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2例
2010-08-15姚乐义河南省宝丰县人民医院467400
姚乐义 河南省宝丰县人民医院(467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2例
姚乐义 河南省宝丰县人民医院(467400)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方法
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笔者在临床当中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在就诊前都有反复发作的胃炎病史,曾多次服用中西药治疗。病史最长26a,最短0.5a;男32例,女30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9岁。
1.2 诊断标准 见《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治疗 所有患者均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1.0g/次,3次/d,或用灭滴灵0.2g/d,3次/d,餐后服;雷尼替丁0.15g/d,2次/d,清晨、睡前口服;胃必治1~2片/次,3次/d,餐后嚼碎片口服;患者如果有较明显的上腹胀满、反酸、烧心、嗳气等胃动力学改变的症状,加服西沙比利片,5~10mg/d,3次/d,餐前15~30min口服。7d为1个疗程。
1.3.2 中药治疗 ①肝胃不和:用四逆散加味,1剂/d,分2次口服,或舒肝和胃丸,1~2丸/次(9g/丸),3次/d。7d为1个疗程(以下中药疗程均为7d)。②脾胃虚寒: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1剂/d,分2次口服,或白蔻调中丸,1丸/次,3次/d。③脾胃湿热:用三仁汤加味,1剂/d,分2次口服,或清胃黄连丸,1丸/次,3次/d。④气滞血瘀:用丹参饮加金铃子散加味,1剂/d,分2次口服,或木香顺气丸,1丸/次,3次/d。
1.3.3 电针治疗 ①取穴:所有患者都取T7~T12的每个脊突左右旁开1寸(同身寸)的华佗夹脊穴。②方法:在T7~T12华佗脊穴上,选用直径0.35mm,长40mm毫针,针尖斜向脊柱方向,角度70~80°,刺入25~30mm,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于同侧上下两针接脉中电流,左右各1组,留针30min。针刺1次/d,7d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见《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2.2 治疗结果 治愈30例,好转2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9%。
3 讨论
通过对6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观察,总结出了一套较彻底治愈该病的有效方案。辨病论治:抗菌、制酸、保护胃黏膜;辨证论治: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再生和改善局部血循环,提高防护因子的抗损伤能力;电针刺激华佗夹脊穴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改善胃分泌及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Hp),雷尼替丁为H2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胃必治可保护胃黏膜,上述3药合用就能较好地起到抗菌、制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电针刺激T7~T12华佗夹脊穴,可使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胃分泌及运动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消化吸收功能减弱的症状消失或缓解,使黏膜局部病变改善。研究表明,这种调整作用可能是刺激了T7~T12夹脊穴周围结构和组织,致使这种针刺冲动信息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向脊髓后角,沿内脏神经上行传导束到达丘脑及大脑皮层。针刺华佗夹脊穴还可以通过抑制或兴奋植物神经系统调节胃的运动功能,解除胃痉挛,增强胃窦张力,加快胃排空速度,阻止胆汁反流,从而促进胃黏膜病变好转[3]。
西药、中药、电针综合应用,能够较彻底地治愈慢性浅表性胃炎,并能长期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在临床中值得的推广应用。
[1] 谭奇纹,王育锋.针刺夹脊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6,6(3):135.
[2] 胡佩珍,张树基.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6.442.
[3] 周建中,陈泽民.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S.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5):318.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043
1672-2779(2010)-17-0055-01
20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