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我粉刺净的制备及应用
2010-08-15张树梅王晓君张世刚
张树梅 王晓君 张世刚
粉刺又称“痤疮”、“青春痘”,是青少年常见的皮肤疾病[1]。青少年代谢旺盛,皮脂腺分泌过多,堵塞毛孔,引发毛囊发炎和痤疮丙酸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毛囊肿胀和角化栓(粉刺)形成[2]。因此,治疗粉刺不管用何药,都应以改变毛囊角化过度、杀灭痤疮丙酸菌和葡萄球菌为治疗的主要目标,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目前市场上的内服药、外用药和化妆品治疗痤疮均存在不足[3]。目前市场上治疗痤疮外用药的常规药都是采用消炎、杀菌和止痒为特征,基本上全是西药成份,对皮脂分泌旺盛、去痘散结不起作用,对消除痤疮无明显效果。笔者查阅总结国内外文献,对治疗痤疮的多种药物配方和药物剂型进行比较研究,研制成治疗痤疮的中药复方药膏-丽我粉刺净。现将本品的制备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处方各个成分比例:珍珠粉占12%,银耳粉10%,樟脑14%,薄荷15%,黄连3%,大黄3%,白矾2.5%,硫磺粉1%,麝香3%,冰片0.6%,地塞米松0.4%,白凡士林35%,75%乙醇0.5%。
1.2 制备工艺 ①樟脑、薄荷、白矾置研钵中研磨成膏状。②黄连和大黄用水煎煮提取浓缩液。③冰片用75%乙醇溶解。④麝香中加入②研磨。将①③④倒入搅拌器,加入珍珠粉和银耳粉搅匀,然后再加入地塞米松。硫磺粉和白凡士林搅拌均匀即为丽我粉刺净药膏。
1.3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膏状物,药香气味。
2 安全性检测
2.1 重金属和微生物限度检查 金属汞、铅、砷含量,微生物的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经检测均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
2.2 皮肤刺激性试验 选择体质量2.3~2.8 kg清洁级新西兰兔4只。给药前将兔背脊柱两侧被毛剪掉,每侧3 cm×3 cm,采用自身对照法,一侧涂本品0.2 ml,另一侧暴露作为对照。敷药24 h,观察敷药部位的皮肤反应,每天重复处理一次,至14 d。第1天,1只动物实验部位轻微红,无水肿,其他无异常;第2天该只动物仍轻微红;之后逐渐消失。其余时间均无红斑及水肿。根据皮肤刺激反应评分和刺激强度分级标准,14 d总积分均值为0.5,平均每天每只动物积分均值为0.035,结论为样品对兔皮肤多次刺激试验属无刺激性。
2.3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18~22 g昆明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组5只。药膏稀释后按1000、2150、4640和10000 mg/kg经口灌胃。每天观察和记录各组小鼠的中毒表现和死亡率,观察14 d。观察时间内,未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各组动物死亡率为0。经口急性毒性LD50>5000 mg/kg,属实际无毒级别。
3 治疗病例
3.1 马某,男,24岁,济南和平路中医药大学药店职员,从18岁患痤疮,治疗前脸部、额头和下巴部长满红色粉刺达多个,大者如玉米粒,小者如绿豆,每天都有新生的,常年不断。曾用过多种治疗痤疮的药物均无效。试用丽我粉刺净后当天显效,不再生长新的粉刺,原有粉刺萎缩变小,第2天小粉刺消失,第4天多数粉刺消失,第5天全部消失,又连续用药40 d后红色痘印消失,无复发。
3.2 李某,女,22岁,济南山师东路茶店营业员,从18岁开始长粉刺。用药前面部长满粉刺,大者如绿豆,小者如小米。第1天分早午晚3次用丽我粉刺净,第2天没再长新的,此后早晚用药各1次,第4天面部粉刺全部消失,继续用药15 d,红色痘印开始消失,用药30 d后皮肤恢复正常。
3.3 王某,女,21岁,山东师范大学书店营业员,从19岁开始长粉刺,额头和脸部约有40余个红色小粉刺。第1天分早午晚3次用丽我粉刺净,第2天红点开始减少,第2天早午晚3次用药,第3天早晚用药各1次,第4天红色粉刺全部消失,继续用药25 d,红色痘印消失。
3.4 刘某,女,19岁,山师东路打印社打字员,额头长满30多个小粉刺,用丽我粉刺净3 d后粉刺全部消失,继续用药20 d后停药,无复发。
4 讨论
寻常型痤疮是青少年的常见皮肤病,其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认为系多因素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包括毛囊皮脂分泌过多,机体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毛囊和皮脂腺异常角化、毛囊内丙酸杆菌感染,过度的免疫反应,还与遗传及心理因素有关[4]。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外用药和化妆品效果不明显,难以根治。临床上治疗所用的外用药物如复方硫磺洗剂、维A酸制剂、必麦森凝胶等,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影响其广泛使用[5]。
本药把杀菌消炎、洗毒通络、去痘生肌、美容护肤为一体。不但能快速去除粉刺,还能修复粉刺毒伤的肌肤,使之不留伤疤、不留痘印。应用表明,丽我粉刺净对痤疮、丘疹快速起效,一般轻者3~5 d、重者5~10 d可消除痤疮,30~40 d可以修复好痤疮疤痕和疮底红印,使痤疮消除后不留任何痕迹,彻底恢复皮肤的平整光洁。
[1]谭凯新.异常痤疮临床流行病学趋势分析.皮肤病与性病杂志,1998,20(1):9.
[2]靳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1):67.
[3]刘浩华,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8).
[4]赵辩.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5]李秀玉.口服异维 A酸治疗寻常痤疮研究进展.中国医刊,2008,4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