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盛唐隐居风尚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2010-08-15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田园诗入世士人

李 雪

(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浅谈盛唐隐居风尚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李 雪

(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隐居是王维生平中的重要内容。其原因有二:一是隐居在盛唐蔚为风尚,对士人出入世间发挥着多重作用和效应。二是就王维个人而言,其入仕之后所面临的政治现实、心态转变和哲学思想是他选择隐居的决定性因素。其隐居形态是半官半隐,这是与盛唐隐居所蕴含的哲学关系相吻合的士人普遍隐居方式。这种隐居形态对王维田园诗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使其山水田园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内容和造境艺术等方面成就突出。

盛唐隐居;王维;山水田园诗

隐居是王维生平中的重要内容。大约在其早年离家赴长安后即曾在终南山隐居过。其后约在开元十六年(728)曾隐居淇上。开元二十二年(734)、开元二十三年(735)又曾隐居嵩山。这三次隐居时间都不长。从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隐居终南山,在终南山东缘北麓的兰田辋川营庄园,称“辋川别业”或“终南别业”。此后,王维或在长安,或在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纵观王维一生,仕途平坦,大约自开元十五年(727)后即在长安供职,并且官至尚书右丞,做地方官的时间很短,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钟爱隐居呢?这主要缘于两个因素。一是隐居蔚为风尚,在士人入仕之前和入仕之后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二是王维在入仕之后所面临的政治现实和心态转变以及其自身思想影响下产生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先,盛唐隐居蔚为风尚,有着其内在的原因,即隐居对盛唐士人一生的出处行藏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第一,入仕之前的隐居以求“养望待时”[1]“,养望”,即培养与庸俗、黑暗相对立的生命情趣和独立人格,使个人价值增重。这是与入世相伴的人格修养,颠覆了之前隐居与入世的矛盾,隐居成为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看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和重要阶梯。正如司马祯所言隐居终南为“仕宦之捷径”。

其次,入仕之后的隐居,是伴随着世人面对现实的失意和矛盾而来的。萧颖士在《赠韦司业书》中曾说“守初心则嫌猜顿起,将任节则操履全乖”[1],一旦步入仕途,士人立刻陷入保全官职还是保全人格的两难境地中。他们之中有的完全异化为皇权的工具而媚附权要,而大多数人则辗转于难解的精神苦闷中,以诗发挥忧郁。另有一种人则寄情自然,随缘任性,过起隐居的生活。所以,隐居在士人失意后的首要作用就是解决入世中的种种矛盾、缓解失意,置身自然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成为平衡心理的方式。第二,隐居以求“养高忘机”[1],超脱世务、观照大自然的真正意义只在于人对精神自由、理想人格的追求。这同入仕之前的“养望”是相同的,不论“忘机”还是“待时”,在世人心目中都是可以统一而不相抵牾的,因为其共同基点都是对人格的塑造和适意自然的生活情趣的培养,而不是对入世还是出世的终极追求。孟浩然有言“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大多数士人虽身在林泉,心在朝廷。士大夫兼济天下,以致世为己任,纵失意不遇,在盛唐,也并没有绝对遁世以求个人之完全泯灭的隐者。真正意义上的隐居是不存在的。即使以隐居著称的王维,虽声言“万事不关心”,却至死也未离开朝廷。因此,隐居对士人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待时异动的权变法。大部分的士人隐居是以仕宦为意,一旦朝廷诏命,便立刻离去。

隐居在盛唐的多重作用和效应,对王维漫长的隐居生活固然产生了深刻而长期的影响。就王维个人而言,其入仕之后所面临的政治现实、心态转变和哲学思想是促使他隐居的主观决定性因素。首先,黑暗的政治现实使他从进取走向消沉,从愤世走向避祸。这是现实的逼迫。自从张九龄被逐,李林甫为首的贵族集团的腐化政治和黑暗统治使王维感到沮丧。而当时“罗钳吉网”的频兴冤狱,使王维从愤世走向了避祸。其次,无力在官场中保持理想人格的独立,当是王维隐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理想的逼迫。王维入仕后,自觉“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4],(《献始兴公》)就是说在官场所需的才干机巧不足,而官场所排斥的独立人格优长。这就使王维很难在官场立足,入世与人格的抵牾,使他失意万分,他的出世之心越来越重。“古人非傲吏,自厥轻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2](《辋川集·漆园》),足以说明虽寄情微官而幸得自由的快乐。最后,王维的隐居与他禅宗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以禅学统摄儒道。从他晚年所写的《与魏居士书》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阐扬的基本上是“随缘任运”、“安心无为”的人生哲学。由庄及禅,悟到了“身世犹空虚”“本来无一物”的禅境。而他所有的观念又是基于精神的超越和人格的保持。所以,道、禅又能与儒家的立身之道共处。所以,“拂衣为放”,“束带而朝”集于一身而两不相妨。这是王维奉行的,并且在其他士人中也有所实践的“无可无不可”,无往而不适意的生活态度。

就其生活态度而言,基本上是出世间又不离世间。就归隐的形态而言,王维式的归隐,不是以仕宦为意的朝隐,也不是绝对遁世走向死寂的林泉之隐,而是半官半隐出入自如的中隐。如白居易《中隐》所阐释的,“大隐入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赴似处,非忙亦非闲”[2]。不论是把隐居作为心理平衡、权变的手段,还是在行藏出处之中追求精神的超越和人格的保持,半官半隐,也是大多数士人遵循的生命范式。

盛唐之所以呈现隐逸与仕宦并存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盛唐归隐风尚所蕴含的哲学关系,即儒释道三者相通。就盛唐士人而言,他们对儒释道的接受不是从思辨的角度,而是把它们当作既有的文化成果来接受,表现为儒家的人生态度、道家的生活情趣和佛家的行为方式。他们对于这三种意识形态有着鲜明的取向:就儒家,取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而摈弃克己复礼的人格压抑;就道家,取其个体生命的自由舒展和隔尘嚣、养恬素、全真养性的生活方式,而不追求庄子哲学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境界要求;就佛家,取其注重心性、肯定个体,认为不脱离世俗生活也可获得精神的超越,使佛家寂灭之说反而有了生气。从士人对这三家的接受取向来看,都是基于理想人格、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与儒家之入世、老庄佛禅之出世的终极要求、理论归宿有着很大的距离,也并不顾及各家的最终指归。所以,三家可以相通,孟浩然说:“佛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佛不仅同道,甚至与主张入世的儒也可以同调。所以,隐居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出世,仕宦也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入世,出入世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可以并不矛盾地统一于盛唐士人的生命过程中。如王维所言士人可以“不废大伦,存乎小隐”。[3]

王维半官半隐的生涯以及“无可无不可”,无往而不适意的生活态度,使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在他现存的四百多首诗中,直接以山水田园、山林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约百余首。

王维非常重视自我精神在自然体验中所获得的超越世俗的愉悦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的突出成就在于主客交融的表现手法。他在与自然的观照中,把无意识的自我化入无目的的自然,形成了纯审美的态度,从而表现有无限意味却又难以言喻的美的意境。从山水田园诗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晋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写意为主,并不致力于客观物象的精微观照;宋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摹象盛名,却不能使主观情感与自然契合。而王维及其他盛唐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能够摄取自然物象所营造的氛围,融汇主体的潜意识,构成清幽静秀、神韵悠远的意境。

在内容上,王维的诗表现了诗人适意自然、远离世俗的生活态度,表现了远离世事扰攘的宁静自然的闲逸生活,于静美中多了一分淳朴、闲适。如《渭川田家》中“牛羊”“野老”“田夫”的描述,完全是一派乡间的闲逸生活的写照。作者的心态也如“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4](《积雨辋川庄作》),忘怀世俗,获得了与自然相适意的真实的宁静与愉悦,体验了一番全真养性的生活方式。

王维的田园诗,写“空”写“静”,比比皆是,但不代表王维的诗有宗教义理的倾向。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等等。但这“空”,并不是空无一物、内心虚无,这“静”也不是死寂无声、万念俱灰。这与王维的思想意趣是完全吻合的。他对禅意的领悟,只表现为万有皆空的清净观念和随缘适意的生活态度,而不追求禅宗的最高境界。他的意趣在于与无目的的自然交流,从中获得愉悦和玄妙的审美体验。另外,禅宗对其创作的艺术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他加强了可感的表象,形成了渗透着主观情趣的意象。因此,他的诗处处空静,有一定的禅意,而不是禅境,其诗对禅宗的借鉴只限于审美的观照,而没有宗教义理的迷误。

[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陈铁民.王维孟浩然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闻一多.唐诗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4]张风波.王维诗百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姚晓黎]

On Influence of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Fashion of Seclusion to Wang Wei’s Poems of Hills and Streams and G ardens

LI Xue
(Humanity College of Hebei 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

Why did seclusion became important in Wang Wei’s whole life?There are two reasons.One is that life in seclusion was a fashion in the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which produced many-sided affects and effectsfor those scholars to go out of or go in the populace society.The other one is that asfar as Wang Wei is concerned,so many subjective and decisive factorsfaced with Wang Wei,such as the political reality,mentality transform,philosophical thoughts played a fatal role,after he became an official,.Therefore,Wang Wei’s seclusion had both its popularity of the time and his own peculiarity.As for his seclusion form,it was half official and half solitude.It was a popular way of life in seclusion for scholars which is identical to the philosophical relationship contained in the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Wang Wei’s technique of expression,content and creation of scenery for his poemsof landscape with hills,streams and gardens and so on have internal relations with his seclusion life form.

solitude of Tang;Wang Wei;pastoral poetry

I206.2

A

1671-5977(2010)03-0022-03

2010-08-10

李 雪(1985-),女,河北徐水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田园诗入世士人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田园诗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