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初探

2010-08-15卢传坚黄秀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51000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7期
关键词:轮训专业学位住院医师

吴 薇 卢传坚 黄秀云 黄 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510006)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初探

吴 薇 卢传坚 黄秀云 黄 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510006)

该文分析了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介绍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采取不断优化硕士课程设置,增加临床实践时间、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规范临床能力训练与考核、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培养行为的实施等系列措施,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型模式,是我国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方式的战略性调整。而临床能力的训练则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临床能力是决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1]。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在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试点单位。经过12年的探索和实践,对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生,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1 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1.1 临床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学生多忽略临床能力培训;或学生来源于基层医院,缺乏良好的教学条件和仪器设备,临床能力训练不到位,均导致了学生入学前临床水平总体较低。且由于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的不同,也导致学生临床能力的参差不齐。

1.2 临床实践时间偏少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具备一定的临床能力,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用于临床实践。按照我国目前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临床轮训时间为2年半左右,扣除学位课题研究、毕业找工作等时间,实际临床轮训的时间不足,直接导致临床培训力度不够。

1.3 临床能力培养中出现“偏科”现象 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活动。若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和专长趋于窄而精,从而导致部分导师在平时的临床训练当中忽略了研究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和锻炼,将其培养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内,侧重于单一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全面技能的培养,出现“偏科”现象。

2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举措

2.1 不断优化硕士课程设置,增加临床实践时间

2.1.1 细化课程设置,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院分别于2004-2007年对课程设置进行3次优化,其目的在于使课程设置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强化中西医临床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打牢学生中医功底,架设中医理论与临床运用的桥梁,加强学生英语能力和科研能力。

2.1.2 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时间 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原则,我院对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时间进行灵活安排,充分利用周六和晚间的时间,将学位课程分散在第一、二学期完成,于第一学期下半段进入临床前期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临床实践的时间,并为学生尽快完成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转换提供有利的条件。

2.2 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规范临床能力训练与考核 在临床能力培养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按照住院医师培养的同等要求来进行和完成。我们对两种形式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标准进行了对比,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临床轮训可以挂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应届本科类)的轮训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生临床轮训可以挂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二阶段(应届硕士类)的轮训要求进行统一的培训及考核,这样借助医院良好的培训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各类教学对象能够各取所需的同时,将临床带教任务统一归口化、标准化,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共享信息,规范管理,切实提高研究生临床轮训质量。

2.2.1 实行临床准入考核制度,把好临床实习“入口”关 学生进入实习前,必须通过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临床实习。

2.2.2 将研究生临床轮训计划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训计划挂靠 由于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共性也有个性,研究生三年培养期除了有课程学习、临床轮训外,还有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等培养要求,致使其临床轮训计划与住院医师不能完全一致。同时,也为了避免出现“偏科”培养的现象,我们要求导师根据研究生临床轮训的时间和基本选科原则,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轮训计划中选择轮训科室,避免导师在制定研究生轮训计划时选择科室的随意性,也为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提供了可能性。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方案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①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第一或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②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专科培养;③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主管部门考核批准后,可参加一线值班。

2.2.3 统一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工作的规范化 为了确保临床科室带教有章可循,培训规范,医院组织修订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则、细则。临床科室以此为培训依据,对来科室轮训的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统一标准进行培训带教,这样就消除了临床带教由于多重标准所导致的复杂化,减轻了临床科室的负担,也规范了带教行为,保证了带教质量。

2.2.4 统一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为了把好出口关,做到严进严出,医院组织编写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要求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在完成轮训计划后,由各临床科室负责组织从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表格都全面统一的出科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同时,医院还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医学考试系统软件,以医院网络为平台,实现统一组织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出科理论考核。由此,我院的临床轮训出科考核得到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具体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医院资源信息共享,临床科室、职能部门管理有序的目的。

2.3 于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培养行为的实施

2.3.1 加强教学管理部门和教研室的建设 我校研究生管理实行研究生处、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架构,我院细化研究生管理工作,建立《教研室和科室绩效评价制度》,加大对教研室和科室研究生培养的监管力度。2.3.2 健全临床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临床带教行为 为了规范临床教学管理,我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临床教学管理文件,有效地促进了临床教学规范化,确保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有章可循。

2.3.3 实施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确保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 我院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和带教质量评估,包括教学活动随机抽查制度,师生“背靠背”评估制度等。评估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条件之一,有效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3.4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导师组工作质量评估办法》,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明确导师培养职责,将研究生培养情况纳入导师组工作质量评估,作为导师招生和奖励的重要参考条件。

3 结语

作为一家教学医院,各层次的临床教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借助医院这一良好的培训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研究生的临床轮训依托到医院继续教育中开展,是我院对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一次尝试性的改革,也是对临床带教规律的有益探索,希望通过规范研究生的临床轮训行为,带教老师的培训、考核行为和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1] 周健,田宝鹏,叶玉梅.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与管理[J].中国医院.2008.8:32.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010

1672-2779(2010)-17-0017-02

2010-05-10)

猜你喜欢

轮训专业学位住院医师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住院医师党支部的建立实践与思考
浙江启动公务员学法用法三年轮训
永济市:组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到机关轮训
浙江省率先开展党章党规党纪专题集中轮训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基于病例学习模式查房对住院医师培养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