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龄社会 推进和谐建设
2010-08-15崔鹏飞
◆崔鹏飞
关注老龄社会 推进和谐建设
◆崔鹏飞
(杭州师范大学)
近年来,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步提高,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 1.49亿,占总人口的 11.3%,是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居世界首位。预测 2010年中国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1亿,占总人口的 8.1%。老年群体为党的事业、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新中国取得的每一项进步都凝聚着老同志的心血和汗水,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尊重历史。因此,如何应对老龄社会危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依据人格发展理论应对老龄危机,加强社会和谐。
一、整体防范,重点应对
人格理论表明成长是渐成的,强调每一个构成部分都由另一个构成部分发展而来,并有它自己发展的关键时期。
老年人的人格发展由婴儿期、儿童早期、游戏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等阶段发展过滤而来。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发展任务不成功,都将直接影响到老年期完美感的获得。因此,需要对老年期的人格危机从整体上加以防范,帮助其重点应对每个成长阶段的冲突,获得相应的品质。只有从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高度加以防范,才能较好应对老龄危机,为老年群体创造平静舒适的晚年生活。
二、倡导积极,排除消极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相互作用的矛盾,即精神和谐因素与精神失调因素之间的冲突。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人格发展任务顺利完成,则形成积极的品质,否则,就形成消极的品质。由此可推断,老年人的人格品质处于积极到消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因此,应对老龄危机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即获得完美感。对于那些人生有价值、生活很丰足的老人,要让他们意识到整个一生的意义,引导他们多关注、回忆生活的精彩与丰富,体验充实与完美。对于那些回顾一生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的老人,重在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整方式去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用自我调整去战胜绝望,从而应对危机。
三、化解冲突,智慧人生
每个阶段中精神和谐与精神失调的冲突会产生一种自我品质,即基本力量。基本力量太小会导致该阶段的核心病理。人格理论将人生八个发展阶段获得的看作是人的基本力量。这些品质包括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如果没有获得这些力量或者力量太小,那他们就会比健康人更脆弱,从而形成惧怕、疑虑、自卑感、无能、不确定性、混乱的两性关系、自私自利、失望和毫无意义感。因此,引导老年人合理化解冲突,体验完美或者以自我调整战胜困难,能解决老年期的心理社会危机,排除老人可能形成的核心病理—鄙弃,促使老年人的人格状态向着和谐方向转变。
四、重视文化,推进适应
现代社会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强调在已有文化环境中促进适应性。
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老年人而言,其人格改变或者出现危机都离不开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如社会地位的下降、工作状态的改变、与子女关系的变化、社会对他的评价等等都可以促使其人格发生变化。要充分重视老年人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周围的重大事件变故,促进其尽快适应周围的转变。因此,认真研究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其所能,老有所为,实现自身价值,不仅是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五、解决危机,普及认同
在每一个阶段,人格发展是以同一性危机为特征的,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同一性的形成受多种多样冲突和事件的影响,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预期的事件。
在应对老龄危机时,需要解决老年人的同一性问题,回溯其青年时期同一性的发展过程,帮助其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防止同一性混乱问题的产生。当老年期人格出现危机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同一性因何而改变。老年人没有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或同一性出现问题时,不要只关注当前事件,要充分考虑过程的变化,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享受生命,乐而忘忧”。
六、以人为本,追求和谐
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自我,新的人格理论倡导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追求和谐,实现和谐社会。
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龄社会危机越发突出,以人为本、追求和谐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应对危机的核心思想。老年人的人格健康取决于其与主流社会的和谐互动,建立在良好认同感的基础上,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就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老年群体,用心、用情、用力实施亲情化管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关心老年人,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后辈应尽的孝心。老年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体现,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目标。”因此,关注老龄社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办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定能推进社会的和谐。
[1]Burger,J.M.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第 6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陈方超.Erikson的生平与其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J].网络财富, 2008,(09).
[3]陈继文,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1).
[4]钱敏,宋林学,张进辅.老化过程中人格问题的研究模式[J].心理学动态,2001,(03).
[5]胡锦涛.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J].共产党员,2009,(11).
[6]习近平.扎实抓党建全力促“三保”[J].共产党员,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