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
2010-08-15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艳丽吴铁雄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艳丽 吴铁雄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国营新街治沙站 呼格吉勒图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艳丽 吴铁雄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国营新街治沙站 呼格吉勒图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类型,以其对环境的关注,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维护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被看作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本文以生态旅游产品供给—需求关系为思路,从生态旅游区域和生态旅游者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生态旅游研究趋势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生态旅游 供给-需求 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给旅游环境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人们寻求既不破坏旅游环境,又能满足自身需求,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方式。因此,生态旅游便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1]。
1 生态旅游内涵解析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墨西哥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先生在1983年最先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是为了考察、观赏风景、野生动植物以及能在此地发现的所有现存的文化现象的特点,到较为偏僻或未被污染地区的旅行。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Blamey[3,4]认为,生态旅游应该满足三条核心原则:生态旅游吸引物应该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游客与旅游吸引物的交互作用应该集中于学习或教育;游客体验或生态旅游产品管理应该遵循与生态、社会文化或经济可持续性的原则与实践。Sirakaya、Sasidharan和Sonmez[5]1999年在对以往有关生态旅游回顾与评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282个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调查,从供给视角对生态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其目的地是那些自然风景异常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且几乎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地区。”WTO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并以不给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为目的的旅游形式。
目前,生态旅游尚无明确定义,但是人们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2 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
2.1 生态旅游供给方面
事实上,所有的生态旅游研究案例都涉及到保护区域研究,因此,在生态旅游“供给”的研究文献中,研究区域成为最大的一个研究主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分析研究生态旅游。但就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研究区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按照国家行政区划来研究,二是依据生态系统的类别来划分为草原、湿地、山地、自然保护区和农业。
近年来,按照国家行政区划来研究生态旅游的文献数量日益增多,说明各个省、市和地区都在关注生态旅游的发展态势。学者们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对当地的生态旅游现状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建议,有助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能够把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更加成熟完善。梁平首先分析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优势并提出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给予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何学松认为河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应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财税机制、行政审批机制和生态教育机制,增强开发主体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促进河南生态旅游的发展。陈海鹰等以相关理论为借鉴,从开发投入、行业管理、空间布局等方面探讨如何开发海南省生态旅游,提出相应的多因素综合投入、CCME和“圈层互动”等模式。李丽通过对河西走廊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客观地分析河西走廊实施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徐守斌等从分析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入手,用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层次上对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梁慧基于湖北宜昌现有资源条件和开发现状,从旅游形象、管理体制、景点布局、线路交通和服务设施五个方面提炼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策略,从而更好地带动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李月华在对黄冈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黄冈的绿色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使黄冈的“三色”旅游协调发展,打造黄冈红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王国华通过构建密云文化生态旅游圈的理念与路径,进而对北京郊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重新定位。
2.2 生态旅游需求方面
我国学者目前对于生态旅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和生态旅游者的伦理行为特征。钟洁等以云南大学为例,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潜在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中国大学生潜在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的特点和规律。李正欢等在界定生态旅游者概念的基础上,从生态旅游者的生态行为意识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为自在、自觉、自为三个层次。肖朝霞等对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的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总结了碧塔海生态旅游者的特点和培养对策。黄震方等以江苏海滨生态旅游区为例,从团队构成、旅游动机与目的、停留时间、旅游信息渠道和选择等方面对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冯麟茜运用环境价值关心NEP量表,来测量我国旅游者出于对环境价值的关心而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动机。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们的环保态度,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刘焕庆等回顾旅行费用模型理论发展过程的同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地区旅行费用模型及个人旅行费用模型研究内容及研究动向的对比,指出了目前国内在旅行费用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冯强等认为开展游客感知价值研究,将有助于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以游客为中心”了解如何认识、评价旅游产品价值,进而了解游客对景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动机。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生态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生态旅游区域和生态旅游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而得出结论和展望。
生态旅游属新的边缘学科,它是一门集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环保学、资源学、经济学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生态旅游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评价和分析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研究成果也很不成熟。这就需要专家学者与各类生态旅游区域进行广泛合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旅游研究的更加深入透彻。
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区域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但是分类体系不够明确,相互之间没有系统架构来连接,导致个案很多,但是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研究体系来梳理生态旅游的研究文献。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重构建统一规范的生态旅游分类的研究。
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产品,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供给与需求的研究要平衡。当前针对生态旅游者的系统分类以及意识和行为的研究数量还很少,与此同时,中国的生态旅游当前仍处在市场培养和自身建设薄弱的阶段,对生态旅游者的概念含混不清,大多扩大了生态旅游者的内涵,有悖生态旅游者的本质特征,不合理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对于如何通过研究生态旅游者的意识和行为特征,来对应拓展细分市场,即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域要充分认识和发掘自身的优势来开发出适应游客的生态旅游产品,这也是今后研究中需要加强关注的地方。
[1] 钟永德,王怀採,李晶博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4):130~137.
[2]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 Blamey R B V.A social values segmentation of the potential ecotourism market[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7,(5):29~45.
[4] Blamey R.Principles of ecotourism[C].Wallingford,UK:CAB International,2001:5~22.
F590
A
1005-5800(2010)11(c)-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