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和对策研究
2010-08-15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郭航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郭航
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和对策研究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郭航
入世后,我国的农产品年贸易摩擦比以往有了显著的增加,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现状以及产生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摩擦的对策。
农产品 贸易摩擦 对策
1 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1.1 技术认证和检验壁垒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摩擦中的高发问题
当前,农产品出口“门槛”越来越高,国际食品、农产品贸易摩擦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焦点之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纷纷把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贸易的调控手段。根据近年来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整的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这些法律既规范着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第二,药物残留标准要求越来越严;第三,标签制度与包装要求越来越苛刻。
1.2 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屡遭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利用关贸总协定(GATT)或世界贸易组织(WTO)各类协定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设置的。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其实质是发达国家依赖本国高科技水平,制定较高的市场准入障碍,把发展中国家的有些商品有效排斥在外。目前,国际上有156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环境标志等,各种绿色壁垒缩小了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同时为了符合绿色标准,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加大了投入,导致农产品成本增加。
1.3 包装和标签壁垒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频发
发达国家借用环境保护和消费者健康的名义,对进口农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废弃物、包装容器进行了苛刻的规定。我国农产品在包装材料上相对落后,做工比较粗糙,且多采用木材、稻草、纸张等,这些包装产生的废弃物多且不好处理,容易出现病虫害或细菌,回收率较低,这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此外,随着产品标准化,标签说明也日益标准化。标签是商品的文字、图形和代号,许多国家要求进口农产品必须注明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主要成分等相关内容。在我国,农产品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淡薄,法律观念差,导致部分农产品的标签、标识不完全,或者不能符合产品的要求,因而有些农产品不能进入国外市场,这不仅对企业的商业信誉造成了影响,而且给其带来很大损失。
2 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2.1 经济全球化是农产品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世界贸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伴随世界贸易的增长,贸易大国间的贸易摩擦比以往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各国之间在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消费偏好、生活水平、环保要求、关税水平、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产生摩擦与争端是经济全球化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也频繁发生,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总之,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经济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2.2 世贸组织相关规定的模糊是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频发的客观原因
世贸组织针对农产品指定了一些规定,如《农业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倾销与反倾销协议》等,在这些规定中,有的规定比较模糊,而有些国家利用这些协议规定的模糊以及灰色区域的存在等,故意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卫生要求和检疫程序,有效阻止了农产品的进口,尤其是科学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的现象屡见不鲜。
2.3 科技含量低是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主观原因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业中,集中化程度比较低,标准化推行缓慢,在环境理念、技术标准研制、质量控制、检验及检疫和认证等方面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出口农产品受发达国家的各种环保标准等影响较大,发达国家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情况,采取一些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很轻易就使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受影响。
低品种、低科技含量的农产品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多样性、优质化和专用性的需求,使供需市场脱节,影响农产品的销售。目前农产品的现状,不仅表现在农产品总量的过剩,而且还表现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品质差、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多、低档次农产品有余的突出特点,带来农业生产效能和农业市场效益的严重脱节。目前,农产品中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大路货农产品多,低档次的农产品多,传统型的农产品多,原料型的农产品多;优质农产品品种少,高科技的农产品少,专用型的农产品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在农户的生产技术上也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常规技术多,高附加值农业的新技术少;提高农产品产量技术多,改进农产品品质技术少;病虫害的药物防治的使用技术多,农生化防治的技术使用的少;农产品种养技术多,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少。农产品品种结构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缺乏多样性和优良化,造成农产品产销的不平衡,带来农产品国际市场销售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3 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对策研究
3.1 三方协作,建立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政府、行业、企业三方协作,建立全面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机制,完善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的作用,促进对所在国反倾销法律法规的研究,时时跟踪我国出口农产品被西方国家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况,并及时向国内传递相关信息,以有助于国内相关部门快速启动应对机制,联合行业商会与企业应诉。建立健全企业应诉的奖惩制度,加大其奖惩力度,以促进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另外应该注意到,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其生产成本低于我国,这会对国内农产品企业产生威胁。
针对农产品贸易的歧视性技术壁垒,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联合,必须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科学研究,依据科研成果,阻止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行歧视性限制,并使农业企业能够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以保护其合法权益。此外,必须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和宣传,建立并完善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通报宣传机制、预警机制、技术攻关机制和人才培训机制等,建立并完善我国农产品相关网络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加强,搞好信息收集和发布,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方式,向企业及时传递国外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信息,保障企业可以享受准确、及时、周到的咨询服务。
3.2 加强源头管理,建立起农产品检疫机制
第一,加强农产品的出口检查制度,对出口农产品质量把关,依据WTO协议中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合理限制农产品进口,以有效保护国内市场。第二,要加大对全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技术、资金、人才投入,树立现代化程度高,产品质量优秀的标杆,为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第三,要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全国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依托各级质检机构,配套先进设施,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队伍建设,配备专职人员,搞好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要实行产地检测和定点检测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农产品的检测力度,维护食品安全。第四,我国政府各有关部门,为了保证农产品出口质量,应该建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此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以帮助企业尽快做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保证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高质量高标准的品牌形象。
3.3 用好“绿箱”政策,培育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绿箱政策(GreenBox Policies)是用来描述在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下不需要作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的术语,是指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绿箱政策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结合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着眼于建立未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充分利用好“绿箱”政策,培育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第一,重点补贴农产品深精加工企业。改变我国出口农产品集中于初级产品的现状,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第二,重点补贴富含科技含量农产品,避免低价竞争。以此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重点开展各类劳动者培训教育活动,实现科技下乡,农民的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有了保证。第四,重点扶持农产品出口,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完善的营销和促销网络,实施品牌战略。
[1] 张晖.国际贸易摩擦新形势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
[2] 李一文,吴建功.加入WTO以来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8,(3).
F270
A
1005-5800(2010)11(c)-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