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学生校园文化问题与对策
2010-08-15褚冠鹏
☆ 褚冠鹏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学生校园文化问题与对策
☆ 褚冠鹏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新视野,也带给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契机。在传统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数字化校园文化应运而生,它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问题。对处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创造这些新文化的主体,也是深受这些新文化影响的对象。数字化校园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但同时它为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也带来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出现的文化问题
数字化校园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环境,它是以网络(校园网与Internet)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课件、素材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1]。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它注定拥有着追求开放、自由、便捷和高效率的特点,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激扬的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大、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影响。然而他们缺乏相应的自控能力,不能有效的自我约束,这就导致了许多与大学生相关的数字化校园文化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为思想精神的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偏颇和迷失、个体行为的失衡和情趣的低俗化。
1.思想精神的功利化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出现了一些功利化现象,而隐藏在其背后却是教学和学习、甚至是生活的功利化。网络传媒热点的应接不暇和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不断更替和变化,他们眼中逐渐没有了永恒的文化和精神,只剩下了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过重依赖科技、技能和物质,轻视人文精神,而一些教师往往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并不是为“教”而教,因而他们也几乎不关注自己学生的文化生活状态。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构建又在空间和时间上疏远了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深刻交流,甚至出现了教师不知学生是谁,而学生也从来不尊敬自己的教师的情况。
数字化校园环境使整个校园更加贴近其它社会环境,大学生在各种终端面前不断徘徊,他们逐渐失去了耐性,并变得骄躁起来,急切地想有所成就,他们会不断地模仿其他人做人和做事的方式,然而这种模仿却并不完全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读书其实就是为了光明的前途,他们忽视了自身整体修养,有的过早融入社会、荒废学业;而有的却只重知识和技能、从来不注重自己在其它方面的修养。总而言之,他们缺乏与别人的交流,缺少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反省,不懂得怎么去尊重别人,也不懂得怎么去提高个人的思想内涵、文化蕴涵和精神层次。
2.价值取向的偏颇或迷失
数字化校园环境将整个校园同世界开放,不同区域、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纷纷涌入校园之中并产生激烈碰撞,而网络世界中的价值追捧又日新月异。形形色色的价值取向在无时不刻的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而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改变往往又会影响到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与学习观念。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充满着世界化的元素,而网络上则到处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其中良莠不齐,那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往往会使一些大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受到冲击。从而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或者丧失价值判断的能力,并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道德水平低下,易于受到各种诱惑,从而在虚拟世界或现实世界中产生犯罪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校园共同体”,就是指在一个校园内,所有的师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而高校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却使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因而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搞好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使全校师生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3.个体行为的失衡
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基础就是网络,在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中,网络文化是一大主流,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对网络文学的痴迷、交际障碍和自我角色的迷失。
(1)网络文学是一种消费型的大众文学,其戏谑、调侃的语言往往没有文学的严谨性,也不注重对事实的尊重,更不考虑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功能。有些大学生沉湎于一些情节荒诞、离奇、低俗的网络读物而不能自拔。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的日益增大,使他们总是遭受挫折,从而产生逃避的想法;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网络读物的作者本身就是大学生,他们的创作角度十分迎合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其构建的虚拟环境也往往能给大学生带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容易引起他们在心理上的共鸣。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回避现实性的文学读物,在网络文学中才能感觉到阅读的快乐,但却从不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
(2)数字化校园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虚拟化环境,它虽然方便了校园信息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造成了交际障碍。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用各种账号来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如就餐、选课、学习、交流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现实交际需要变弱,从而逐渐减少在现实生活中与老师、同学和其他人的交流活动。从而形成虚拟环境中口若悬河,而现实情境下却窘于表达的交际障碍。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虚拟化使每个人可以在匿名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不必直接面对被嘲笑或轻视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渴望平等、自由,希望得到尊重的心理特点。从而促使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大学生逃避现实交往,沉湎于虚拟角色的交往。
(3)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自我角色的迷失,导致其道德观念与行为方式和社会相脱节,在虚拟环境下做出种种与道德和法律相违背的行为,甚至延伸到现实环境中来,网络游戏在这方面的影响尤为甚重。这种缺乏道德规范的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侵害极大,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在道德目标的实现上产生了新的障碍[2]。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网络道德低下,在虚拟环境中对他人进行谩骂、攻击和侮辱,以及迷失于虚拟世界中、不能融入现实的问题。大学生是数字化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的不良行为往往会对数字化校园文化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对自己造成了伤害,也对其他人造成了诸多不便。
4.情趣的低俗化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众多事物的数字化,不仅有教学资源和校园管理的数字化,也有与大学生生活娱乐相关的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数字化影视和数字化音乐等数字化制品的普及和各种移动数字终端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生活娱乐中数字化制品出现的概率。而这些数字化制品由于其制作的简单和普及,其质量良莠不齐,所反映的内容也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如现在流行在网络上的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的影片和图片,还有那些充满着消极、颓废之感的音乐等。它们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文化情趣,使他们对那些低俗的、消极的事物兴趣日增,却对那些经典著作和高雅艺术视而不见。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广告、电影以及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元素所环绕,以至于其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停留在感官享受层面,而不再注重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这对应该拥有精英品格的大学生是十分危险的,他们忽视了对传统的美好情趣的追求,而停留在了一般世俗情趣、甚至是低俗的层面,造成了其知识层面和情趣层面极不相符的情形,极大地损坏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二、解决大学生校园文化问题的对策
解决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大学生校园文化问题不能只从学校调控和引导入手,学校对管理的加强只能从外部条件上改善这些问题,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从大学生自己入手。
1.大学生应积极熟悉数字化校园环境和高校校园文化
当大一学生从高中进入数字化校园环境已经基本构造完成的高校校园时,由于没有接触过这种高度数字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对各种事物既感到陌生又充满好奇。作为一名高校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应积极学习怎样利用各种数字化设备和资源进行各种活动,如校园网的使用与规范、校园一卡通系统的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工具的掌握、数字语音实验室以及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等。只有尽快熟悉学校数字化校园环境才能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之中,减少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期,避免形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走入对整个数字化校园文化的理解误区。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包括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治学理念,还包括了整个校园中的个体的行为习惯、精神面貌、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于一个初步踏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他必须通过对这些校园文化的学习,从而明白自己所在的是一个拥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理念和什么样的追求的集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学习,他们会积极主动向这个集体靠拢,学习集体的优秀品质,维护这个集体荣誉并为集体的共同理想而努力,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为建设良好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2.大学生应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在各种文化激烈冲突的时代,青少年更应加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学习和发扬。由于西方长期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其文化影响也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近年来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亦有许多不足之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应该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中华民族自强、崇德、理性、求实、包容的优秀品质和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
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在各种文化泛滥的信息时代,大学生要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引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网络等数字化虚拟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品质,尊重其它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中,如何培育其民族精神是每一所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每一个高校工作者,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勤勉实践的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3]。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既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他们在信息社会中的立身之本。
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待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各种校园信息的流通,因而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观简单的说就是对信息是什么、信息有什么作用和什么样的信息对于个人来说是有价值的。大学生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之巨大是传统环境不可比拟的,这些信息的性质和内容千差万别,存在大量的无用信息、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分辨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的信息,摒弃那些无价值的或内容不良的信息是大学生应具有的基本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可以使大学生在信息纷繁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中学会正确的信息获得方法和利用途径,从而免于不良信息的困扰和影响,净化他们所触及到的信息内容。
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待数字化校园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以谨慎的态度面对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不要盲目接受;二是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是数字化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因为有些课程通过远程教学、在线课堂或专题网站等有时空分离特性的教学形式实施而疏于学习、不认真对待;三是对于数字化校园中的各种设施,如校园网的线路、多媒体教室和校园中的各种数字终端(银行自动存取款机、一卡通圈存机、拉卡啦等)等要加以爱护、小心使用,创造出良好的使用风气。
4.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并积极参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中绝对的主体,他们应积极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字化校园文化中凸显学生的意志。大学生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可以从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确立、教学媒体设备的维护、校园网的维护和校园虚拟社区的建设等方面介入。
(1)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确立可以让大学生以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甄选出功能更加贴近实用、实用更加方面的建设方案。
(2)对教学媒体设备的维护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对数字化学习方式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从而改善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学习风气。
(3)校园网的维护主要是指对校园网线路和设备的布置和维护、对校园网运行的管理等,如可以以宿舍楼为单位,由网络技术较好的学生负责整栋楼的网络维护,有专业背景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学校校园网的服务端管理团队,从而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网络质量和更易交流的服务环境。
(4)校园虚拟社区的建设包括校园BBS、论坛、主题网站、学校贴吧和学习社区等,这些都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于这些社区的管理和维护可以主要由大学生自己负责,使他们及时发现社区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轨举动并做出快速的处理,及时净化社区。
以上工作的胜任,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其它相关的数字化技术。积极地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去,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且对于构建文明、向上的数字化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推动力。
5.大学生应加强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陶冶高尚的情操
大学生一般远离父母,大学的管理环境也相对较为轻松,因而来自外部的约束力量显然有些不足,这就需要他们加强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有效的自我约束。虽然数字化校园环境给予了大学生获得大量信息的条件,但只要他们能够洁身自好,约束好自己,就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骚扰。对于这一点来说,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其实现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响应国家政策规定,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
(2)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加强对世界经典文化的了解,欣赏格调高雅、内容健康的艺术作品(影视、音乐、绘画等),研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有利身心健康的业余爱好。
(3)大学生团体应充分发挥号召作用,多举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如网上知识竞赛、主题讨论和各种文化节等,弘扬宣传高校优秀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受到整个文化氛围的熏陶,从而成长为数字化校园文化中的优秀主体。
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反过来创造什么样的校园文化[4]。积极、文明、向上的数字化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出具有优秀的数字化文化品格的大学生,只有这样的大学生才能成为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者。
三、结束语
如今各地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都进行得的如火如荼,在这样的形势下,不仅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数字化校园文化的问题,每一个大学生也需要慎重地考虑自己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起到的作用。
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高校校园环境的基本特征,数字化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现代化,作为这种文化的主体创造者的大学生必须正视自己的角色,为这种文化的品质负责,更为自己的发展负责。
[1]任志瑜.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9,(7):60~62.
[3]刘锦红.大学生校园文化创新与民族精神的培育[J].大众文艺(理论),2008,(10):166~167.
[4]王向阳.21世纪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2,(07):62~63.
[编辑:昌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