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实验举隅
2010-08-15张世友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予安医院中医科465232
张世友 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予安医院中医科(465232)
经方实验举隅
张世友 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予安医院中医科(465232)
旋覆代赭汤证;半夏泻心汤证;乌梅丸证;医案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方内所用方剂,又称经方。运用经方治病,只要着眼细微,方证对应,辨证准确,立法得当,有是证则用是方,常可出奇制胜,而收桴鼓之效。今将旋覆代赭汤证,半夏泻心汤证,乌梅丸证3个案例简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旋覆代赭汤证
张某某,男,79岁,农民。3月前一日中午就餐时突感梗噎,饮食难下。以后每吃硬食必噎,噎后必吐,痰涎夹食,吐尽为止,且逐渐加重。遂就诊于某人民医院治疗1月,效果不显。因其年高体弱,不能配合,未做胃镜及病理检查,最终未能确诊,2001年4月13日求治于余。刻下:精神萎靡,语音低沉,胸骨后微痛,吞咽困难,进半流质食物,亦多噎塞受阻,大便坚涩细软。检查: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微滑,诊为噎膈。辨证:痰瘀交阻,胃气上逆,治宜降逆化痰,行气散结,方拟旋覆代赭汤加味。处方:旋覆花15g(包煎),人参15g,生半夏15g(先煎),炙甘草9g,大枣4枚,生姜5片,黄芪20g,沉香6g,木香9g,丹参30g,柴胡9g,威灵仙15g,郁金15g,藤梨根30g,水蛭10g,水煎温服。刚服完4剂后,患者突来电话,告以食道通畅,饮食无阻,诸症若失,至今追访无复发。
按:噎膈既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其病因机理,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而成。噎膈的症状表现与西医的食道癌相似,但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因噎膈是根据症状命名的,它包括贲门痉挛,食道炎,食道狭窄,食管憩室,食道贲门失驰缓症等疾病,范围较广。而食道癌是根据局部病理命名的,是噎膈范围中的一个疾病。李用粹《证治汇补. 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并提出“化痰行瘀”的治法。《伤寒论》指出:“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例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舌脉,故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治之。方中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加黄芪益气壮脾胃;木香,沉香行气调中,破症纳气;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威灵仙,藤梨根通经活络,利食道;丹参,水蛭破症除瘕;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2 半夏泻心汤证
朱某某,女,46岁。2008年6月30日初诊,诉脘腹痞闷不舒,时而嗳气泛酸,口苦纳差,饥饿时胃部隐痛难受。胃镜示:疣状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检查: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脉弦滑,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腻微黄。证属湿热阻胃,气机不和,治宜清热化湿,和胃消痞。处方:姜半夏12g,黄芩9g,黄连9g,党参12g,干姜6g,炙甘草9g,大枣4枚,炙白芍18g,薏苡仁30g,蒲公英15g,枳实10g,柴胡9g,吴茱萸4g,煅瓦愣15g。7剂,一日1剂,水煎服。
7月7日2诊:隐痛泛酸已除,痞满减轻,余症同前。于上方去黄连、吴茱萸、煅瓦愣、柴胡、炙白芍,加白花舌蛇草15g,焦三仙各10g,白及12g。14剂。
7月21日3诊:诸症大减,胃纳好转,精神渐佳。随于上方增减,连续服药50剂,复查胃镜,疣状隆起消失,溃疡愈合,病告痊愈。
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并创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本例患者饮酒史15年,喜食肥甘厚味。胃为受盛之腑,腐熟化生;脾主运化,统血升清;二者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一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酿湿生热,寒热互兼,虚实夹杂,而发为本病。方内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起升降,补泻兼施,以顺其虚实;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加白芍、枳实、柴胡和甘草为四逆散,疏肝解郁;加吴茱萸合黄连为左金丸,更加瓦愣子,泻肝降逆,制酸止痛;再加公英、薏苡仁清热解毒,渗湿除痹。酸除满减后,故去柴胡、白芍、吴茱萸、瓦愣子、黄连、加焦三仙消食化积;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再加白花舌蛇草、虎仗、蒲公英、薏苡仁增强清热利湿消疣散瘀之功,遣药组方,针对病机,方证对应,故收理想效果。
3 乌梅丸证
陈某某,女,61岁,农民,2008年10月29日初诊。诉胃脘部胀痛、嗳气。或时感有气上冲至头,冲头则昏,并胸闷憋气。或时觉有气下迫,下迫腹胀,常矢气频频,大便坠急,入厕则无,历时年余,苦不堪言。连看三家省市级大医院,曾经多方检查,均告正常。返家后不思再治,终日惶惶。经人介绍,延余一试。时下患者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检查:口苦口干,不思饮,睡眠差,胃纳减,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沉细略数,此为上热下寒,气机逆乱所致。随书乌梅丸改为汤剂。处方:醋乌梅12g,干姜7g,细辛6g,黄连7g,附子10g,当归10g,黄柏10g,桂枝12g,人参10g,川椒4g。水煎温服。
11月6日2诊:上方5剂服后,诸症大减,精神转佳,寐香纳增。此为药已中得,原方再投5剂,病无再犯。
按:本例患者据其脉证,辩为伤寒厥阴病。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而内寄相火,性喜条达,功擅疏泄。如其疏泄失常,犯胃乘脾,夹胃气而上犯咽喉或清窍,故至头昏。肝木横逆,脾土受制,纳运失常;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其气下迫,不循常道而致腹鸣胀气。本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故投乌梅丸治之。
综观乌梅丸,酸、苦、甘、辛复法,刚柔相济,辛开苦降,补虚泻实,土木两调,寒热并用,清上温下。使肝木得平无犯,脾胃清升浊降。升降正常,病焉不除。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62
1672-2779(2010)-10-0072-01
20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