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吞咽障碍
2010-08-15于连群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医医院154600
于连群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医医院(154600)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吞咽障碍
于连群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医医院(154600)
吞咽障碍;针刺治疗;康复训练
吞咽障碍由脑卒中引发的很多。在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率约40%,慢性期约有10%,这一时期,摄食不当,很容易导致误咽性肺炎及营养不良。为此我们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方法,对22例因脑卒中并发的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同时选择20例仅予鼻饲者进行对照,观察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患者系2006年6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在我院住院并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42例。均符合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会议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1.2岁,首次发病7例,二次发病15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0.8岁,首次发病7例,二次发病13例。假性球麻痹诊断标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声音嘶哑,咽反射存在,伴有病理性脑干反射及情感障碍等,系双侧皮层及皮质脑干束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全部病例均经头部MRI或CT确认梗死部位,其中双侧皮层、皮层下病变15例,双侧内囊、基底节病变26例,脑桥病变单侧1例。即全部病例均为皮层脑干束损伤,未累及延髓吞咽中枢。假性球麻痹出现的时间:第一次脑梗死发病14例中,8例发病第7天出现吞咽困难,6例发病第10天出现吞咽困难;二次脑梗死发病28例中,20例发病当天出现吞咽困难,8例发病3天后出现吞咽困难。吞咽能力分级标准:重度,完全不能经口摄食;中度,部分食物能经口摄食,但不能完全维持营养,需静脉辅助营养;轻度,轻度吞咽困难,完全能经口摄食;正常,具有正常摄食吞咽能力。两组观察对象均为中重度假性球麻痹患者,42例均意识清楚,无感觉性失语,能合作,可保持坐位。
1.2 方法
1.2.1 针刺方法 治疗组对中重度假性球麻痹患者予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开始针刺,主要选风池、完骨、翳风3个穴位,针刺风池时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完骨、翳风则直刺进针,可捻提,得气即可,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2.2 康复训练 训练可分为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基础训练)。间接训练如:①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口唇闭合、下颌开张、舌部运动);②颈部放松;③寒冷刺激法;④构音训练;⑤呼吸训练;⑥咳嗽训练;⑦门德尔松(Mendelsohn)手法;⑧咽部残留食块去除法(空吞咽、交替吞咽、点头吞咽、侧方吞咽)等。以上训练方法根据病人病情辨证施用。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法,对照组只行鼻饲治疗。两组患者同时应用溶栓、扩血管及营养脑细胞药物。
2 结果
2.1 吞咽障碍评估标准 1分:不能经口进食;2分:在安慰中可以少量进食,但需静脉营养;3分:一两种食物经口进食,需部分静脉营养;4分:3种食物可经口进食,需部分静脉营养;5分:3种食物能经口摄取,不需静脉营养;6分:除特别难吞咽的食物外,均可经口进食。7分:可经口进食,但需临床观察指导;8分:正常摄食吞咽能力。
2.2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对比 治疗组治疗前(2.68 ±1.09)分,治疗后(4.77±1.27)分;对照组治疗前(2.60 ±1.10)分,治疗后(2.95±1.32)分。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根据中医神经生理学原理,不管机体任何器官发生障碍时,除针刺有关的头皮对应区以外,还要选用附加运动区和运动前区等。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主要表现在随意性舌运动开始运动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功能低下。针对上述原因,本组22例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中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均采用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后患者吞咽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3例痊愈患者均为第一次脑梗死发病,4例无效者均为第二次脑梗死发病(复发性脑梗死)。病变部位:1例一侧脑桥梗死,3例双侧内囊基底节梗死,说明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与脑梗死是否复发及病灶部位有关,提示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性。此外,坐位可使位于口腔、咽部、喉部的肌肉进行协调运动,利于吞咽,故在吞咽功能评价方面上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当患者能够确保坐位姿势,无语言理解障碍,应及早进行吞咽评估及康复治疗,这对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26
1672-2779(2010)-10-0030-01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