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0-08-15程彩杰
程彩杰
(郧县实验中学,湖北十堰442500)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程彩杰
(郧县实验中学,湖北十堰442500)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而且还要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实际整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与信息文化整合起来,从而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提升途径
提升学生以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刻不容缓的事情。学校教育应从记忆型教育转化为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教育,即在培养学生时,从记忆信息转向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通讯设备或工具获取信息,通过整理、保存、鉴别、加工处理,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能力或技能。
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而且还要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实际整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与信息文化整合起来,从而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转变师生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要转变观念,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而变成学习交流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借助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的认知与情感激励工具。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传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很多方面学生懂得的甚至比教师还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学生提出而教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已不只停留在课堂和教科书上,已能自觉主动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去解决问题。
二、注重各学科整合,在课程建构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利用中文输入法打字让学生加强巩固汉语拼音;利用益智CAI软件把学生做数学、英语、语文题目的过程游戏化,让他们学得更开心;在学习“画图”这一软件时,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每人设计自己的作品;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与语文课相结合,要求学生写电子日记、无纸作文;学习“Excel”与数学课的分析、统计相结合,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的整合,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技巧,更增强了各种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也依托社会生活得以发展,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显出信息技术巨大的价值。
中学生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生在参与课程(尤其是地方、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开发的活动中,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的社会生活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值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在交流交往中培养信息素养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离不开理论结合实践,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板报、设计教室布置、统计成绩等;用画笔、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等。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题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各显所能,各展其才。无论是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伙伴与团体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强调个体作为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群(团)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实现社会化。
五、重视文化视野,在信息文化建构中培养信息素养
教育是一项文化活动,从广义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亦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成和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强调技术能力而忽视人文观念,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站在文化视角,信息技术教育才有质的升华——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走向整体的信息文化素养积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忽视与脱离了文化视野,影响了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曾有某校发生的“学生网上骂老师”事件,不能不令人遗憾万分,这也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到了难堪和被动的境地。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总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只有教育者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有用的人才。
(编辑:王天鹏)
book=41,ebook=123
G434
A
1673-8454(2010)14-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