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破浪行重振雄风铸辉煌——达州日报社树立“四种意识”创新“四种思路”的探索
2010-08-15孟正兴
孟正兴
(达州日报社,四川 达州 635000)
面对报业的激烈竞争,针对全国不少地市党报举步维艰的现实,四川省达州市达州日报社党组一班人审时度势,提出了树立“四种意识”,创新“四种思路”的新举措,通过7年的奋力拼搏,使达州日报社冲出了困境。《达州日报》发行量达到5.5万份,《达州晚报》达到4.5万份,发行收入1400多万元;2007年的广告收入比2000年(2000年510万元)增长两倍多。报社不仅还清了1000多万元的历年债务,还购买了彩印设备,实现了编采电脑化,办公室安装了空调,而且还新创办了达州传媒网,职工的福利待遇不断改善,职工年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达州日报社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文教群英先进单位”等省以上荣誉称号25次,43人荣获省以上先进个人。职工高兴地说:如今的达州日报社是创刊57年来最辉煌的时期。
树立中心大局意识 创新办报思路
达州日报社创办有《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和达州传媒网。为办好“两报一网”,报社领导提出了树立中心大局意识,创新办报思路的新举措。社领导首先解放思想,更新办报理念,由社领导带队10多次到发达地区的报社学习先进经验,先后派出20多名编采人员到兄弟报社取经,选派40多名编辑记者到大专院校深造,从而使达州日报社的领导和编采人员思想更加解放,办报思路不断拓宽,办报水平不断提高。在如何办好“两报一网”的具体做法上,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刘方棠提出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千方百计办好《达州日报》、办活《达州晚报》,办精达州传媒网,达到领导和人民都满意,做到报网互动,实现报网双赢的目标。
达州日报社党组一班人要求全社职工充分认识党报姓“党”,“报”是名,党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宣传好党的大政方针,全力宣传好当地党委的中心工作、重大战略部署、重大决策,围绕中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当好党的喉舌,做到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如果不能做到统一,党和报两张皮,就像火车不在铁轨上跑,飞机不在天上飞一样。达州日报社的“两报一网”随时做到了既宣传党委的重要工作,又做到了围绕人民的切身利益做好文章。
在抓市委的中心工作的宣传中,围绕中心,唱响主旋律。《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传媒网在各个时期都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花大力气做了卓有成效的宣传。近几年来,市委提出了“三实、四干、二十四字”发展思路、实现“三大目标”、完成“三大任务”、树立“五种形象”、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把达州建成“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争当全省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战略目标。达州日报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战略部署,拟定了各个时期的宣传报道计划。“两报一网”紧密配合,精心组织,开辟了“实现‘三大目标’笔谈”和“实现‘三大目标’,推进达州跨越式发展”专栏,全面反映7个县市区及市级部门、重点企业如何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和“争当全省发展排头兵,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通过半年多的大力宣传,刊发各种文章2300多篇(幅),使市委的中心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推动了全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力宣传市委提出的树立“为民、务实、公信、团结、清廉”的五种形象,从而推动了全市干部求真务实,勤政廉洁作风的形成。大力宣传“三大任务”,“两报一网”开辟了“完成‘三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专栏,采写系列报道、解读文章、系列评论等,做到了大规模、全方位、有深度、有声势的深入宣传。积极为“工业强市”、“项目兴市”、建设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立“五大产业链”等战略宣传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舆论支持。“两报一网”先后共刊发了消息、言论、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照片等多达350条(幅)、255条(幅)、155条(幅),分别为市委下达的全年力争计划任务的233%、263%和298%。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满意,多次在全市召开的大型会议上对达州日报社卓有成效的宣传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中,身先士卒,打好主动仗。报社的新闻工作者,不负使命,担当了重任。特别是在“9·3”、“7·8”特大洪灾,“5·12”汶川大地震的宣传报道中,正是媒体的声音,记者的身影给了大家希望和勇气,正是记者及时、权威的报道,澄清传言,稳定了人心。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达州日报社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达州市委心系灾区,第一时间部署指挥救灾工作的决策,大力宣传灾区党政干部奋力抗灾自救的勇敢行动,宣传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的英雄壮举,宣传全国、全省、全市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精神。正是这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胜不休”的主旋律,极大的鼓舞了全市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为抗灾自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仅在“9·3、7·8”两次特大洪灾中,达州日报社先后采写各种抗灾自救、重建家园、英模人物等各种报道达3000多条(幅)。通过及时报道,调动了全市人民抗灾自救的积极性,把达州的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曾惊动党中央的大竹“1·17”群体事件报道中表现尤为突出。在事发当天下午,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刘方棠带领20多名编辑记者,组成大竹“1·17”事件特别报道组。由于当时大竹谣言盛传,市民急需舆论引导,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达州晚报》出《大竹特刊》。刘社长与编采人员熬更守夜、通宵未眠,7天时间共编发23期《大竹特刊》,很快将事实真相与市民见面,赢得了更多老百姓的支持,很快平息了事态。市委书记李向志、市长罗强等市委领导亲切接见了采访报道组,并多次称赞达州日报社是达州的强势媒体,报纸宣传为这次事件的顺利处置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达州日报社的记者队伍是一支合格的记者队伍,是一支作风强、业务精、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记者队伍。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创新管理思路
1999年达川撤地建市,2000年初《达州晚报》创办。2001年是达州日报社最困难的一年,已欠外债1000多万元,报社账上只有5万元的流动资金,给职工发一个月的工资还差一大截,更不说交税款了。职工思想波动,报社陷入了困境。
危难之际,达州市委及时派来了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刘方棠同志。他牢记市委领导的重托,迎难而上,带领一班人冲出困境,突破重围,再铸辉煌!
他结合报社现状,召开中层干部会、职工大会,找职工谈心,找寻病根,共商冲出困境的良策。针对报社以前“摊子大、投资多、浪费大、效益差”的病因,下猛药,治顽症,抓改革,促转变。报社提出:要彻底扭转达州日报社举步维艰的困境,达州日报社党组一班人又及时提出了振兴达州报业的发展思路,即树立“四种意识”,创新“四种思路”的新举措,以提高报纸质量,抓好发行工作,抓好经营工作,搞好报社精细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为报社再创辉煌绘制了崭新蓝图。
同时,报社组织专人修改完善各种规章制度,2万多字的规章制度涵盖了报社的报纸编排、稿件审批、工作规划、差旅费报销、广告管理、发行办法、奖惩办法、医药费报销、记者站管理等方方面面,目前,正准备出书,这在四川可谓首创。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报社工作步入正轨;面对困境,在全社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严格各项开支审批,大刀阔斧地砍掉以前每年在仙女洞的招待费;严格差旅费报销,催收欠报款和广告欠款;争取银行贷款;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申请税款缓交。通过党组一班人一年的勤奋工作,锐意改革,达州日报社逐渐恢复元气,显现生机,使职工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调动了职工的办报积极性,为报社冲出困境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全社职工在刘社长的带领下,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辛勤耕耘,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而奋斗。
树立全员经营意识 创新广告思路
达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市,省报记者站、行业报记者站都在达州组织报道和拉广告,本地还有《达州电视报》组织广告,使达州日报社的广告收入面临严峻的挑战。2000年以前,全社广告收入一直在几百万元中徘徊不前。以刘方棠为班长的达州日报社党组一班人,审时度势,迎接挑战。刘方棠社长提出了全社员工必须树立全员经营意识,“办好‘两报一网’吸引广告;实行广告精细化管理,增加广告;树立全员经营意识,拓宽广告创收渠道”的工作思路,用5至10年时间,实现广告收入突破3000万元大关的奋斗目标。
办好“两报一网”,大力吸引广告。“两报一网”的编采人员齐心协力,努力提高编采水平。在办报上,竭尽全力宣传好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使市委、市政府满意,让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关注我们的广告创收;努力做到“三贴近”,让读者满意,从而增大报纸的发行量,使企业愿意花钱做广告,让商家有利可图。报社要求,报纸拿出更多的版面,派出精干的记者,报道好全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金融等部门在改革中的新举措、新经验、新产品、新成就,属于新闻宣传报道的,不收企业分文。对于常年投入大量广告宣传的商家,报社对他们进行奖励,让利给企业。报社全心全意为商家服务,做商家的知心朋友,吸引商家拿更多的钱做广告。比如,2008年全省在达州举办的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上,报社组织人员进行采访报道,优质服务物交会。半个月时间,报社就组织广告收入100多万元。新的举措,推动了报社广告业的大发展。
实行精细化管理,降成本,增收入。达州日报社在精细化管理上,采取了刘方棠社长亲自抓广告,胡明惠副社长分管广告,组建了抓广告、增收入的强有力领导班子。每年年初,报社就将广告创收任务落实到部,细化到人,签订责任书。广告中心月月将广告收入情况上报社领导,针对广告完成情况,及时研究对策;半年小结,年终总结,严格考核,过硬奖惩,极大地调动了广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报社成立了广告中心,负责全社的广告编排、刊登、管理等工作。对外招聘了广告人员。广告欠费一月一清理,广告人员定出交欠时间,到时不交者从抵押金或工资奖金中扣出;对一些实在收不回的广告欠费,广告人员需说明情况,报社派人核实情况后,再作出处理,从而杜绝了广告欠费难收的现象。现在,每年的广告收入到账率达98%。对广告招聘人员实行交纳抵押金制度,若发现广告从业人员不讲职业道德,违背组织广告的规章制度,或收的广告费不交报社,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搞好广告策划,拓宽广告渠道。报社成立了广告策划部,组织专人对广告进行策划。报社每年搞了10多次广告策划,每次的策划,报社的广告收入少则30-40万元,多则100多万元。成立了房产、医药、休闲娱乐等7个专刊部,大力吸引广告商。7个专刊部每年为报社创收了不少的广告收入。在广告的创收和管理方面,达州日报社经过7年的不断探索,已步入了正规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轨道,广告收入也比2000年增长了两倍多。
树立合作发行意识 创新发行思路
对于达州日报社来说,报社收入来源主要靠广告和报纸发行,而发行收入约占报社总收入的40%左右。因此,抓好报纸发行工作,是达州日报社发展壮大的重要工作之一。达州日报社始终把报纸发行工作当作报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而且抓出了成效。连续5年被中国记协、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评为全国报纸自办发地先进集体。目前《达州日报》发行5.5万份,《达州晚报》发行4.5万份,达州传媒网访问量每天在100万人次以上,每月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四川在线等网站有100多条达州的新闻被转发,不仅提高了达州的知名度,达州日报社的新形象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积极争取市委的领导下,报社同各县、市、区和市级部门通力合作,拓宽了党报发行渠道。达州日报社党组一班人历来重视与各级各部门合作共事,并且不断发扬光大。达州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刘方棠同志,到报社不久,就带领发行人员和编采人员,深入各县、市、区及地级各部门,了解他们对宣传报道有什么要求,与他们交谈当前宣传报道的重点,对需要报道的立即派出记者前去进行宣传报道,并承诺凡属新闻报道的见报不收他们一分钱。刘社长的这一举动,融洽了报社与各地党政领导的关系,增进了友谊,疏通了合作渠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各级各部门领导表示:他们要抓好发行,多为报社提供广告,来回报报社的厚爱。报社对各级的大力支持也给予丰厚的回报,对发行抓得好的,广告刊得多的县、市、区,每年奖励一定数量的版面进行义务宣传;对发行抓得好的有功人员,报社出钱请他们去海南、北戴河等地旅游;报社还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做为各地报纸发行的经费;报社每年都要给发行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披红挂彩,进行精神和物资奖励。市地直工委负责抓市级部门的报纸发行工作,他们认真负责,市级部门的发行任务年年按时或超额完成,多次被评为党报发行先进单位。大竹县委宣传部从部长到员工,走到哪里把党报发行抓到哪里,不但年年超额完成市委下达的订报任务,而且报款从不拖欠,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党报党刊发行先进集体,宣传部长还被评为全国党报党刊发行先进个人。特别让报社感动的是,现在各县、市、区每年的订报款,都由当地财政一次性支付报社,报款达到100%的收缴,解除了报社派人催收欠报款之苦。这些都足以说明达州日报社与各级部门的领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体现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兄弟情谊。报社十分珍惜这种友情,今后报社还要继续搞好与各地的通力合作,不断拓宽发行渠道,使达州日报社的发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社总动员,全力抓发行。“做为达州报人,抓好报纸发行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刘社长向报社员工提出的要求。每年到报纸征订时,报社便将发行任务落实到科室,分解到人头,已形成了制度,并与年终考核挂钩,过硬奖惩。如今达州日报社已逐步形成了领导带头抓发行,职工积极抓发行,发行人员全力以赴抓发行的新格局。达州日报社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7年的风雨兼程,7年的搏浪前行,取得了十分令人欣慰的业绩。面对取得的可喜业绩,达州日报社领导一班人做到了不居功骄傲,不沾沾自喜,不躺在功劳簿上睡安稳觉,他们认为达州日报社的报业要做强做大,达州日报社的改革要迈出更大的步伐,达州日报社要赶上发达地区报社的发展水平,还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生长在大巴山革命根据地的达州报人,将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以刘方棠社长为班长的党组一班人的带领下,发扬红军精神、弘扬抗洪精神,团结拼搏,共同描绘出更加光辉灿烂的达州日报社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