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评议
2010-08-15张升堂
张升堂,刘 音
山东科技大学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我国研究生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评议
张升堂,刘 音
山东科技大学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研究生教育质量受到质疑。笔者认为研究生质量问题的产生源于目前研究生教育方式的调整滞后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沿用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协调和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树立博士生教育就是培养学者和精英,而硕士生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质量观。同时分类评议了目前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各个方面,并提出解决方案。阐明只要切实进行改革和创新,我国研究生教育一定能为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培养模式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到2000年以来,教育规模总体比较小,属于精英培养阶段。目前我国研究生总体规模已经很大,再难以精英化方式来培养。但目前研究生教育方式的调整滞后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研究生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教育质量遭到来自多方的质疑。同时,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正呈现集成与综合发展趋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跨学科已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取得突破的新增长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科学应用发展快速,今后我国在读研究生除少数要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外,其余大量应当面向实际应用部门,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传统的精英化培养质量观已不适宜评价当今研究生教育质量。因此需要建立适合目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观,以此评价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
一、研究生质量观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性地将研究生当作学术精英来培养,在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时,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基本依据,是体现其对相关专业领域专门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程度、最能代表其独立研究能力的学术成果,因此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最为直接的评价标准就是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利用学位论文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比较容易实施,各学术领域基本上都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这种质量观和研究生统一精英化培养模式相适应并一直沿用。
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庞大,很难再进行统一精英化方式来培养,同时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博士生教育。 因此目前的研究生质量观应树立这样的标准:博士生教育就是培养学者和精英,博士生无论毕业后在哪一行业就业,都需要批判性地传承知识,创造性地发展知识,并在工作中传输学术理念和价值,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而硕士生教育绝大情况下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因此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应有所转变,不能仅看其学术水准,对其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也应该有相应要求,塑造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从这层意义上讲,当今研究生教育质量更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基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研究生质量可通过适应工作岗位程度和学业成就进行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体的满意程度;(2)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是否适应社会需要;(3)学术创新性;(4)学术成就的规范性,即论文表述是否规范和研究方法是否科学;(5)学术成就的伦理性,即学术成就取得是否遵循了科学伦理,有无抄袭、杜撰、编造数据、伪造证据等行为。
但若从全面发展质量观角度来评价研究生教育, 目前在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意味着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中,上述方面还没有落实和具体化。
二、存在问题
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急剧膨胀,促使目前研究生教育处于转型期,适应于当前形势的研究生质量观尚在讨论形成中,培养目标有待明确,由此导致研究生选拔制度、学位制度、培养方式、评估制度、培养经费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1.选拔制度方面
我国研究生选拔一直沿用统一入学考试,根据不同的考试类别,统一严格划定单科最低分数线及其总分数线,根据这一标准由各招生单位初次录取考生,再经由复试后录取。由于基础课统考和全国统一录取标准,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主要测试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突出对考生创新能力、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的测试,导致一批应试型人才的出现,形成一种高分低能的现象。
2.学位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学位制度中的学位分类体系不完善,特别是职业定向的专业学位与研究定向的学术学位之间界限不清,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混乱。毕业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往往发现学术研究能力训练不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往往发现实际工作能力训练不足,导致人才培养双向欠缺现象,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许多高校对职业定向的专业学位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将此视为创收的手段,迎合社会部分人士功利目标的读研需求,形成利益共同体,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在招生、培养等环节上没有明确要求,使大量不合格的学生能够顺利地拿到学位,造成这类文凭严重贬值。
3.培养方式方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简单的学年制,部分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毕业论文答辩时间等方面也缺少灵活性。研究生培养以单学科培养为主,专业目录划分过细,课程设置范围过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极少,忽视边缘学科及跨学科科学。而且教学形式与风格依然停留在本科教育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延续,忽视了对研究生“多能”的培养,不适应现代科学正呈现集成与综合发展趋势。
4.评估制度方面
我国制订大量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但本质上并未发挥作用,这个环节的工作实际上被对学位点进行经常性和临时性的检查所代替。但这一措施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起不到监督作用,很难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官学勾结”等形式的学术腐败,这方面的所谓创新大多流于形式。
5.激励制度方面
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要考取,都将顺利获得学位,几乎没有被淘汰的可能,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度的缺失,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国外一些高水平大学,都建立了严格的淘汰制度,通过筛选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精神。
6.培养经费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经费来源单一,由国家投资进行免费培养。尽管当前部分地区、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及存在联合培养、企业资助等模式,但国家投资仍占绝对比重。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不合理,造成资金缺乏,是限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及创新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途径探讨
针对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革新和改进。
1.选拔制度改革
建议改革选拔制度,从以考核知识为主体的选拔机制转向以考核创新能力为主体的选拔机制,从研究生选拔、考核、录取开始,就要着力挑选有创造性的考生。在复试时加强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不合格尤其是高分低能的考生进一步被淘汰。各高校之间可建立互相推荐考生制度,保证优秀的学生能顺利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
2.学位制度改革
建议改变目前的学位制度,从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入手,确定研究生教育的3个类型即学术型、应用型、教学型,在培养目标、学制、培养途径、培养模式上分流。在硕士生教育中,以不同规格的应用型为主体,在博士层次的教育中,学术、科研、应用并重。制定相应制度,确立学位制度的相对独立性,明确各级各类学位分类体系,以便根据不同的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采取不同的模式加以管理和培养,通过对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进行细致划分,高校可以按照不同培养类型的标准进行特色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
3.管理制度创新
从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实行弹性学制,在不降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对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限不做硬性规定,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适当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分阶段完成学业,只要学生在一个弹性化的期限内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数和相关条件要求,就可以毕业和获得相应学位。同时,实行多学科综合培养制度,为研究生在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尤其是一些新兴学科。
4.评估制度改革
设法建立公开有效的评估制度,将评估从目前由单一政府评估向社会中介评估转化。借鉴和引进国外公认的评估指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制度。同时按学科分类进行评估,过程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评估结果可为考生报考研究生提供参考和为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提供依据。建立双向的可靠、持久和经常性的监督方式。
5.完善激励制度
高校应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那些在学术创新、发明创造、科技竞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又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生,应当推迟其毕业,必要时将其淘汰。通过实行淘汰制,鼓励研究生竞争,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和高素质的培养。与此对应,公开招聘高水平、高学历的优秀人才担任导师。通过有效的奖惩机制、竞争机制,做到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6.资助方式创新
现代科学研究日益成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在此背景下,我国现行投入研究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的经费是难以支撑如此庞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实行助学配套措施,提供助教、助研、助管及其他勤工俭学机会,国家有关部门每年可有计划、有意识地将一些基础性甚至前沿性的研究课题,直接面向高校,组织研究生申报,适当给予课题费,这样可节省国家部分投入,又综合利用了一批人才资源,有利于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至少应保障优秀硕士生和全部博士生在学期间都能申请到2~5万元不等的创新基金,以改善其研究环境和条件,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参与课题研究。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快速膨胀而培养条件没有较大改善的环境下,毕业研究生的质量有所下降。但很大程度上这种质量下滑的认识是由于固有精英培养模式产生的研究型人才与目前社会大量需求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不符产生的。因此目前研究生教育一定要协调和统一质量观,在目前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应转移到博士生教育,树立这样的研究生质量观:博士生教育就是培养学者和精英,而硕士生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
但若从全面发展质量观角度来评价研究生教育, 目前在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导致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在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相应的建议性解决方案基础上,笔者相信只要从选拔制度、学位制度、培养方式、评估制度、培养经费等方面切实进行改革,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定能适应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需求,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 黄钦,王胜会,司林波.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梳理[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9):81-82.
[2]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0,118.
Problems in Chines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nd the Solutions
ZHANG Sheng-tang, LIU Y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10, China
The scale of chines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rapidly nowadays, but the education quality is questioned.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falling behi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ducation scale has resuled in postgraduate quality problems.Th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is used to educate the scholars and celebrities, which could not meet the social need of the highly practical talents and vocational talents.Therefore, the views of the postgraduate quality have to be uniformed that the doctoral education cultivates scholars and celebrities, and the master's degree education cultivates the highly practical talents and vocational talents.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reasons of quality problems, and brought forward measures.So far as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arries out the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it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cultivation mode
G640
A
1006-9372 (2010)01-0070-04
2009-12-18。
本文获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支持(NO:qx0902011)。
张升堂,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工程、水文过程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