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分析及建议
2010-08-15厦门大学法学院卢畅
厦门大学法学院 卢畅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分析及建议
厦门大学法学院 卢畅
随着中国加入WTO,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2010年全球经济缓步复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预期下,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海外并购的事例显著增多,企业对外扩张意愿也正逐步增强,有关国内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风险问题也逐步引起各界的重视。
海外并购 并购风险
与2009年下半年相比,2010年上半年中国的季度境外并购活动上扬。强劲的中国经济支持境外交易流量增加,交易金额亦不断上涨。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及政府鼓励并购重组政策等因素推动,2010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潮声势浩大,气势如虹。
尽管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纵观我国本土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走出去”面临的一系列艰难、挑战与困境,并非是一帆风顺。相反,这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道路上,隐藏着各种风险和危机。
1 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
按照海外并购风险的成因,可以划分为政策风险、社会风险和法律风险。按照海外并购涉及的具体问题,可以划分为资产不实风险、财务陷阱风险、劳工风险、合同管理风险、优先购买风险、税务风险、垄断风险、环境保护风险、交割风险、汇率风险、竞业限制风险和融资风险。按照风险的存续期间,海外并购风险可以划分为收购风险和经营风险。其中,经营风险在海外并购风险中所占到的比重几乎是收购风险的四倍。收购风险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经营风险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战略选择、产品价格、销售手段等经营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特别是企业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前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海外并购风险发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社会舆论与政治目的
(1)社会舆论。产品价格低廉和运营效率低下,曾一度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市场的真实写照。这导致一些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员工、媒体、投资者甚至是工会,对中国企业持怀疑态度和偏见,一些国家的舆论界也经常做出过激的言论或反应。
(2)政府干涉。长期以来,东道国政府的干涉都构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重大障碍。在监管方面,近来外国政府限制我国国企收购当地资产的案例也屡有发生。在德勤的最新报告《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中,许多评论员认为,外国监管机构的行为背后有着浓烈的政治意图—— 他们或想要保障当地就业,或是为了扶持本土企业。
分析数据显示,部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达到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对于东道国经济、社会甚至国际安全利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东道国政府插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也就不足为奇。另外,中国企业缺乏在东道国立足的社会经验,而未能争取到东道国公众和政界人士支持,反而在并购和经营过程给东道国留下负面印象。2005年,联想集团在历经艰难险阻之后购得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却因为随后美国国务院以国家安全为由,而被拒绝使用16000台联想电脑从事保密工作。
(3)民族意识。即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规模、集中性的高调并购也极易在东道国民众中产生强烈的排斥跨国并购,保护民族产业的情结和意识。这种保护主义政策在政治敏感行业显得尤为突出。
此外,相比之下较为年轻的中国企业,缺乏抵抗“光看不买”心态的能力,并且在保证潜在交易增值方面存在问题。
1.2 相关法律制度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社会与政治层面上的障碍将会成为过去;并购各方母国之间的法律冲突必然受到更多重视。目前,我国公司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要角色的经济模式,我国绝大部分行业中的核心企业都是以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全部资产由国家投资的企业。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海外并购序幕或是被誉为“中国并购年”的2005年掀起中海外并购高潮中,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和超大型国有企业一直扮演领军人物的角色;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大型案例都是由国有企业进行。正因为此,在以私营企业为国家企业主要模式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眼中,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自然受到高度关注,并且极有可能被荒谬地当做中国政府的国家行为,从而作出违背平等交易原则的决策和论断。
另外,我国在对跨国并购采取法律限制方面,也与发达国家的立法产生分歧。因此,大多数发达国家并未限制跨国并购所采取的方法,即国内并购进行的公司合并、股份取得、营业受让、概括承受、公司分割及股份转换等方法,也适用于跨国并购。
1.3 法律法规的缺乏
纵观资本输出国海外投资法制,对于本国海外投资的适度引导和权益保护均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并购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资本运作方式,我国立法部门先后出台了若干规范和约束并购活动的法律法规。然而,目前这些关于并购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几乎都局限于规范国内并购行为,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定却极为缺乏,基本上处于法律真空状态。
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建议
2.1 发展中国品牌
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已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2010年有望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这一顶耀眼的光环中央,实际上闪着中国制造业无可比拟的光芒。作为新一代世界工厂 ,中国产品走遍天下,制造业所拉动的GDP比例远大于其他国家,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居功至伟。但是,最让中国引以为傲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尴尬局面。央视曾在一次报道中以“170万:0”这个数据来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品牌方面的空缺。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但拥有170万个国内品牌的中国却没有一个品牌上榜。
不仅仅是中国制造,长久以来的低端定位使得中国企业难以走出国门,为国际市场所接纳和信任。通过海外并购进入国际市场虽然是一条捷径,但毕竟贴着欧美品牌的标签,中国仍然需要本土品牌代表中国进入到全球商业中。
2.2 调整海外并购产业结构
2009年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带给世界一系列大型的能源并购案,连续发生像中石化46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油砂公司股权、中海油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布利达斯所持Bridas公司50%股权、中石油35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Arrow公司股权等的巨型能源企业并购案。据汤森路透的统计,截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海外并购总额已超过284亿美元,远远超过2009年整年的海外并购总额。但相比资源类并购而言,制造业海外并购的规模数量却相去甚远,尽管今年也产生了像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这样的代表性案例,但总体来说制造业并购的规模仍太少,海外并购的结构不尽合理。
曾得益于制造产业的全球转移,中国继美、日、德等国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甚至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与欧美企业的全球博弈中始终处于劣势格局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源、品牌和渠道上的支持。为了保持和适应自身经济的高速发展,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只能选择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依靠低劳工成本、高资源投入和高环境代价,占据着产业链底部利润最微薄的加工制造环节;而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技术、品牌、渠道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则都被发达国家牢牢把控着。中国企业家清醒地认识到,打破这种格局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海外并购,这将直接提供制造业产业发展和提升所需的技术、品牌和渠道,可谓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最佳捷径。
2008年以来,中国海外并购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中针对能源、资源类产品的并购一直在强势增长,但针对制造业展开的海外并购却始终踌躇不前。
加强对海外能源的并购并没错,但在此基础上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并购亦需大力加强。相对于资源类企业大踏步海外并购的进度和中国面临的困境与实际现状需求,中国制造业的海外进军步伐仍需加快。
3 结语
伴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认识和有效预防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对于中国和渴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具有战略上的重大意义。但是,海外并购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并购风险存在于海外并购的各个阶段,成因十分复杂。中国企业在合理防范并购风险的同时,更加应当注重从自身出发,对海外并购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着力发展中国品牌,海外并购之路才能够走得更稳当、更顺利。
[1] 肖金泉、关景欣、张婷.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2] 王保树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史建三主编.中国并购法报2006年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F272
A
1005-5800(2010)11(c)-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