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联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2010-08-15魏红波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意图关联交际

魏红波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基于关联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魏红波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关联理论看,阅读理解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读者从明示信息来推导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关联理论进行推理,进而提高他们的语用认知能力。本文结合关联理论,探讨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联理论;阅读理解;教学

引言

阅读是外语学习者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是读者潜在的一种交际能力。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和智力过程,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作者将自己的意图、打算、思想和感情等,用书面语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读者通过对这些语言符号的辨认、联系和推理去判断存在于语言符号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意图。由于这种交流不是面对面进行的,所以阅读是一种很特殊的交流形式,是读者和作者通过书面印刷符号作为联系纽带而进行的交流。正因为阅读的特殊交流形式,增添了读者正确理解作者真实意图的难度。多年来,学生阅读综合技能的提高一直都是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关注的重点,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希望能够早日寻找出一条适合于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和认知》中提出的一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语言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交际,试图揭示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并试图从揭示语言理解的规律和原则来达到对语言运用原则和规律的认识。它将语用学的研究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话语理解,并为话语理解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关联理论主要以自然性言语交际中的话语为分析对象,但书面语篇与其他任何形式的言语交际并不存在本质差异,因为他们都涉及到说话者与作者的交际意图的问题,因此它同样适用于非自然性话语,即书面语篇。阅读理解就是一种书面语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阅读理解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一种必须经过从语言表层信息推知信息产生者深层意图的认知心理过程。

1 阅读概述

1.1 阅读的定义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阅读概念的定义一直不明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为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我国学者朱纯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它要求学习者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领会作者通过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图,使这些符号意义化,从而达到与作者思想的沟通。[1]

心理语言学家、阅读模式研究者古德曼(Goodman)指出,“阅读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阅读本质上是外部引导的思维过程,包括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阅读并不依赖于所有语言成分的精确辨认,而在于能否用输入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做出准确判断。”[2]古德曼的这一定义充分说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积极的参与者。

弗朗希斯·格莱利特(Francoise Grellet)提出,阅读就是尽可能高效地从书面文章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3]格莱利特的这一定义,则强调意义的获得。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于阅读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表述中确认,阅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把语言符号通过心理认知转换成思维符号的复杂过程。其实质就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和加工信息,从而尽可能准确而全面地获取阅读材料的意义。

1.2 阅读的本质

阅读不是一种被动的机械行为,而是主动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理解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需要调动多种生理器官及知识结构的综合性活动,是输入信息与人脑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并经过大脑处理将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从而接近原作者的意图。人脑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视觉自然地获得文章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而是用眼晴收取信息,用大脑脑推断出信息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在阅读过程中,大脑的作用相当于一部信息处理机。

1.2.1 传统阅读理论的阅读观

Gough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该观点强调把材料作为信息输入,阅读者从字母和单词的辨认开始,不断进行信息组合,最后完成阅读活动。这一模式尽管说明了阅读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由于把阅读这一复杂过程过分简单化,即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阅读的低级阶段,忽视了一系列影响阅读过程的语境因素。把阅读过程当作一种纯粹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活动。而在此活动中,读者被看成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的个体,利用视觉信息自下而上地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解码,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被视为理解的决定性因素,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就自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以“说文解字”的方式从词汇、语法入手,进行词义辨认、结构分析、难句翻译等一系列语言形式的教学活动。[4]

传统的阅读理论认为:英语阅读是一个非常精确的过程,是对大、小语言单位的详尽感知和辨认。意义独立地存在于文章之中,读者只能通过材料中的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语言形式来理解文章,理解变成了简单的信息组合。这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主导了早期阅读教学活动。阅读被看成纯粹的线形语言信息解码。英语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较低的语言层次上,同时也没有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2 现代阅读理论的阅读观

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场心理猜谜游戏(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是思想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他把阅读看作为一个心理语言过程,并提出了一个心理语言学的阅读模式,称为“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即: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证实和修正,分为取样(Sampling)、预测(Predicting)、验证(Testing)、肯定或修正(Confirming or Revising)四个阶段。根据这一模式,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知识的实践或实现。

到了70年代,鲁梅尔哈特(Rumelhart)在吸取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Interactive Reading),认为“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种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等知识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种单一的语言知识都不能促成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5]

斯坦诺维奇(Stanovich)后来提出了阅读能力的层次模式。他指出,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识别、句法分析、语境知识等。阅读时,各个层次的知识相互补偿,彼此影响。他提出的阅读者利用一切可能的因素来协调阅读理解的理论,对外语阅读教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6]

利奇(Leech)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作者和读者双方各有的编码和解码的复杂过程,是读者运用图式互馈结构进行解码的过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相互反馈过程。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应依据语言本身的内部结构规律,即合语法性,还应依据社会交际的原则,即语用原则。[7]

可以看出,现代阅读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阅读看作是人类所特有的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是读者智力(包括思维)和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对文字意义的消化加工过程,是书面信息与读者大脑中已有知识的有机结合、阅读环境与读者互相作用、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目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有关阅读行为的观点是:阅读活动是一种多种因素、多样形式、多项交流与反应的复杂的解码过程。解码的依据来自文字、语言、语用、世界等方面的知识。所有影响阅读过程的因素都处在不同的层面上,任何一个都可能与另一个发生互动关系,影响对阅读材料快速而准确的理解。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也是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过程。理解既需要读者“自下而上”的解码,也需要把已有知识和篇章的符号相联系,进行“自上而下”的推测,从而重新构筑以文字编码的新信息。应该说,相互作用的模式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阅读理论,因为它同时肯定了低层次和高层次阅读过程对阅读理解的作用,把阅读过程看成是读者与读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也与心理语言学的观点相吻合。

2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Sperber与Wilson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联理论。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8]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所需要传达的是信息产生者(交际者/说话者/作者)的意图。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个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也就是说,信息的产生者在发出信息时,不仅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还可以表明他有某种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即交际意图。传递信息的意图往往是不言自明的,而要理解传递信息意图的意图则要复杂的多。语言交际活动过程中,信息的连接者要理解信息意图,首要的是要理解交际意图。这样才能保障交际的最后成功和正常展开。信息接受者为了了解信息产生者的信息意图及交际意图,就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辨和推理。阅读理解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这一活动的阅读者充当的就是信息接受者这一角色,他不仅要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信息意图,还要了解他的交际意图。也就是说,他所要做的工作不仅限于接受信息,不只是对信息作简单的解码,还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推理,理解并破译信息发出者的真实意图。

Sperber等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a)它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能够唤起听话人的关注;(b)为了取得以上的“语境效果”,它让听话人付出必要的心智努力,而语境效果的多寡取决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所发生的场景;(2)假设某一个人闯入一个重要的讲座,说道:“Ladies and gentlemen,Ihave to tell you that the building’son fire.”在这里,“The building”是一个关联性表达,而对于关联的不同确定将导致不同层次的关联效果。在这种环境下,听众所能得到的第一个假设应该是:“The building”指的是讲座发生的建筑。很明显,得到这种解读的话语将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引起听众的注意:在他们的脑海里充斥着如何逃生的念头。假设在一个正式的演讲会上听众正专心倾听讲座,在这种条件下,对这句话的如上解读应该是唯一可能的解读。[9]

3 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阅读理解的认知特征,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过程分为三大层次:(1)字面理解层。读者仅仅理解阅读材料的字面意义,如辨认和回想文章大意细节、事件发生顺序、地点与时间、人物特征和因果关系等;(2)推理理解层。读者根据文章的结构和背景知识,从字里行间推测词义、文章目的和作者意图;(3)评价理解层。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背景、知识和语言能力,分析评价文章的优劣,如评价信息的确切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证明事实的可能性及断言的正确与错误等。这三大层次尽管各有特征,但他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归。每一层的理解都离不开演绎推理。[10]

阅读教学传统的做法基本上是基于语码交际理论的教学模式,教师提供学生阅读材料,要求他们预习一遍,然后讲解一些语言难点,分析一些难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实际上,学生可能根本不预习,或者把预习过程变为查找生词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消化阅读材料,有时非但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反而产生了一些断章取义的不良结果。桂诗春认为,阅读教学的语码模式应予以摒弃,代之以语用认知模式。阅读理解不应该理解为对语词语句的解码,而应该着眼于整体的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帮助学生达到整体上的认知,形成一个整体认知环境,收到“既见树又见林”的效果。

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很特殊的角色:一方面他是阅读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阅读材料整体认知环境的驾驭者和传授者,他必须对整体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决定哪些是综合性、指导性信息,以便给学生提供整体的认知引导。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理解的教学应遵循这样一个流程:

(1)教师高屋建瓴,充分把握阅读材料的精髓,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理解的指导性关联信息,帮助造就一个认知环境;

(2)为学生介绍阅读过程中寻找关联信息、形成语境假设、进行思辨和推理的方法和技巧,把分析、理解和推理的权利交给学生,因为分析、理解和推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立关联、搜索和调用多方面关联信息,形成相关语境假设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理解与推理能力的过程;同时,把判断学生理解正确与否的权利也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讨论,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通过讨论,不仅可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强化他们的认知与理解。

结论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人们提高文化意识的社会活动。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大面积提高大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的效果仍不甚理想。许多教师注重对篇章中语言的理解而不是对作者意图的理解,注重语言或篇章结构的分析,而忽视阅读技能的培养。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教师必须对阅读这一行为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即阅读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是读者根据认知原则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读物进行的一个积极思辨和推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在英语阅读训练与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语篇整体入手,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了解语篇的信息流程,从而在高于句子的层面上,研究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整个篇章的了解,获取篇章里传达的信息。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283.

[2]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67,(4):126-135.

[3]Grellet,F.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1.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7.

[5]Rumelhart,D.F.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Reading[J].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1977,(6):22-27.

[6]Stanovich,K.E.Toward an interactive-compensatorymodel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of reading fluency[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0,(17):157-159.

[7]Leech,G.Principles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69.

[8]张亚非.关联理论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34-35.

[9]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6-78.

[10]冉永平.英语阅读理解与阅读过程[J].重庆大学学报,1996,(3):76-80.

(责任编辑:孙常丽)

H319.9

A

1009-2080(2010)03-0084-03

2009-12-25

魏红波(1979-),男(汉族),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意图关联交际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情景交际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交际羊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