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类企业管理相关问题初探①
2010-08-15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陈志强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陈志强
流通类企业管理相关问题初探①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陈志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通在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方便群众生活等各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流通类企业对国民的贡献也日益增多,然而,流通类企业的管理问题使得流通类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流通类企业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流通类企业加强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完善流通类企业管理提出建议。
流通类企业 企业管理 注意的问题
流通类企业,顾名思议,是该企业以商品流通为主线,具体来说,是指企业以低价购进商品,高价出售商品的方式,通过商品的进销差价,以弥补企业各项费用和支出,最终获得利润的企业。其实质是通过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储运等经营业务实现商品在空间上的移动,其中购进和销售是实现商品流通的关键步骤,而其他几方面都是围绕这两方面而展开运行的。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流通类企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全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流通类企业,由于自身特性使其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鉴于此,研究流通类企业管理尤其必要,但是在其管理中肯定会存在许多相关问题,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影响流通类企业的管理,进而影响流通类企业的发展。
1 流通类企业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1.1 企业自身特性决定了加强管理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流通不同于生产,其对管理的需求标准比较严格,因为流通时间的长短、流通中商品质量的保证、流通人员的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流通类企业的科学管理,进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流通类企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流通类企业采取集中交易的方式,用此替代各个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分散交易,有助于减少交易的次数;以模式化交易方式替代了一次性交易方式,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的风险和成本;采用合理的网点设置进而可以缩短交易的距离即商品在空间上的移动距离,在充分实现交易“生产”上规模经济的前提下,还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了交易效率。采取集中交易方式的流通类企业对管理的要求很高,这使得依赖生产企业的管理理念由于理论多于实践而不能满足流通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针对流通类企业建立自身的管理模式以加强企业管理。
第二,流通类企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即以商品交易为主线,其专业化的交易行为,在企业采取边干边学的条件下,其交易技能在企业使用中日益熟练,提高企业的交易效率,同时在实践中也会创造出新的交易技术,并有助于完善并扩大流通网络,大大提高了流通类企业的专业化利益。从中可以看出,以交易为主线的流通类企业必须加强交易过程的全方位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而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监督企业员工假借在外交易为名而出现怠工现象。
第三,流通类企业所要求的高度专业化,使其自身也容易被高度专业化的交换经济系统套住,进而使企业不容易退出中间交易。同时,流通类企业所具有的专业化交易的经济本质表明,流通类企业自身就是作为一种交易形式而存在于市场上,因而它是市场不可或缺的载体,所以市场交易的扩大赤裸裸的表现为流通产业的扩张。因此,可以看出流通类企业和市场交易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流通类企业的管理必须灵活性强,根据市场交易方式而进行具体的管理行为,这有利于加强流通类企业的整体全面管理。
1.2 现代管理理论为流通类企业加强管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管理理论,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群,它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建立起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自适应系统。该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借助于多学科的交叉作用,如经济学、社会学、市场学、人类心理学、法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而流通类企业恰恰是一个包含多方面的企业,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为流通类企业加强管理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现代管理理论有助于对流通企业功能的重新认识。流通企业的存在表现为,专业化的分工和市场交易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了避免对一些交易费用很高的活动直接定价和直接进行交易,流通企业一般都是采用间接定价制度,这大大有利于定价和交易效率的提了。从这种意义来说,流通企业的本质体现了一种市场关系,而且是一种高级化的市场关系。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通经历了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简单的商品流通即W-G-W,发达的商品流通即G-W-G,这三个过程表面看是过程增多,但实质是流通类企业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文化背景发生了变化,运作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促使流通类企业对其功能的重新定位,即重新认识其功能。
2 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对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导致其管理中存在不足
流通类企业要加强管理,必须认识到流通类企业与市场的结合度问题,人员与市场文化的融洽度问题,以及交易的时间等问题,此外,流通类企业的管理由于其涉及面广,企业时刻处于运转中,员工也时刻处于运转中,因此对流通类企业管理理念的认识必须深入,且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然而,在我国,由于流通类企业发展滞后,其理论不完善,这使得流通类企业在进行管理时一味套用一般生产性企业的管理理念,导致流通类企业运转效率低下,人员的配备效率低,企业的竞争力差等,具体表现有对企业所需人才认识不全面、企业文化融合度不高方面。
首先,对企业所需人才认识不全面,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这种观念导致流通类企业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人才素质低,使得人才不能及时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而流通类企业的快速高效是其节约时间成本,进而节约企业成本的关键,因此这使得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企业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要是让企业培养人才,这会浪费企业的资源和时间,进而减少企业的利润。因此,这使得企业一方面拒绝派员工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取消专业技术培训,这充分体现了企业目光短浅,以眼前利益为主,但是人才是一个长期投资,虽然目前利益表现不明显,但是要是企业向长期发展,人才是其主要因素。对于流通类企业来说,组织员工培训,加强其素质,是企业配送的物品高效流通的保证。因此,这种对企业所需人才认识的不全面,导致企业的长远利益受损。所以,作为流通类企业来说,必须对所需人才要求严格,否则会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绩效。为此要想提高流通类企业的管理效率,必须要想拥有适合流通类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抛弃对人才的不全面认识,即流通类企业必须要进行思想教育,以缓解思想上的偏差,同时还要形成一种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把加强人才综合素质作为考核企业管理的一项指标。
其次,企业文化融合度不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流通类企业的人员必须是拥有全面知识的人,这使得员工的文化背景不同,此外,流通类企业的员工要与流通过程中的其他人员接触,而这种文化的磨合会影响企业加强管理的效率,因此,对于流通类企业内部员工来说,企业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员工在企业文化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文化和其他员工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流通类企业内部员工与外部人员来说,要求企业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约束管理,这有利于保持企业形象,有利于流通中员工的管理。
2.2 企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缺失,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
加强企业管理,主动方是企业,为的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而被动方是企业的员工,这就使得员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企业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其管理效益不如其所预期的,这会影响员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增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以鼓励员工的自我管理。这套制度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员工自我管理的计划书,针对自我管理与否采取不同的考核制度、规章制度、住宿管理规定等。最值得注意的是,该制度的设计主要由企业负责实施,员工参与,而并非单独由企业来全权负责,这种企业和员工联合的制作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积极参与的员工,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待遇,以鼓励其他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此外,政府在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方面也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管理,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减少了企业管理的成本,同时政策有利于企业完善其管理制度,因为,只有管理制度强的企业在享受政府优惠政策时所创造的效益才会呈现倍数增加,这进一步又会促进企业积极加强管理,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 姜秀山,卢山.现代企业理论对流通企业的启示[J].现代管理,1999,17(13).
[2] 蒋立群.供应链管理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J].北京物资流通,2008,(3).
[3] 周叶芹.大型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商务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
F272
A
1005-5800(2010)11(c)-075-02
2009河南省政府招标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