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监视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2010-08-15庞国富何深流林正友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3期
关键词:肠套叠水压生理盐水

庞国富 何深流 林正友

肠套叠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是婴幼儿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的病因。超声诊断本病准确,诊断明确后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效果显著。笔者总结分析我院普外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超声诊断并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32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诊断率和治疗成功率均为100%,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儿中男20例,女12例,男:女约为1.7:1;年龄5个月至4岁,平均(12.5±2.5)个月,其中5~12个月23例(72.6%),13个月至2岁6例(17.70%),2岁以上3例(9.7%)。发病至就诊时间1~46 h,平均(23.5±2.5)h。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30例次,呕吐拒食26例次,果酱样血便25例次,发热18例次,腹胀17例次,腹部包块30例次。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使用东芝SSA-325A B超诊断仪,凸阵式探头,探头频率为3.5 MHz,根据需要调节仪器增益、扫描深度等,以获得良好均匀度、对比度图像。对哭闹患儿使用镇静剂(鲁米那钠8 mg/kg),待患儿平静后检查,急诊患者随到随查。患儿取仰卧位,对腹部进行广泛的扫查,多切面沿结肠滑行至回盲部、肝曲、中腹部及脾曲处肠管。二维超声检查均在腹部探及肿块,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状”块影,纵断面呈“套筒状”块影,具有上述典型特征者即可确诊为肠套叠。肿块最大6.5 cm×5.0 cm,最小为2.0 cm×1.5 cm。发现套叠部位后取长轴切面,观察、测量套入部长度、内容,取短轴切面测量鞘部及套入部直径,观察套入部肠壁水肿及血运状况。

1.2.2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 本组治疗适应证为患儿病程不超过48 h,全身情况良好,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中毒症状者。术前常规肌注镇静剂,如复方冬眠灵1 mg/(kg·次)或鲁米那钠8 mg/kg/次。患儿安静后取仰卧位,由家属配合固定体位,充分暴露会阴部,臀下垫一次性尿垫,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Foley前端,经肛门插人导尿管5~6 cm,向气囊内注入20~30 ml生理盐水。将T型管一端接Foley氏管,侧管接血压计监视注水压力,另一端为注水口。一人固定患儿上身,一人用双手夹紧患儿臀部,以防肛管脱落;在超声监视下,用注射器将37℃~40℃的等渗盐水均速推人肠内。注水压力为6.6~12.0 kPa(50~90 mm Hg),注水量250~650 ml。在B超荧光屏上可见,水迅速从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直至肠套部位,呈“半岛”征,随着注水量的增多,肠腔内压力随之升高,套入的肠管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退出,出现小肠内同一横断面的集合影,类似于一串葡萄或蜂窝状,小肠进水,复位成功。对于一次操作不能成功者,可先放出部分生理盐水,让患儿休息10~15 min后再重复上述过程2~3次;部分套人较紧者或者套入时间过长致回盲瓣水肿严重者,一般不易复位,此时可采用手法复位,即在超声的监视下用手按肠管走行轻轻推挤按揉肿块,以助复位。

2 结果

32例B超扫描显示“同心圆”或“靶环”状块影,诊断为小儿肠套叠,并为超声监视水压灌肠复位所证实,超声诊断准确率达100%。32例患儿经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愈,复位成功率为100%,复位成功时注水量250~650 ml,平均(450±50)ml。复位成功时间5~30 min,平均(15.5±3.5)min。水压灌肠过程中未发生肠穿孔,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患儿住院3~7 d,平均(4.5±1.5)d,出院后随访3个月至1年,患儿健康,无复发。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肠管无器质性改变为原发性,90%~95%由于肠蠕动紊乱、肠系膜过长、回盲部活动度大或感染等引起[1]。也有学者认为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2]。肠套叠多数是单发的,也有多发性肠套叠,多为顺着肠蠕动方向套叠,极少数可逆蠕动方向套叠。其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腹部阵发性绞痛,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不安、果酱样血便、呕吐、腹胀、发热以及腹部肿块等;触诊可摸到上腹部“香肠状”硬块(套住的肠道)。腹部X光可见肠梗阻现象。本病典型病例依靠临床表现及症状即可诊断,但发病早期或症状不典刑者临床诊断较困难;以往多采用X线下空气或钡灌肠进行诊断,这样会给正处于发育成长期的婴幼儿带来一定危害。小儿肠套叠及时诊断尽早行水压灌肠是复位成功的关键,肠套叠的性质和时间长短与整复成功有密切联系;由于肠套叠形成后很少有自动复位者,套入部将持续前进而加重病情。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肠套叠声像图认识的提高,已使大部分患儿只需1次超声检查既能确诊。因此超声对肠套叠可做到早期诊断,其诊断准确率几乎可达100%[6]。本组32例患儿均系超声诊断,并经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所证实。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非手术治疗可选择X线或超声下的钡剂、水溶液、生理盐水和空气灌肠复位。目前认为其适应证为发病时间在24 h内,患儿一般情况好,无发热,无腹胀,无腹膜刺激征,B超示腹腔渗液不多[1-6]。禁忌证为发病时间超过48 h,患儿腹胀严重,一般情况差,有高热、脱水、休克等症状[4-6]。结合临床实践,笔者体会到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以下优点:①是一种介入性、无损伤性治疗手段,使患儿避免了X线的损害,易为患儿家属接受;②B超监视下不仅可以横纵两个切面对肠套叠包块进行动态追踪,而且影像清晰,复位成功标准明确,一切操作均在直视下进行,能即时、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提高治疗过程的安全性;③器材简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只需要2名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即可完成操作过程,可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作;④复位成功率高,本组患儿复位成功率达100%,使患儿避免了手术、麻醉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⑤用近体温的生理盐水灌肠,对肠道刺激小,减少痉挛,有助于复位和防治感染[6];⑥肠套叠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脱水,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同时通过结肠吸收,可起到一定的补液作用;⑦如果复位时发生肠穿孔,生理盐水对腹膜无刺激,而钡剂可引起化学性腹膜炎,死亡率高,空气可产生高腹压症,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比钡、空气灌肠更安全。所以,超声监视水压灌肠能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性好,应作为基层医院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1]吕云福,邹声泉,詹文华,等.肠梗阻诊断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8-329.

[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

[3]戚庭月,孙红光.小儿小肠型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0):1619-1621.

[4]金晔,徐斐燕.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2):146-148.

[5]杨艳红,项守奎,钱晓芹.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与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的对比分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10):710-711.

[6]黄世林,詹利永,章功年,等.超声分型诊断并引导不同水压治疗小儿肠套叠.浙江医学,2008,30(12):1352-1354.

猜你喜欢

肠套叠水压生理盐水
基于数值模拟的引水隧洞衬砌结构破坏特征分析
Physiological Saline
生理盐水
水压的杰作
自制生理盐水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水压预裂技术在低透气性煤层中的应用研究
分散药包千吨注水量的水压爆破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