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大钊的和谐社会思想

2010-08-15杨升祥

天津法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李大钊人民出版社公平

杨升祥,徐 颖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300191)

·李大钊研究·

论李大钊的和谐社会思想

杨升祥,徐 颖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300191)

文章对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梳理,研究了其社会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协力互肋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从中汲取一些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价值的重要启示。

李大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大钊在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虽然在他的社会主义学说中,还没有直接使用“和谐社会”一词,但是已经包含着和谐社会的许多基本元素。在李大钊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文拟对李大钊的和谐社会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从中汲取一些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价值的重要启示。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和谐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们在号召和组织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斗争的发端,李大钊就明确指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人间社会的生活,永远受这个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是社会主义者共同认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1]”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执着追求,并带领人民群众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第一,目前的斗争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系统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俄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李大钊深刻阐明:“人类应该相爱互助,可能依互助而生存,而进化;不可依战争而生存,不能依战争而进化。[2]”“现在的世界,黑暗到了极点。我们为继续人类的历史,当然要起一个大变化。这个大变化,就是诺亚以后的大洪水,把从前的阶级竞争的世界洗得干干净净,洗出一个崭新的互助的世界来。”我相信“人类不是争斗着掠夺着生活的,总应该是互助着友爱着生活的。[3]”这就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思考。

第二,社会主义是富裕而不是贫穷的社会。李大钊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主义就是应运而生的起来改造这样社会,而实现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4]”铲除国内外的掠夺阶级,“在社会主义之下,资本可以集中,劳力可以普及。资本之功能以集中而增大,劳力之效用亦普及而加强。”“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5]”这就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阐扬了共产党人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宗旨。

第三,从物心两方面改造世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李大钊明确指出:“依人类最高的努力,从物心两方面改造世界,改造人类,必能创造出来一个互助生存的世界。[6]”“人类的生产方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的社会关系又随着人类生产方法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精神的文化更随着人类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到了生产力非常发展的时候,与现存的社会组织不相应,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阶级的最后手段。”“这最后的阶级竞争,是改造社会组织的手段。这互助的原理是改造人类精神的信条。我们主张物心两方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7]”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的初步探索。李大钊提出:“遵调和之道以进者,随处皆是生机,背调和之道以行者,随处皆是死路也。”“调和之境,虽当宝爱,而调和之道,则不易得也。[8]”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是建立民主与法治。李大钊认为:“真正合理的社会主义,没有不顾个人自由的。”“我们所要求的自由,是秩序中的自由;我们所顾全的秩序,是自由间的秩序。只有从秩序中得来的是自由,只有在自由上建设的是秩序。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原是不可分的东西。[9]”

第一,民主是贯穿现代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主线。李大钊指出:“现代社会的种种方面都带着Democracy的颜色,都沿着Democracy的轨辙。政治上有他,经济上也有他;社会上有他,伦理上也有他;教育上有他,宗教上也有他,乃至文学上、艺术上,凡在人类生活中占一部位的东西,靡有不受他支配的。简单一句话,Democracy就是现代唯一的权威,现代的时代就是Democracy的时代。[10]”“吾民当知国家之事,经纬万端,非一二人之力所能举,圣智既非足依,英雄亦莫可恃,匹夫之责,我自尸之。[11]”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行人民民主,保障和促进社会各方面之互助与和谐。

第二,实行民主以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李大钊指出:“因为Democracy的精神,不但在政治上要求普通选举,在经济上要求分配平均,在教育上、文学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机会,支应一般人知识的要求。[12]”民主的意义就是人类生活一切福利的机会均等。一是建立民主的普选机构,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的普选权。二是建立民主的产业组织,使劳动群众机会均等地分配生产成果。三是教育机关要保证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以便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和补习技能。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求执政者切实代表和保障劳动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实现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不同利益。

第三,以法治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李大钊明确指出:“凡为立宪国民,道在道能导民自治而脱他治。民以是相求,政以是相应,斯其民之智能,必能共跻于一水平线而同 并育。”“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然即假定其不良,其当易,其起而代之者,度亦必为校代议政治益能通民彝于国法之制,决非退于专制政治,可以笃信而无疑焉。[13]”“若惩人治之弊,而专任法律,与监法治之弊,而纯恃英雄,厥失维均,未易轩轾。”“今后取人之准,宜取自用以效于民之人,无取用民以自见之人;宜取自用其才而能适法之人,无取为之制法始能展才之人。[14]”

三、公平自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就是社会公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阐明社会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必须在变革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幅度增加社会财富,消除一切不公正现象,保证全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马克思把社会公平同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相结合,阐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构筑未来社会公平的原则和基石。李大钊对一问题作了深入思考。

第一,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世界历史上,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特权,对社会公平进行了探索,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后,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提出“和谐制度”和“共产主义公社”等设想,主张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各种奴役和不平等,使人们拥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和劳动成果,平等地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公平的正确途径和依靠力量,其主张的社会公平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在多国的实践,开辟了人类社会走向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的通衢。李大钊曾经深刻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15]”

第二,实现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自由平等。李大钊认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协调各方面社会关系的要求,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要求,是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团体、不同民族、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要求。李大钊在论及自由平等问题时指出:“不论他是一个团体,是一个地域,是一个民族,是一个个人,都有他的自由的领域,不受外来的侵犯与干涉,其间全没有统治与服属的关系,只有自由联合的关系。这样的社会,才是平民的社会;在这样的平民的社会里,才有自由平等的个人。[1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经济上的自由公平。社会公平涉及诸多方面,而经济上的自由公平是其他一切公平基础。李大钊强调:“经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底下,哪里有劳动的自由,只有少数的资本家的自由,”“所以我们想得到真的自由,极平等的自由,更该实现那‘社会主义制度’,而打倒现在的‘资本主义的制度’。[17]”为了实现经济公平基础上的政治公平和教育公平,我们要“以人类自由的精神扑灭一切强权,使正义人道一天比一天的昌明于全世界”[18]。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才能使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取得经济上的公平。

四、协力互助是社会和谐的道德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育和树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李大钊在宣传和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深入阐述了道德问题。

第一,道德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李大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道德产生的基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道德这个东西不是超自然的东西,不是超物质以上的东西,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他的本原不在天神的宠赐,也不在圣贤的经传,实在我们人间的动物的地上的生活之中。他的基础就是自然,就是物质,就是生活的要求。简单一句话,道德就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之社会本能。[19]”这一思想,深刻阐明了道德这一精神层面的产物与社会物质生活的联系和统一。

第二,道德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李大钊指出:“现代之文明,协力之文明也。”“惟协力与调和,而后文明之进步,社会之幸福,乃有可图。[20]”道德与经济相协调,“新道德既是随着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要求发生的,就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有变动的,那么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若是复旧,道德亦必跟着复旧。因为物质与精神原是一体,断无自相矛盾、自相背驰的道理。可是宇宙进化的大路,只是一个健行不息的长流,只有前进,没有反顾;只有开新,没有复旧;有时旧的毁灭,新的再兴。这只是重生,只是再造,也断断不能说是复旧。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21]”

第三,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李大钊提出:“人莫不爱美,故人咸宜爱调和。盖美者,调和之产物,而调和者,美之母也。宇宙间一切美尚之性品,美满之境遇,罔不由异样殊态相调和、相配称之间荡漾而出者。[22]”新道德要与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承接,形成新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认同。道德建设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所要求的新道德,就是适应人类一体的生活,世界一家的社会道德。”“我们今日所需要的道德,不是神的道德、宗教的道德、古典的道德、阶级的道德、私营的道德、占据的道德;乃是人的道德、美化的道德、实用的道德、大同的道德、互助的道德、创造的道德![23]”

李大钊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我们党在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正如李大钊所言:“国情与历史之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而。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24]”研究李大钊的和谐社会思想,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恩格斯曾经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25]”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和紧密联系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发展,发展不仅需要和谐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发展的目的和要求本身就包括社会和谐。因此,我们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科学发展保障社会公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推动科学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几代共产党人始终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主义先驱者李大钊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奋斗精神,以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实际成效告慰先烈的英灵。

[1]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22.

[2]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22.

[3]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24-225.

[4]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76.

[5]李大钊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45-446.[6]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22-223.

[7]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23-224.

[8]李大钊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49.

[9]李大钊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8.

[10]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38.

[11]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0.

[12]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39.

[13]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0.

[14]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9.

[15]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27.

[16]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27.

[17]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78.

[18]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58.

[19]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0.

[20]李大钊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8.

[21]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3.

[22]李大钊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7.

[23]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3.

[24]李大钊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3.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1.

On LI Da-zhao's Thoughts of Harmonious Society

YANG Sheng-xiang,XU Ying
(The Party School of Tianjin Committee of the CPC,Tianjin 300191,China)

The author studies Li Dazhao's main thoughts on the harmonious socialism society and the essential contents of ideology of social harmony.The socialism society is a harmonious one that is guaranteed by the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on the foundation of justice and supported morally by the mutual cooperation.The author offer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in practical value for our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alism society.

li da-zhao;socialism;harmonious society

D231

A

1674-828X(2010)01-0109-04

(责任编辑:郭 鹏)

2010-01-05

杨升祥(1955-),男,天津市人,天津市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徐颖(1974-),女,天津市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外中共党史文献翻译。

猜你喜欢

李大钊人民出版社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怎样才公平
李大钊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