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2010-08-15刘雪平
刘雪平
(娄底市第三中学,湖南娄底417000)
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刘雪平
(娄底市第三中学,湖南娄底417000)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很明显的优势。本文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从教学的对象及组织者、教学的内容及课程标准、教学的过程及学习评价等方面,探讨如何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任务进行有效设计的问题,使任务设计科学合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信息技术;小组合作;任务;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法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它主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针对同一任务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究,担当不同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共同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利用真实的任务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首要前提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否则,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课程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教学设计,使之从各方面得到优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内容,结合本人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使任务具有典型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立的构成要件有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当这三者达到统一时,所确立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把这三维教学目标作为任务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渗透到每个任务中或任务的每个方面,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要创设学习情境,使任务具有情境性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激发其学习热情。
在教学《信息及其特征》(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广东版)一课时,教师通过游戏,创设任务情境,导入新课:做游戏时“你做我猜”,看看哪一组第一。(1)游戏规则:①每个小组选两位代表出场参与活动,一位学生做“猜测者”,另一位学生以动作示范来表达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词组;②不允许以语言来表达;③每小组有1分钟时间,猜中词组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对这个游戏比较熟悉,而且容易掌握,学生很快就进入信息技术学习的情境与状态中,课堂异常活跃。(2)学生完成游戏后,教师点评:这是信息的可传递性特征的体现,但人们在远古时期通过肢体传递信息,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传递效率低,自出现了语言之后,人类的信息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样的游戏任务设计,不仅切合教学内容,而且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及学习密切相关的任务时,情绪高涨,乐此不疲。如在讲“插入表格”的时候,教师给每个合作小组布置任务:利用W ord制作本期的班级课程表,并要适当修饰,修饰的时候至少要用到表格自动套用格式。由于课程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而表格自动套用格式中的样式又很多,所以学生都觉得非常有趣,整堂课都忙于课程表的制作与修饰。并且教师在课堂中随即把本组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送给他们,学生都喜不自禁,享受着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要遵循渐进式原则,使任务具有科学性
使任务具有科学性,是任务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任务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要符合实际情况,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任务最终是要交给学生去完成的,因此,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不宜过多,一般只能是一至二个;任务大小要适当,要以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衡量标准。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还要注意机房设备等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如在设计《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广东版)一节中的“合理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任务时,要先考虑机房电脑的上网速度,并预先进行尝试,一般不可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下载费时很多的诸如电影之类的内容,和在网上根本无法查到或是很难查到的信息内容。
五、要关注个别差异,使任务具有层次性
合作小组成员的分配一般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异质小组中,在学习能力上有上、中、下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个性差异等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体现任务的层次性。设计任务时可以按照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点和分工需要,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子任务,这样才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喜悦,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任务要细化、具体化、层次化,一般可以将任务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任务、提高性任务和拓展性任务。基础性任务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度较小,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提高性任务是在基础性任务的基础上加深提高,它提出部分具体要求,主要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促进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拓展性任务在前两者基础上只给出要求,内容、形式完全由学生自由去组织安排,能完成得怎样就怎样,不束缚他们的思维发展。
在《图像加工与处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上海版)教学设计中,把“任务”细化为两个子任务:基础性任务和提高性任务。(1)基础性任务:把几幅图像素材经过加工处理合成为一幅艺术图像。(2)提高性任务:①在合成图片人物选区周围添加彩色边框,增强艺术照片的感染力;②在合成图像的边缘添加一个虚边框;③在合成图片上添加特效文字,突出制作艺术照片的主题。这样,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明确的、可行的任务,以此驱动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六、要注重知识联系,使任务具有连贯性
任务策略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或者一个任务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视频信息的加工”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上海版)中第三章第一节《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第六小节的内容,在前一节课已经简单介绍过视频基本常识和视频拍摄、采集的基础上,选用Windows XP自带的视频加工软件Moviemaker设计视频截取、片段合成、字幕添加、场景转换等几个相互关联、逐步深入的任务:基础性任务——用Moviemaker对视频影片信息进行截取加工;提高性任务——为影片添加字幕和在各剪辑之间添加转换效果;拓展性任务——为影片添加背景音乐和语音。上述各任务之间知识、技能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并且,任务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让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要制定评价指标,使任务具有协作性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同样,评价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能够使合作小组的成员获得成功的体验。恰当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功能呢?这时应注意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中的主导作用,针对任务要提出具体要求,制定一个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适时引导学生对照任务要求和评价指标,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评价指标的内容一般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和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如“设计教师节贺卡”这个任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设计要求作为评价指标:①构图、色彩要美观;②贺词要有新意;③合作意识要强;④语言介绍时要准确、生动。这样,组内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分工协作:美术功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图画,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可以写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学生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学生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学生准备交流发言。学生各司其职,互助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正好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之处。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基于任务驱动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该学科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合理有效的任务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中,须牢牢把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任务是主线,合作是主流。
(编辑:王天鹏)
book=35,ebook=115
G434
A
1673-8454(2010)14-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