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学生表达的常见缺失及实现策略

2010-08-15毕泗建

中学语文 2010年1期
关键词:生命语文教师

毕泗建

在日常用语中,表达是指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但在教育学研究的视野里,它却有着特定的含义。德国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认为,人的心灵内在的体验是通过表达(语言、姿态、文字或艺术符号、科学符号、行为符号)来使人们得到“理解”的①。狄尔泰借助于表达使个人的非理性体验进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多重关系中,使人不仅生活在现在,而且在现在中把握过去和未来,以至于在表达中将过去、现在、未来瞬间整合为一体,个体的深邃“体验世界”与人类历史的广袤“表达世界”豁然贯通,使个体融入了人类大全②。语文教学是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活动。人类知识经验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知识经验获得的程度与水平,无不通过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体现出来。“表达”作为学生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释放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实现了人的完整性与个性的统一。

一、学生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常见缺失

对语文教学而言,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去感受丰富的生活世界,探寻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理解,进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旨归。语文课堂上常见的学生表达缺失有:

1.缺失自由

自由是表达的第一要义。学生表达中的自由缺失不仅表现在言语的自由上,而且包括非语言因素的自由,如情绪、情感、意志、欲望、能力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端坐着,安静地聆听教师的教诲。有些教师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和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场面下的孩子整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生活在一种神圣与威严中,生活在一种压抑与束缚中。学生言谈的内容和性质也都在语文教师的掌控下:当听到令自己不满意的答案时,就随时修改学生的话语,或武断地加以制止,或干脆一下子捅出答案,使学生失去了发言的兴致。我们的语文教师用规范和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被剥夺了,限制了学生天性中的表现欲,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现行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在课堂纪律支配下的课堂。我们强调纪律的严肃性、一致性、不可逾越性,但并没有意识到,精心制定的教学或行为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了。

2.缺失民主

民主性保障了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都能够全面地表达,进而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在部分语文课堂中,表达的民主性却在实践中旁落了。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师享受充足的话语霸权,一直霸占着课堂,一直占据着权威的角色,一直扮演着主讲的角色。课堂上的老师相对学生而言,拥有相当大的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教师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学生很少有选择权和决定权。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 《课堂的革命》中为此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课堂上学生唯师是从,话语主权被剥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表达注定要受到控制。语文教师只注意与自己“和声”的表达,对“杂音”视而不见。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答案。有些语文教师只将答案盯在自己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将这个答案说出来,便对其他学生依然举着的手视而不见,继续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有些语文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关注成绩好或者是上课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尤其是羞于表现的学生。对于学业成功的学生,教师在互动关系中倾向于实行民主,更多地使用带肯定性情感的语言,同时也更能接受他们的个性自我表露;而对于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则倾向于实行专制,更多地使用带否定性情感的语言,同时也较少允许他们的个性自我表露。长此以往,常常造成不善于或者怯于表达的学生愈加不愿或不敢表达,他们的声音被遮蔽了,个体发展自然受到限制。

3.缺失真实

真实性是表达的基本要求,是指学生将内心的真情实感毫不隐瞒地呈现出来。在权力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即使教师声言学生有质疑的自由,但由于规训权力之网的笼罩,学生也只会揣摩教师企望的话语去迎合教师,成为没有思想的“克隆人”。学生会察言观色,很容易读懂教师眼神所传达的禁令,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而不是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的言语表达脱离了自己的生活世界,泯灭了个性,越来越成人化。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古人云:“言为心声。”文章是情感的抒发,只有情感真挚丰富,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打动人。但为了应试,学生只能把真情实感隐藏起来。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许多陶冶性情的机会,习惯于写假话、空话,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萎缩。写作本来是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而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可以任意拔高,泛泛而谈,真情实感少,虚伪成了写作的通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说:“在学校里,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现在的作文盛行“假大空”话,语言已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如果任其发展,就将永远丧失自己的语言,这是最可怕的。虚伪,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会迎合别人,不会依照自己真实的感情来说话。这样的语文教育只会加强中国人总体的虚伪程度。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在表达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4.缺失深度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很多语文教师在努力实施多样化的课堂交往方式,倡导学生表达,师生的口头交流多,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表达的质量并不高。一些语文教师淡化出场,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一切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又不能够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学生的表达显得支离破碎,而教师又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点拨和引导。更多情况下,学生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未经认真思考便举手发言,造成表达的全面性、系统性不够,致使表达只关注热烈程度和参与的广泛性,只注重表达的形式,而忽略了表达的深度。

二、学生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1.充分认识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语文教学的文本是作者丰富的心理、思想、感情外化而成的,是潜在的意义存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是要把作者凝固外化在文本中的意义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表达文本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学生展示自己的经验,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分享人类历史的成果,传达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增殖和创生。表达使得学生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广袤的生活世界,并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逐渐扩展自我的精神生活世界,成为人类世界中一个丰富、独特而完整的个体存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表达体现并拓展了他们的生命意义,表达就是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

2.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条件,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形式唤醒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语文课堂要有形式上的自由和开放。不一定非得严明纪律、正襟危坐、站立回答、齐声回答,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表达。有老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老师听,更有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静思、讨论和争辩。语文课堂也要有心灵的安全和自由。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做“人师”而不是“经师”。走近学生,再走进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可亲可敬,而不是凶神恶煞,缩短师生的空间和心理距离。让学生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说错了,不用担心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师生之间平等友好,没有敌意和不满。语文课堂更要有思想的开放和自由。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理解能力、理解水平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尊重、保护学生的理解,要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做到 “读出文本”、“读出作者”、“读出自己”。

语文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综合性活动课程、选修课的构建和开发,让学生勇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我展现的时空。并将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突破书本,延伸到活动、乃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诗歌鉴赏、名著探究、评论讲座、读书报告等各擅其长,演讲、辩论、影视欣赏、续写改编、课本剧表演、研究性学习等各显神通,促进学生知、情、意多方面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创设自我关切、自由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教学生活场境,为学生自主获得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提供保障。把表现的欲望和表达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语文活动,使他们能够经常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以及对自我潜能与创造力量的不断发现,使他们能够逐步学会计划和制定活动目标、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活动方式、活动领域,发展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成长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方式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我学习和自主表达的主人。

3.以“生命在场”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点,鼓励学生的生命化表达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③。被“唤醒”后的呈现和展示就是表达,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追求这种表达的健康发展,它是学生个体生命的体现和精神的升华,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

语文教学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和关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的前提下,鼓励所有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不断地自我体验,不断地自我生成,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自我表达。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活动,这种活动在于学生生命本身,而生命的完善就在于学生主体自觉地体验情感、提升人格、张扬个性、多元表达、焕发生命活力和提升生命价值。表达使知识进入生命领域,真正的表达是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的有机成分,成为“我的知识”。学生在表达中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也获得了对自我发展有意义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表达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生命智慧的提升。

“生命在场”的独特性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相异性,对学生的个性给予肯定和接纳,应以宽容和仁爱之心对待每位学生。教师要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创造自由、民主、真实、全面表达的机会,让每个“生命在场”的学生的表达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倡导并鼓励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生命独特性、生命化表达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条件适时用表达来开启智慧,使“生命在场”的学生的表达处于一种灵动的状态。如此,生命意义就会在表达中彰显,也会在表达中拓展。

4.全体、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表达的发展,提高学生表达的质量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种表达形式上的发展程度不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达上发展程度也不同,所以语文教师的评价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鉴于现在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考查仅仅局限在书面文字表达的层面上,因此需要全面地去评价学生的表达,不能忽视对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应变力、创造力、行为表现力的评价。要倡导表现性测验,使评价摆脱文本的局限,观照到学生表达的各个层面,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协调发展。语文教师还应该运用动态性评价,关注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能力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实现表达,在表达中展示学生个体独特的发展状态和发展的理想与意愿。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社会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贴近生活,在表达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表达的质量。

注释:

①②③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4、36、73 页。

猜你喜欢

生命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