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居民群体疫病恐慌的成因与护理干预

2010-08-15殷允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2期
关键词:恐慌流感传染病

殷允萍

近几个月来,我国个别地区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又加上当前出现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疫情,在广大的社区居民中引起群众性疫病恐慌。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 Coxa16、EV71型多见)引起的,能通过粪-口和飞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夏、秋季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斑丘疹、疱疹是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由甲型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疾病,该病毒可在猪群中造成流感爆发。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而今年首先在欧美国家出现了人感染猪流感的病例。临床以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若对疫病引起的群众性恐慌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社区混乱和经济损失,并给部分恐慌易感人群带来较大的精神创伤,甚至是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如:一位社区居民,因去河南郑州出发竟然打电话给社区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说,自己在疫区饭不敢吃,旅馆不敢住,还担心自己回家后自己的衣物如何处理等。由此引发本文对社区居民产生疫病群体心理恐慌的现象及干预进行综述。

1 社区居民群体恐慌的传播要素和形成原因

1.1 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群体疫病恐慌的发生与传染性疾病类似,其传播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传播源:是传播疫病恐慌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患者)或受恐慌者。②传播途径:受恐慌者通过口头转告、道听途说、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新闻媒介等传播;现代媒体的强大力量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为群体恐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殊的时间因素有时也是恐慌传播的有利条件,如春节等节假日期间,消息传播速度快,造成的影响也较大。③易感人群:调查和临床发现,存在性格缺陷,如胆小怕事、缺乏自信、过分依赖他人、敏感等以及有神经症病史、情绪低落、体弱多病的患者易受恐慌。此外,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有时也影响人们对恐慌事件的感受与反应。

1.2 对疫病产生恐慌心理的主要成因 ①人们对疫病知识的了解不足:面对一种未知的疾病,公众易缺乏安全感;②以往其他烈性传染病或其他灾难事件对人们造成的长期心理影响:传染病带给人们的忧虑不仅包括了对疾病本身的恐惧,还包含了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忧虑;③对疫病的防治措施掌握不足:如果一般群众、基层医生或医疗机构不能有效诊断识别,将会给人群带来恐慌。④传染病防治体系和医疗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在边远的农村或地区,需要基层医生对疫病尽早发现,及早处理。

2 社区护理干预

2.1 社区护士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到做好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意义,不断加强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努力提升防治综合能力,对可疑病例要按照病例流程和措施及时处理。大力开展防控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导诊,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讲座,咨询,家访等形式向就诊患者宣传相关的预防知识。使民众对疫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人们对疫病相关的知识有了足够的了解后,即可减少他们对疾病恐慌的传播,也会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讲授内容应包括:①相关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常识;②应对传染病、提高抵抗力的方式、方法;③就医信息;④消杀药品和预防措施等。通过向广大居民群众普及科学预防知识,使群众意识到只要用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正确处理,绝大多数传染病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

2.2 加强疫情信息监管 增加正面宣传,限制负面信息的传播,避免因过度报道疫情的严重性,加重居民的恐慌;对恶性传播恐慌信息者要进行坚决制止。

2.3 适当进行心理干预 对疫病患者及家属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增强治疗信心,减少他们的对疫病恐惧相互影响;要充分调动患者的及家属的主动性,争取自救、自助、在积极的求助行动中降低自己的焦虑恐惧;对具有明显心理症状者可实行心理干预,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必要时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或镇静催眠药缓解其精神症状。

猜你喜欢

恐慌流感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冬春流感高发 加强防治最重要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秋季谨防牛流感
MERS可防可控别恐慌
猪流感病的预防与治疗
茶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