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临证教学,培养应用型中医医疗人才

2010-08-15孙朝辉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实训理论

孙朝辉,张 磊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0)

加强临证教学,培养应用型中医医疗人才

孙朝辉,张 磊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0)

中医临证教学是被数千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三年制专科层次设置,要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只有在课程、教材设置,教育、教法改进中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理论素养较高、动手能力较强、具有浓厚学科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临床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临证教学;中医;应用型人才

临证教学是中医传统教育模式的主要教学方法,它集临床与课堂合二为一,临证实践与理论学习融为一体。历史上主要形式有:不拘血缘、亲疏的“纳徒授业”、或秉承家学的“父子相传”。其最大特点是具备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切合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成为中医教育漫长发展过程的主流。近几十年来,中医教育在借鉴国外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着重理论系统、完整,强调形式的规范、固定;理论课、临床课、见习、实习一路下来,培养出来的中医专业毕业生理论脱离实际、适应临床需要周期长、就业率明显低于西医专业毕业生等现实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中医专家、学者经过反思、总结,认为应把中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成果(如临证教学的及早应用)与现代规模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此,切实地把临证教学应用到中医课教学实践中,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有效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加强临证教学改革、逐步完善和建立既符合现代规模教育大趋势,又反映中医教育特色的中医教育模式。

1 重新认识临证教学的核心内涵与现实意义

临证教学的关键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叉循环进行。加强临证教学既不是对目前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更不能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传统,去“复古、返祖”。既要强调临证教学的重要性,又要重视其可操作性。2004年以来,我校确定以培养应用型医疗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实施1+2M工程(即学生1年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2年在教学医院完成临床课与实习教学,毕业前2个月到协作乡镇医院顶岗实习)。以此为契机,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全面推行临证教学实验。跟踪我校近两届中医专业毕业生调查显示,首次助理执业医师考证过关率在85%以上,医疗文书书写能力普遍加强,所在科室老师带教时间缩短,与患者沟通能力显著提高,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因此,实施临证教学,让毕业生在学校学会看病有现实意义。

2 临证教学的实施要点

2.1 加强师资培训,选拔有临床经验的老师是关键

由于受中医教学西医化的影响,各级医院中医医疗举步维艰,选拔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是推广临证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对选定教师的再培训,其中包括理论与临床两个方面。对于刚参加工作的硕士、本科毕业生注重其临床素养的提高,对于临床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培训其对教材实用性的把握以及教法的改革。真正做到:为师者,用中医思维,传中医之道。为学者,亲其师,信其道,成就中医实用之才。

2.2 压缩理论、课堂学时,增加实训、临床学时

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全面压缩理论、课堂教学时间,把时间交给实训、临床,改变以往上实验课看电教、观模型、浏览标本、同学间照抄实验报告的做法,把患者(包括模拟症状者和同学中间临时得病者)带到课堂、实训室,把抽象的脉诊个体化,知常达变;把具体的舌诊现场化,反复观察,潜移默化。这需要授课教师洞悉、把握教材,根据需要调整章节。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下,积极性被激发,由被动变主动,自觉、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更易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度。

2.3 教材建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中医专业理论课采用统编教材,大部分临床课采用自编教材或合并通编教材中的相同、重复的内容。根据临床需要,减少目前教材中设定证型、确定治则、遣方用药、束缚思维的看似规模化统一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严格教研室统一备课制度。使各门课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杜绝重复,疏而不漏。

2.4 把课堂搬到医院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把临床课所有教学转移到教学医院,课堂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在实训、实习基地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巨资,标准化设置。在临床课教师双师认定、代课教师组织培训方面下真功夫。逐步推进该教学方法,让教学医院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优势。

2.5 改进实习计划

通过临证教学,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使学生逐步完成对将来所从事专科的认识,及早规划,并朝这个目标努力。因此,毕业实习不再要求学生每科必转,面面俱到。在常见病科室实习后,把较多的时间用在将来要从事的科室。

2.6 严格考核制度

实施临证教学改革,必须在教学管理、考核环节严格把关。成立专家督导组不定时听课、督导,中层领导分专业按要求旁听指导,教研室同事每学期定学时互相学习;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就带教教师授课、实训情况,每周向系教学管理小组写出书面反馈意见。充分发挥学生在考核中的主导作用。考试、考察重技能操作、病例分析,降低理论、纯概念在考分中的比例。做到根据临床需要教学,切合临床需要考试。学生进医院实习前的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实行再培训,毕业前技能考试不合格者,暂缓毕业。

3 加强临证教学的几点体会

3.1 充分准备,有的放矢

加强临证教学,压缩理论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劳动量,反而成倍增加备课、临证准备时间。无论理论课还是实训课教师课前准备必须详细周到。学生的问题不减少反而增加,有不少跨专业的问题往往使老师下不了台。从难处着手,增强预见性,把握主动权,使每节课目标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为一个特定病例,可能提前几天预约患者,并做通其配合教学的思想工作。实训课带教老师,从人数到工作量增加往往是以前的数倍。

3.2 课堂半军事化管理,赏识教学,提高效率

临证教学分小组进行的机会较多,效率是完成有限课时的前提。实行半军事化课堂管理势在必行。中医理论抽象、概括性强,带教老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善于发现优点,多表扬,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及时鼓励以使学生始终充满兴趣。

3.3 注重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确的临床思维是链接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键。临证教学的中心即让学生尽早地多接触患者、多进行操作,尽快学会识证、辨证。因此,临证教学在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绝不忽略,反而加强了中医经典理论的纲领性、名家医案的启迪性指导作用。

3.4 临证教学不是模块分割

应用型人才注重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历史经验及长远发展的眼光看,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难成就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临证教学在针灸、推拿学教学中针对性明显,其他学科切忌一脉、一舌对一证,一药、一方治一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假定证型、模块分割的机械教法。临证教学在把握方法的可操作性的同时,要兼顾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临证教学,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是中医教育改革的一个探索过程。既要认识其复杂性、重要性,又要认识中医理论的特殊性,确实需要总结经验,审慎对待。中医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更新观念,找准切入点,没有实质性突破,培养人才,振兴中医,只是设想。

G64

C

1673-7210(2010)08(a)-172-02

孙朝辉(1968-),男,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运动系统疼痛防治及中医教学。

2010-04-21)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训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