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尔德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探析

2010-08-15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戏剧

魏 婉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王尔德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探析

魏 婉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王尔德以戏剧和悖论闻名英国。在中国,曾出现了两次王尔德热:第一次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第二次在20世纪末期。五四时期,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戏剧被改编并搬上舞台;到了现代,王尔德的戏剧似乎在中国走向了衰落,而他的童话却更广泛地被接受。这可以从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探寻其原因。

王尔德;戏剧接受;童话接受

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戏剧的低迷阶段异军突起,对英国戏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王尔德戏剧被介绍到中国后,在文学界引起了王尔德热潮,戏剧家们争相模仿其风格。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命运似乎有所改变,人们记住的更多的是王尔德的童话,而非他的戏剧,这与其在英国的地位有所出入。本文将逐一分析王尔德作品在西方文坛的地位、在中国的接受程度,以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一、王尔德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和19世纪推动戏剧发展的代表人物,王尔德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王尔德对19世纪末英国文学的最大贡献是在戏剧方面。他描写上流社会的4部戏剧(《认真的重要性》《理想丈夫》《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至今仍然具有强劲活力,是不少剧团保留的经典剧目。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他的戏剧充满活泼、机智幽默的对白以及似是而非的怪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正是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者刻意追求的效果”[1]。

玛利亚·利奇在她编写的《奥斯卡·王尔德的绝妙睿语》中写道:“作为剧作家,他作品中的精彩语言被广为引用,在戏剧界除了莎士比亚外无人能与他抗衡。”[2]“在一个新世纪,王尔德却依然雄踞着英国文坛的重要一角。”[3]他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具有无可挑战的经典地位,据考证,在《哈姆雷特》之后,它是英语中被引用最多的剧作。英文小说家、电影演员斯蒂芬·弗莱(Stephen Fry)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撰文,称王尔德“于是再度崛起,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在欧洲被阅读最多、被翻译成最多国语言的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西利尔·康纳利(Cyril Connolly)则说,王尔德的被捕,使英国的文学生活倒退了20年。

2007年6月,英国民众推选“谁是最智慧的英国人”,王尔德以20%的选票胜出。看来此殊荣也印证了100年前王尔德通过纽约海关时的狂言:“我没什么可申报的,除了我的天才。”当温斯顿·邱吉尔被问及“来世最愿与谁订交倾诉衷肠”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奥斯卡·王尔德。”[4]37王尔德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王尔德在中国的两次热潮

在中国有两次“王尔德热”。第一次是在“五四”前后,《新青年》等杂志率先介绍和翻译了王尔德的作品,王尔德作为世界一流的作家被介绍到中国,之后王尔德的翻译研究因为国难停止。第二次“王尔德热”发生在20世纪末,这一阶段主要以对王尔德作品的研究为主。1999年,在王尔德逝世100周年之际,中文版的《王尔德全集》得以面世。

1915年10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发表薛琪瑛译的王尔德的《意中人》(后译为《理想丈夫》),是《新青年》译介外国戏剧的开端[5]113。《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还以王尔德的画像作为封面。胡适更将王尔德与易卜生、屠格涅夫、梅特林克并称为“近代四大代表作家”。由此可见,王尔德在新文学运动时期在中国的地位之重。中国较全面介绍王尔德是在1919至1921年间。这个时期,王尔德的大多数作品被译介到中国。

中国作家视《莎乐美》为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田汉说:“叙利亚少年,莎乐美,约翰。这三个人,虽然一个爱莎乐美,一个爱约翰,一个爱上帝,但他们的精神是一样的,就是目无旁视,耳无旁听,以全其生命求其爱。”[6]

中国戏剧看重《莎乐美》的是主人公的任性精神。王尔德写《莎乐美》的本意是为了表明,为了艺术他可以像莎乐美一样不顾一切,即使玉碎也在所不惜。这在王尔德生活中随处可见。王尔德在社交界以奇装异服和机智的言谈而出名,他那身唯美主义的行头——缀有丝穗的天鹅绒外套,长及膝盖的黑丝袜,大领的宽松丝衬衫配上大大的绿领带是当时激进的中国作家推崇王尔德的重要原因,他们大为欣赏王尔德不顾一切追求自己认为值得去追求的东西的那种精神。五四时期蓬勃发展的翻译事业,也为广大投身变革的中国青年学人们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在黑暗的时候能够从文学的海洋中汲取蜜汁,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可,以此去鼓励更多的革命同事前进奋斗。《新青年》杂志之所以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选择王尔德作为介绍对象,就是因为看中了王尔德戏剧中呈现的“对通俗道德”的宣战,以及以直言不讳的方式反对伪君子的假道德和虚伪的勇气。莎乐美以舍弃生命求其所爱、殉其所爱的精神,为那些大张旗鼓反对封建禁欲的青年们所感动。田汉曾说,“‘Give me the head of John’(我要约翰的头),这不是莎乐美的要求,这是我们一切人心底的狂叫!”[7]

王尔德作品中反映的叛逆精神契合了五四时期新青年们的需要,因此王尔德在中国大受欢迎。当人和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压制,被释放时,总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出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如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也是如此。然而,激进终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平和、客观和理性的认识。我国第二次“王尔德热”,对王尔德的认识、评价和研究就更为客观,“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肯定了王尔德的价值”[8]152。与第一次的热潮——主要关于王尔德作品的翻译不同,第二次热潮体现在对王尔德作品的研究上,并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研究主要是围绕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在其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表现;从结构和结构主义的角度去解读王尔德的作品,以及把王尔德的作品放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解读。总而言之,新时代的王尔德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8]154。

三、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及原因探析

在王尔德研究轰轰烈烈展开的同时,王尔德作品的翻译、发行却非常寂寥。其出版作品以童话居多,虽然在高校的学者研究中取得了不小成绩,但王尔德的人气似乎也只局限在学者范围内。我国在五四时期对王尔德作品有了全面的翻译,但由于语言发展的规律,五六十年后对经典重译也是正常之事。纵观王尔德作品的出版,可以看到其童话在中国极为盛行,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和多位译者。单是中文版的《快乐王子》就不下10个版本。而王尔德的戏剧翻译则只有1983年钱之德翻译的《认真的重要性》《理想丈夫》《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以《王尔德戏剧》命名,花城出版社出版。1998年辽宁出版社出版了余光中译的王尔德的两出戏剧《理想丈夫》和《不可儿戏》,其人名全部采取归化处理。再者就是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王尔德全集》,除此再无别的译本。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运气稍好,有4个中译本:荣如德译的《道连·葛雷的画像》、彭恩华译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姜允麟译的《灵魂的毁灭》、黄源深译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这与王尔德在英国的知名程度有很大差距。钱之德译的《认真的重要性》《理想丈夫》《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田汉译的《莎乐美》、荣如德译的《道林·格雷的画像》都是很好的译本,为什么在中国不甚流行呢?余光中也说,“依文学史的评定,他(王尔德)的传后杰作在戏剧和小说”[9]23。西方学者认为,在戏剧界除了莎士比亚无人能与其抗衡。而在中国,这位谈吐机智诙谐、妙语连珠的作家似乎并没有被读者所熟知,至少从其戏剧的出版状况看来是如此。中国读者了解的更多的是其童话而非戏剧——而戏剧是王尔德在本国安身立命之本。为什么中外读者对王尔德的接受程度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根据笔者的考察,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读者和英国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注重委婉曲折、隽永深沉,体现出温和、含蓄、偏重理性的民族文化性格。中国人善用隐喻来表达一些不便直言的话语。而在西方文化中,幽默感被普遍视为一个人的重要品质。西方有幽默的传统。幽默是对周围的世界进行独特的观察,取得独特的经验,让人在大笑之后再若有所思。王尔德戏剧中“浪荡子”一类的人物说话常常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有些话语,在笑过之后,才发现里面隐含着大智慧。尼古拉斯在其《王尔德的重要性》中说,“王尔德的才智和幽默无人能及”,并认为这位才子制造的“王尔德的时代”提前了100年。“若是他活在今天,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将给予他荣誉和奖励而不是屈辱和毁谤。”[10]这在推崇幽默和才智的西方,无疑为王尔德赢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第二,社会背景不同。五四时期对王尔德的大加吹捧实是因为王尔德的理论符合当时新青年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当时对王尔德的认识还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被错认为颓废主义,这在我国第二次“王尔德热”的时候已经得到“平反”,这里就不再多讲。五四时期广为接受的王尔德思想其实不是他思想的主要代表,而只是其早期的唯美主义理论。当时的青年需要这样的思想去宣扬他们的精神,需要找到一个代表去支持其精神和运动,王尔德恰好符合了中国新青年的需求,随之以燎原之势烧遍中国的戏剧界和文学界。王尔德声名鹊起,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剧作家,没有一个不知道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的[5]121。王尔德在中国的第二次热潮,就没有第一次那么“逢时”。虽然研究更加深入、客观,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这一次的热潮似乎只是局限在学者范围之内,而不是在广大读者中。显然,王尔德的思想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现在的中国也不需要王尔德的思想理论去作精神支撑。王尔德只是被作为一个在英国再次“热”起来的作家来研究的。

第三,翻译的原因。我们知道很多作品的妙处都是翻译不出来的,何况是像王尔德这样的语言大师。余光中提到王尔德剧本中译的寂寥,分析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王尔德的对话机锋犀利,妙语逼人,许多好处只能留在原文里欣赏,不能带到译文里去”[9]25。何况中西读者的鉴赏原本就有差异。

文化过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过滤现象是伴随接受外国文学的全过程的。从译者开始就经过了文化过滤,翻译的过程也是文化过滤的过程。本土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由其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价值观形成又一种过滤。经过层层过滤,中国读者看到的译文,即便是再好的译文,也都失去原味了。《王尔德全集》的前言中也提到,“幽默作品的微妙处到了别的文化语境里就不复存在了。……人们因为大致的原因落泪,但是使人们笑的因素却较多的由文化差异决定。因而,王尔德喜剧的对话魅力到了中国必然会有所减损”[4]22。

王尔德在我国经历了五四的全盛时期和现代的恢复发展时期。然而,现在王尔德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已不胜当年,炙手可热的王尔德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中国接受需要的不同渐渐走向孤寂。但是,王尔德的童话却十分流行。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其童话作品的意境之美、文体之美、语言之美,尤其是那富于音乐感的叙述方式、富于诗性的感染力,是其他童话作家很难与之匹敌的。他把童话创作作为自己走向美的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王尔德童话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作品能自然而然引出道德的主题,每个故事都贯穿着一种微妙的哲理,一种对社会的关注,一种对弱者的同情。他的童话不仅是给孩子的,更是给大人的,它向人们娓娓倾诉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善美”,它谴责了自私和邪恶。在他的故事里,所有的美都是那么纯洁、精致。他的童话,为全世界热爱美的人们建构了一个唯美的世界。王尔德虽然离去了,但是他的世界,他的美,却伴随着他的作品如小溪般浇灌着我们的心田。王尔德的戏剧虽然在中国寂寥,但是童话中表现和赞美的人类所共有的那些纯洁美好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王尔德的童话才如此流行。

总之,由于中西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欣赏水平,以及中国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作品的翻译影响,造成了王尔德作品在中西文化界被接受程度的差异。虽然在中国,王尔德的戏剧没有盛行,但王尔德的英文原版作品中那洗练和凝结着智慧的文章语句,仍不失为英语学习者学习和效仿的佳作。遗憾的是,王尔德的原版小说和戏剧在中国似乎没有出版社出版,只能找到少数国外出版社的版本。语言是王尔德的最大成就,而在中国的英文版本却寥寥无几。这着实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遗憾。

[1]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57-158.

[2]玛利亚·利奇.奥斯卡·王尔德的绝妙睿语[M].陈妍,李晓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4.

[3]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

[4]王尔德.王尔德全集[M].荣如德,巴金,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5]田本相.中国近现代戏剧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6]田汉.我们自己的批判[J].南国月刊,1930(1):2.

[7]田汉.两个少年时代[M]//田汉散文集.上海:上海今代出版社:1936.

[8]吴学平.国内王尔德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3 (1):152-154.

[9]余光中.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王尔德的两出喜剧[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0]Mark Nicholas.The impo rtance of being Oscar:the w it and w isdom of Oscar w ilde set against his life and times [M].London:Robson Books L td.,1980:2.

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0)04-0046-03

2010-03-10;

2010-03-17

魏 婉(1987-),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王尔德童话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为自己
为自己
童话镇
戏剧类
午夜童话镇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