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①
2010-08-15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康学芹
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康学芹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陈香兰
后危机时代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①
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康学芹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陈香兰
金融危机横扫全球,经历了洗礼的我国企业,面对国内外环境大调整和大变革,对国际竞争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深入分析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为后危机时代培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出建议。
后危机时代 长线战略 国际竞争力
本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正在慢慢好转,经历危机洗礼后的中国企业对风险与自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危机风暴中接受了考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 传统竞争方式已经改变,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不再是国内同行企业,而是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很强的企业、其他新兴国家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我国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中国企业能否以此为契机,在修复疗伤的过程中进入长线战略,培育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1 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全球资源配置程度低
2008年的一场金融危机,使国际竞争力还不能称之为强大的中国企业更加认识到“自强”的必要性。虽然当今全球产业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期,且金融危机过后挑战依然严峻,但中国目前也恰逢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企业在新形势下有机会取得新突破。中国加速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不仅是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外部大环境所趋。因此,正确认识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源配置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一国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也决定着该国家的竞争能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2009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美国仍是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体,中国内地的排名为第20位。美国《财富》2010年7月8日公布全球500强企业的名单中,美国140家,日本71家,中国54家。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网罗大批世界先进科学家,遍布各研究机构,美国有科技成就的科学家、工程家当中,接近一半不是来自本土的。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不欢迎外资的进入,但是制造业大都依靠海外工厂 ,整合全球产业资源和市场。而中国企业管理软国际竞争力不仅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与新兴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差距也很大,被世界主流企业认可程度有限,处于低层次[1]。正是中国缺乏具有配置世界资源能力的跨国公司,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举一动又能触动世界市场,才出现了“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的现象。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2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中国企业缺乏战略调整的灵活适应性
在本次金融危机下,由于外需大量萎缩,以劳动力优势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大批倒闭,工人失业返乡,而在后危机时代,企业开工后又出现民工荒,危机考量了中国企业的抗风险和经济修复能力。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依附性和本质的脆弱性在危机中充分暴露出来,其根源在于没有获得性知识资源优势与整合世界资源的能力,低成本优势渐渐远去,低附加值的企业在外需收缩时显现出其无能为力。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着成长“短视行为”,逐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国内劳动密集型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导致企业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能力;天然、易得的低成本使企业缺少对降低成本技术工艺的研发动力,这样还会缺乏对产业其他部门的示范牵动效应,使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没有自主能动性,传导机制不顺畅、科技创新生产率转换低下。缺乏灵敏的自适性,没有主动根据要素积累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产业升级。
中国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突破资本瓶颈制约后,没有主动向技术管理瓶颈进军。中国经济结构不平衡,带来消费水平的很大差异,中西部广大农村市场对于高档产品需求较弱,消费者素质及维权意识都间接阻碍着企业产品品质研发的进步。消费需求不足和路径的依赖,双管齐下抑制着发展中国家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2.2 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有限,技术创新低
国际TNCS大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化阶段对中国投资,中国实质上承接了国际产业价值链上的装配环节,比如汽车从最终产品来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在生产装配环节却是劳动密集型的;非股权方式转移的更是集中于底端的淘汰技术。故此,中国即便在国际贸易中从产品结构和技术含量来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如果剔除经济全球化核心部件的进口,中国的技术创新还是很低,在高新技术出口中绝大多数是来自外资企业,大多数关键核心技术控制在外资企业中,出口加工贸易是主要贸易方式。比如中国这个DVD生产出口大国只掌握了57项DVD关键技术的15.8%,其他家电产品也类似。
3 制定长线企业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
思想决定一切,在仔细分析外部环境、准确定位的努力中,长远战略会一步步实现。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环境进入大调整时期,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贸易保护肆虐;碳关税指日可待。世界经济新变化,堵上一扇窗,也许会挤开一扇门,这些危机背后蕴含着新的契机。企业以此为新的起点从长计议,谋求更大的发展,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3.1 制定企业长线发展战略
技术不仅包含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先进设备等,还包括协调管理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前者属于硬技术,后者属于软技术。发展中国家普遍缺失软技术,缺乏对技术的吸收应用和再创能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人”,也就是软技术比硬技术更宝贵,是战略性获取型知识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培育核心竞争力,掌握战略性获取型知识资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从细微经营上都要具备全球性的经营理念,即便当前没走出去,但在规划企业的活动时一定从长远着眼,以取得全球战略胜利为目的,这样才能不断为最终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积蓄能量。这就要求企业、政府的绩效评价体制、制度政策服从、支持企业的长线战略,营造促进创新的社会环境。
3.2 洞悉内外资源禀赋及时转换经营战略
中国的企业要摆脱急功近利、浮躁的心理,不断审视生产、成长中要素密集的变化,基于全球视野调整战略布局价值链节,既要纵向审视企业的发展变化,又要横向上对企业不同环节区别对待。想尽一切办法将关键环节培育成企业竞争优势环节,也许会出现一时的亏损,但是为了长远的发展也要创造条件尽量获取。比如刚刚起飞阶段,国内企业常常受到资本瓶颈制约,引进资金是激活国内生产要素的关键,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增加,要素密集程度出现转变,此时获得性知识技术成为进一步发展迫切突破的问题。而在对世界区位优势的分析中,发达国家的研发环境,技术外溢效益,丰富的科技人才及信息都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企业要想尽早突破此时的技术瓶颈制约,就要改变以往的招商引资战略,采取对外知识获取型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企业要勇于及时迈出这一步。
3.3 企业在经营中要养育呵护自己的品牌
企业起初可能要贴牌生产,借船出海,但在自己传统优势产品上只要有决心,也完全能形成自主的世界品牌,因为在同样的工人、厂家设备条件下,贴牌生产时能生产出国际品质的产品,就能以同样甚至更高的标准生产出自己的品牌,把产品进一步做精做细,保证质量,同样能够改变在国际上产品质量的形象,逐步达到国际标准,形成国际品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大量外向型企业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只关注生产却不懂销售,在外需萎缩、中间商渠道断裂时无法及时转向国内市场,或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对产品的售后服务与行销策略不到位。企业要以此为契机,从对国外中间商的依赖中走出,逐步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对在国内比较成熟、饱和的产业也要适时地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投资。
[1] 谷克鉴.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宏观管理的战略调整:金融经济语境的实证描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9,(12).
[2] 陈继勇,黄蔚.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6).
[3] 刘明霞,王学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9).
[4] 梅新育.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及其应对[J].国际贸易,2009,(3).
[5] 赵彦云.中国企业管理软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经济理论与管理,2006,(6).
F740
A
1005-5800(2010)11(c)-204-02
河北省科技厅2010年课题:“金融危机情况下振兴河北经济对策研究—— 世界金融危机下审视我国外向型企业问题及长远发展战略研究”(10457206D-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康学芹,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学博士;
陈香兰,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河北经贸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