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农民入市 活农村经济
2010-08-15刘忠全
□刘忠全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 132011)
引农民入市 活农村经济
□刘忠全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 132011)
党的十四大以来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宣传报道好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我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变“独奏曲”为“交响乐”全方位反映经济生活
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在农村宣传报道上形成固定模式,“四季歌”,年复一年,说来道去。报道内容单调、死板、毫无新意。每年报纸征订困难,报纸缺少可读性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办报必须打破过去那种传统观念的旧模式,在经济报道的广度、深度、力度上下功夫。跳出春种、夏管、秋收、冬打的“四季歌”,走出田间地头的狭小圈子,引导农民进市场。要重点报道农民经营活动;报道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日益发育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鲜经验;报道围绕农村专业性商品生产,继续推行和完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形式;报道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好做法;报道农村优化资源配置,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报道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多种经营、庭院经济;报道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必须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典型。
只要这样做了,农村经济报道必将出现从单一的“独奏曲”变成浑厚的农业经济“交响乐”的可喜局面。
变“专业化”为社会化 把报纸办到农民心坎上
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对报纸上的一些大而空、生而硬、专业化、技术化、令人难懂的文章实在不感兴趣。无疑,这就给办报人提出了一个严肃课题:如何将报纸办到农民心坎上,对一张报纸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就农村经济版而论,首先应该承认它的特殊性。特殊就特殊在农村经济版的读者对象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兄弟。使文章符合农民的品味,令农民爱看爱读,喜闻乐见,就必须克服新闻的一般化、新闻的专业化。力争做到地方报纸突出地方特点。具体说来,农村经济版新开辟的“每周一村”、“乡间能人”宗旨就是写农民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学,可信。例如,蛟河有个“韭菜村”讲的是160户农家种大棚韭菜,年收入16万元。农民信谁,自然是信他们的同行——农民兄弟了。每当报纸发到农民手里,农民能够找到他们的生财之道,致富信息。市场咋个闯法,如何搞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今年的农村经济版又开辟了“乡野趣闻”、“田野长镜头”(照片)、“观察家”、“方角镜”等栏目。
总之,农民经济版切不可忘记它的贴近性、可学性、亲切性、可行性。
变“说教”为谈心 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就一张报纸而言,让广大读者对党的大政方针有所了解,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如何将这些政策性强、理论性强的文章通过新闻变压器的处理,使读者能够接受、愿意接受,并且使读者在知识性、趣味性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这是2009年农村经济版遵循的一条原则。2009年农村经济版将开辟“访大户谈致富”、“农民与法”专栏,同农民说说心里话,唠唠致富喀。使办报人的愿望同广大读者取得共识。为此,这就要求在新闻报道上下一番苦功。文章要新颖活泼,生动通俗。做到硬新闻软写法,多角度思维,客观真实。农民想到的,经济版应首先想到。农民想做的,尚不知如何做好的,经济版应该想在前,做在前。初步设想,看了农村经济版后给读者的感觉应是如同步入一个姹紫嫣红的花园世界。这里有美的享受,这里有人生的启迪,这里有知心朋友,这里有代言人,这里有致富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