高质量服务、推动乃至引领行业和企业发展。

4.国际性。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立足于无锡城市国际化,构建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

[3]无锡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 —2012)[D].

[4]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6—2015)[S].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S].教财[2004]9号.

[6]那张军,程勉中.谈地方高校本科教育科学定位与特色[A].江苏高教学会.世纪之交江苏高教若干热点问题研究[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399.

[7]麻建国.新世纪初加快无锡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J].江南论坛,2002,(09):05.

[8]那张军.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苏高教,1997,(Z):27.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无锡办学
无锡一棉
无锡一棉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无锡公交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