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供应链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对策①

2010-08-15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郝建彤

中国商论 2010年26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信用供应链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 郝建彤

中国供应链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对策①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 郝建彤

供应链金融对促进供应链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对中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范对策。

供应链金融 金融风险 防范对策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在中国推出“供应链金融”的品牌,在产品系列划分、准入评级办法、授信后操作规范、物流监管办法及协议文本、与核心企业的三方协议、“1+N”营销模式、供应链全景图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1 中国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结合实际,本文将中国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企业内部风险、企业外部风险和供应链自身风险三种。

1.1 企业内部风险

中国在实施供应链金融时,在企业内部存在如下风险。

(1)技术风险。由于技术原因给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选择与数据存取而带来的信息技术风险。目前,供应链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处在起始阶段,完整的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信用模型和数据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不够。

(2)管理运营风险。开展供应链金融存在终端信贷审查上要控制风险以及从产品设计、客户需求阶段直到原材料采购、生产、产成品交付给客户收回资金的整个过程的风险。

(3)战略风险。由于中国企业信息缺乏,企业对供应链企业和对自身的优劣势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不能正确认识,引发激进或滞后的战略风险。

(4)人力资源风险。开展供应链金融需要大量既懂得物流管理,又懂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人才十分匮乏。

1.2 企业外部风险

中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金融时,存在如下外部风险。

(1)商业环境风险。具体包括信息风险、交易安全风险及信用风险。信息风险指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以及企业信息滥用而带来的风险。交易安全风险是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商业银行、核心企业与贷款企业间的交易环节复杂,而交易环境又缺乏规范性,因而在实施供应链金融过程中明显存在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2)竞争风险。具体体现在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时超前或之后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客户企业以及新进入者的威胁。

(3)法律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金融操作程序的完备性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如质押物所有权等问题的法律纠纷。

(4)汇率风险。供应链金融通常会涉及到对外贸易及与此相对应的金融服务,如果不能处理好汇率变动和保险等问题,会带来难以避免的损失。

1.3 供应链金融自身风险

中国供应链金融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存在着如下风险。

(1)供应链的管理风险

由于开展时间较短,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出现意识普遍薄弱、管理松散的特征,在实践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增加了风险。

(2)供应链金融的管理风险

由于参与者较多,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市场混乱和信息不确定成为供应链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增加了风险。

(3)供应链金融的形式风险

目前,在中国推出各种的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银行为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虽然有风险小、成本低、流动性好等优点,但与中国供应链金融供求特点相悖,存在形式上的风险。

1.4 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供应链管理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起始发展阶段,完整的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信用模型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够,在供应链中各主体间的信用保证缺乏协调监管,商业合同与商业信用存在信用缺失问题,增加了风险。

2 中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2.1 完善法律法规,防范供应链金融的法律风险

构建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是防范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首要任务。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相关法规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法规,包括对供应链金融的准入资格、行业管理办法以及操作指南等做出法律规定,明确产权归属,建立公开、高效、统一的登记制度,强化实现担保权益的执行机制,这些措施将降低系统风险,支持企业的运营,同时又可加大与其他贸易融资业务的结合,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

(2)明确专门机构

明确优先权规则,建立专门的诉讼协调机构、处理供应链金融的信息网络和专门市场,规范贷款企业违约后质押存货的处理流程和操作程序,从而有效降低业务的违约损失率。

2.2 建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客户信用管理

(1)建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根据企业基本状况、市场地位、供应链状况、企业的融资状况、企业财务分析、授信用途及资金支持等多项指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进行评级。评级的等级分为A、B、C三级,每一级又分为三级,如A级,再分成A、AA、AAA等级。

(2)实现信用整合和信用再造

供应链金融作为链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具有整合和再造会员企业信用的重要功能。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合作关系,依托供应链金融设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加强信用管理力度

供应链中的各企业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系统、信用评价和动态管理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信用管理。根据有关信用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利用自己掌握客户及市场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有效地防控风险。

2.3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1)构建电子信息系统平台

供应链金融主体可以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平台协调内部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工作,优化操作流程系统,防范和减少内部操作失误;对业务操作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应急反应和危机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实现商业银行、物流企业、贷款企业三方信息畅通、信息共享。

(2)提高量化风险计算水平

建立可靠和完善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统筹数据,细化模型,从贷款企业获得原始的数据以后,要深入开展统计分析,不断满足供应链金融决策所需的各种数据,建立内部评级模型,加强财务测算。

(3)构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系统化组织管理体系、完善流程是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主要基础。构筑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供应链金融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

2.4 培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文化

(1)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取决于各管理主体的偏好,处理事件的态度、方法和能力。这就要求各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专门的风险管理知识、才能和智慧,形成一整套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措施,以确保履行其风险监控责任,引导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

(2)塑造风险管理文化,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倡导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将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并且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和职业环境,使供应链金融决策和管理过程中能敏锐地感知风险、分析风险、防范与控制风险。

(3)加强人员素质培养

企业通过举办培训班,定期对员工进行供应链金融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员工专业知识的素质。举办开展企业经营与管理知识培训班,集中学习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使员工对商业银行的基本架构、业务范围、经营管理等进行深入的了解,提高管理理论水平。

[1]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3~5.

[2] 夏露,李严锋.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255~274.

[3] 孙家庆.物流风险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205~233.

[4] 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2):51~52.

F711

A

1005-5800(2010)11(c)-113-02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科研团队科研成果。

郝建彤(1970-),女,北京人,经济学硕士,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理论和物流金融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信用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信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