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正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
2010-08-15胡为斌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456463
胡为斌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456463)
复正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
胡为斌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456463)
目的 观察复正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复正脑脉通胶囊,对照组服用络欣通,连续治疗28 d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服药过程中及服药后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复正脑脉通胶囊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病也有积极的意义。
急性脑梗死;复正脑脉通胶囊;络欣通
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病死率、致残率均高。脑梗死在所有中风中占70% ~80%,近几年来明显增多,且向年轻化发展。提高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对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采用复正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年龄45~72岁,平均62.4)岁,病程2~72 h;对照组30例,年龄40~70岁,平均61.8岁,病程2~72 h。
1.2 病例标准 入选病例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的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辨证分型符合198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3]的中医辨证标准,并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和肌肉关节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复正脑脉通胶囊(由黄芪、三七、水蛭、桃仁、大黄、地龙、炮穿山甲、川牛膝、郁金、山楂、半夏、白芥子、炙甘草等组成),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络欣通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其他治疗方法(调整血压、脱水,防治并发症、支持疗法等)相同。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1.3.2 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6)》[4]评分,以评分的变化情况判断疗效。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以下。
2.2 治疗组基本治愈15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4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6.6%,对照组基本治愈9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7例,无变化5例,总有效率83.3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 治疗组治疗后头颅CT复查结果为:好转28例,其中完全吸收16例,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治疗后复查结果为:好转22例,其中完全吸收4例,有效率为78%。经Ridit分析法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在中医学属“中风”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在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瘀血阻滞、痰热内蕴、痰瘀互结、气血失和而导致脑脉痹阻。气虚内生痰瘀。临床上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其症状既有瘀阻脉络的表现,如头痛剧烈,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等,还同时兼有痰热中阻之体征。现代研究表明,血液的高粘滞及高凝聚状态是脑梗塞发病的基础。因此,元气亏虚、痰瘀阻络是急性脑梗塞发病的常见病机。胶囊中药物以《伤寒论》抵当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重投黄芪,配以甘草,培补元气,补气行血化浊,以复其本;水蛭破血逐瘀,通血脉而不伤正;大黄活血祛瘀,泻热攻积,降脂化浊;三七化瘀通络,并能补气养血;郁金、桃仁、炮穿山甲、地龙活血化瘀,炮穿山甲走窜经络,直达病所,地龙具有平肝熄风作用;白芥子、半夏化痰通络,山楂肉润肠活血化痰降脂。诸药合用,既治标实,又顾本虚,标本兼治,同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一方面改变其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防止血栓扩展,同时促进血管再生及侧枝循环的重建,增加脑血流量,促进氧的传递,清除代谢及毒性产物,从而防止缺血半暗区迟发性不可逆损伤,促使结构完整的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4]。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279-380.
[2]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中医药学报, 1986,6(1):5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2-35.
[4] 潘研婷.脑心通治疗脑梗死病人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8(1):494.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030
1672-2779(2010)-17-0040-01
20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