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2010-08-15

中学语文 2010年7期
关键词:立论孟尝君孟子

薛 艳

古典散文中多有奇篇佳作,其文理之严谨深刻,形式之巧妙多姿,语言之仪态万方,是很多现代文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古典散文中的议论文,精巧的构思、缜密的论证和富含时代气息的事例,充分展示了华夏美文优雅绵长的韵味和魅力,是我们学习写作的绝佳范例。

一、立论峭拔:有高度

议论文是以说理见长的一种文体。它要讲求实用,要把事理说清、说透,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古典散文中的议论文,通常都有极强的针对性,是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进行的写作。所以,立论峭拔的实质就是平中见奇,有新鲜感和蓬勃的活力,能够给阅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事理上的警示意义。先秦散文诸家,大都各属不同流派。思想之花遍绽,彼此进行着旷日持久的精神战争。如果没有新奇而有高度的立论,岂能说服他人而让自己的思想得以传播?即便是后世之人,要想独立于士人之林,又岂能言人所言、发人所发?例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全篇只有四句话,却写得峭拔高峻,颇出新意,是典型的“文短气长”之文。这段文字之所以历来为后人称道,还是占尽了立论出新的便宜:人皆赞美孟尝君,我却偏要反弹琵琶、另歌一曲,谁人不能为之击节而叹呢?

二、材料丰赡:有鲜度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据要依据所写内容的需要来使用,万不可为迁就某种材料而忽视了观点的方向性。丰赡的材料会增添说理的可信度,让写作者显示出非凡的笔力与才华,从而使观点得到更好的强化,愈加明朗、有力。例如李斯《谏逐客书》一文,文笔纵横,汪洋恣肆,所引材料广博而有韵律,激荡着雄浑的气势和锋利的纵横之气。“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李斯力陈逐客之失,材料的使用上可谓不遗余力,字字皆有千钧之重,句句都显万石之力,气魄宏大,令人不可推挡,无力辩驳。这是材料运用上充足丰赡的妙处。

三、语言创新:有力度

古典散文的语言精简凝练,具有高度的凝缩力。在技法上,语言的新鲜往往借助一定的修辞。像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对比、衬托、渲染等手段,都是使语言生姿的辅助手段。但古代的议论文体,更讲求章法和布局,让气韵贯彻文章始末,从而收到文脉畅通、流利顺达的效果。语言的创新就是说理力量的整合和凝聚,关键处着一字而底气十足,意转时少一字而柔弱无力。如果能从古文中谙熟此种笔意,文章便有纵横家的精髓与风貌了。在笔者看来,先秦诸子里儒家的孟子是最擅辩驳之人。他能发常人所不能发,往往先从对方角度出发,逐步解除其精神上的武装,然后顺势一转,达到诱对方于己之陷阱的目的。他的语言精当无比,既有生动活泼的气质,也有高山涌泉的喷薄气势。例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一段记载: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何之如?”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这里,孟子没有直接言明自己的论点为何,而是以设喻的方式诱使齐王一步步进入自己的圈套,最后齐王只能无奈地“顾左右而言他”,这也宣告了孟子在这场辩论中取得了无可置疑的胜利。平常中写出波折,没有高度的理论建树和深厚的语言功底,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吗?

古典散文中的议论文,浓缩了无数先哲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了特定时代的风貌特征,是古典散文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我们在阅读中要用心灵去感悟,用激情去碰撞,识其理而观其趣,摹其态而知其神,那么,我们也定会让自己的笔底生花,写出美丽流畅的文字来!

猜你喜欢

立论孟尝君孟子
撷词为核,精准定心
——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精准立论的思维策略探究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磨刀不误砍柴工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胡永盛教授从脾胃立论辨治疑难杂症
孟尝君识人用人高明之举
开怀大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