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重睑手术的体会
2010-08-15杨卫民
杨卫民
重睑手术一种很常见的眼部整形手术。关于如何使术后重睑效果更加自然,并且更加符合患者的要求,已经开展了许多不同的改进的手术方式。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重睑手术中应用显微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重睑效果更加自然,并且符合术者的要求目的。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笔者总结30例患者采用在显微镜下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临床体会,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青年患者32例(64眼),男5例(10眼),女27例(54眼),年龄18~50岁。
1.2 手术方法 受术者仰卧,根据睑裂的高度、职业、社会环境、化妆习惯及患者本人要求,用美蓝画出双重睑走向及高度,在显微镜下采用4~6倍的放大倍数。2%利多卡因刺入眼轮匝肌与睑板间隙,麻醉神经主支。将皮肤绷紧,用剃须刀片沿画线垂直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眼轮匝肌,清晰看到眼轮匝肌的环形走向,切除切口以下为睑板之间的眼轮匝肌。对于长睑臃肿者,适当地去除眶隔内多余的脂肪,将切口下方的皮肤自然摊平,用5-0号丝线常规间断缝合切口,使睫毛翘起,使两侧对称,切口涂抗生素眼膏,敷纱布加压包扎1 d。
2 结果
本组32例共64眼,术后眼睑水肿明显减轻,重睑线流畅、自然。重睑线下方皮肤平整、紧绷。睫毛明显上翘。均得到患者、术者及第三者的满意。
3 讨论
3.1 麻醉方法 本法麻醉自上穹隆结膜进针,准确刺入眼轮匝肌与睑板间隙,麻醉神经主支,具有麻醉药用药量少而麻醉效果好,而有效预防和避免麻醉药物副反应。并且能减轻局部浸润麻醉所至的术区组织水肿变形,使手术中操作准确到术中观察效果,双眼对照,达到最大可能一致。
3.2 切口线的设计 术前设计是成功的关键,应该很据每个患者眼部的条件及面型五官特征,以美学的观点加以设计。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重睑手术的关键在于控制睑板和双重睑皮肤的高度的关系。从而有效的使术后的效果更加自然,并且更加美观。皮肤切开的高度低于睑板缝合的高度会导致术后眼睑外翻,皮肤切开的高度若高于睑板缝合的高度会导致术后出现重睑线下部皮肤臃肿,影响手术效果。一般重睑线设计宽度6~8 mm较为适宜,传统的手术方式可能会使重睑线设计的宽度存在一定的误差,如与显微技术相结合,则可有效的减少切口线与睑板缝合线之间的高度的误差,另外切口深度均匀一致,以减少手术疤痕形成,使术后效果更佳。本组所有患者术后重睑高度适宜,自然美观。
3.3 眼轮匝肌的处理 通过对上睑不同形态的研究,眼轮匝肌的厚薄、形态和张力对术后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切开重睑成形术需将切口下方睑板前眼轮匝肌剪除。分离暴露眼轮匝肌是重睑成形术切开法的一种基本操作,对手术医生来说是一种考验。而利用显微镜比常规的肉眼更清晰地看到肌纤维及肌肉上下层的组织结构,解剖层次清楚,更容易分离肌肉,剪除的肌肉量更精确,大大减少组织损伤及穿破睑板及睑结膜的并发症。同时,肌肉切除边缘整齐,减少损伤,减少了术后反应与减轻疤痕反应。
3.4 眶隔脂肪的处理 对于上睑臃肿者,需适当的去除眶隔内多余的脂肪。对于眶内脂肪多者,一般在眶隔的外侧开一小切口,挤出脂肪并去除疝处的多余的脂肪。此操作需十分谨慎,且眶隔的切口宜较小,以免发生切口较大眶隔内的脂肪去除过多,避免术后出现难以修复的三眼皮、上睑凹陷、重睑皱襞过宽、三角眼或睁眼费力等并发症。在显微镜下行此操作可在眶隔小切口下更精确的去除适量的眶内脂肪,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理想的效果。
3.5 缝合的处理 在缝线的过程中,因术中需要在同一针眼进针,在显微镜下操作能更清楚更准确地把握进针位置,准确做到缝合伤口时创缘两侧组织宽度和深度一致,创缘对合良好,张力适中,进针深度一致,减少损伤缝线。同时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潜行在皮肤下与睑板前的针体,避免了刺穿皮肤及结膜,同时减少缝针和改变缝针前行路线,对组织创伤小、疤痕细。而且线结易埋于皮下,同时还缩短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重睑成形术看起来简单,但要做得好并非容易,笔者认为要使重睑成形术取得满意的效果,除要求术者具有良好的解剖学和美学基础外,还必须有熟练精细的显微操作技术,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并且使术后效果更佳,恢复快、疤痕细,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1]宋儒耀,方彰林.美容整形外科学.北京出版社,2002,5:585-589.
[2]黄发明,董冰松,黄冰,等.重睑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补救方法.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11(1):27-28.
[3]张余光,杨群,汪希,等.眼轮匝肌的解剖结构和力学方向对上睑形象的影响.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4,15(2):68.
[4]陈剑名,杨镇生.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及有关技术讨论.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1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