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2010-08-15江祥花

镇江高专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江祥花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江苏丹阳 212300)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江祥花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江苏丹阳 212300)

针对高校社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的培养目标,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完善评价体系,打造精品社团,争取学校的政策倾斜和适当的经费支持,从而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社团特点;社团建设

0 引 言

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指导的有效载体。在高校中,学生社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社团以独特灵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舞台。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不仅能营造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良好氛围,而且也能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高校建设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弥补高校素质教育的不足,对塑造健康的学生心理、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结合高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了解高校社团特点及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1]十分必要。

1 学生社团建设的特点

1.1 组建运转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大学生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参与业余活动的意识越来越强,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联合志同道合的同学,自主组建培养能力和展示才能的社团。因此,大部分学生社团是由共同的爱好者自发、自愿创立的,社团负责人自愿承担社团的发起和组建工作,其成员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自愿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活动设计和具体发展方向等均由该社团的学生自主决定,学校和指导教师一般只作宏观的原则性指导,很少对其内部事务进行过细干预。实践告诉我们在社团的组建过程中既要保护学生自发的积极性,尊重其自主意识,又要论证可行性,强化指导性。

1.2 群体目标的趋同性和整合性

参加同一社团的学生,总是在兴趣、爱好、特长、观念等方面具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彼此能从相互交往和共同相处中受益,这种一致性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能够不断吸纳有共同志趣的学生,保证社团健康持续发展。个体参与活动的目标在总体趋势上具有共同性、一致性,这种个体目标在聚合的同时,再通过社团成员经常的聚会、交流,更容易形成“共同语言”,逐渐地走向统一,形成自己社团统一的群体目标走向,这为学生社团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准备了条件。当然,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要把力气花在趋同的速度上和整合的力度上,不能任其随意发展。

1.3 活动开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学生社团活动是灵活多样的,主要表现为种类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活动内容日趋丰富,活动形式日趋灵活等。首先,社团活动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娱乐型的,也可以是学术性的,相对以前的讲座、研讨、座谈会、交流会等单一的形式有了不少的创新。其次,社团实现了向“外向型”、“联合型”的转变,由“单枪匹马”转化为横向联系,部分社团之间实现了跨系、跨校乃至跨地区的联系,加紧了与社会的联系;第三,社团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学识交流沟通网络。因此学生社团的建设既要讲究灵活性,又要注重原则性;既要追求多样性,又要坚持质量管理。

1.4 人员组成的群众性和波动性

学生社团能广泛吸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参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学生中拥有极强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只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不涉及政治、经济利益,也没有严格的组织要求,因此这种维系不够牢固,一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成员就会流失。因此,学生社团成员的更换相对较快,学生社团成员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所以在学生社团管理中,成员吸纳要有广泛性,强调志趣相投,又要强调有所得益,增强吸引力[2]。

2 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发展,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日益呈现出来,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2.1 主客体的问题

毫无疑问,学生是高校社团建设的主体,分管社团建设的部门领导及专职人员是客体。就主体而言,许多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并不明确,心态不够纯正。每年新生入学时,各社团都在吐故纳新。抱着好奇心参加社团的新生不在少数,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社团是怎样的学生组织,并不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参加。有的是随大流,看到别的学生参加,自己也随意报名参加一个。还有的是“拉郎配”,被高年级的老乡、校友拉进来的。更有一些学生在上大学前的中小学时代一直是学生干部,可谓是老干部了,但是进入高校后,既未能在学生会任职,也未能在班级获得一官半职,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学生社团,弄个会长、副会长干干,继续过一把当学生干部的瘾,同时可以捞一点政治资本,为竞选学生会干部及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甚至有少数男生是因为某个社团的女生而参加的,其目的是想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与女生多交流、多接触,让感情升级,难怪有人戏称学生社团是“鹊桥会”。就客体而言,分管高校社团建设的团委干部大多数存在畏难情绪。他们觉得仅仅凭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和满腔的热情,无法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场地不够、经费不足等,学校对学生社团建设经费投入实在有限,可谓是杯水车薪。他们也想组织各社团开展服务性、经营性活动及争取社会的赞助经费,但终究收效甚微。因此,有限的经费,要保证日常开支往往捉襟见肘。按主客体论的观点,指导教师应当属社团建设的客体,可是,一般教师大多认为这项工作与自己无关,甚至有少数教师认为参加社团活动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因而很多教师对待学生参加社团的态度冷漠[2]。

2.2 软硬件的问题

高校社团建设的最基本的任务是条件建设,必备的基本条件是开展正常社团活动的保障。随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的开展,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学生社团与日俱增。据调查,目前就高职高专而言,每个学校都有数十个乃至几十个学生社团存在。这为学生社团的条件建设增加了难度。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三无”现象:无经费、无场地、无指导教师。就硬件而言,因为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社团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社团成员人心涣散,这是许多社团在成立之初轰轰烈烈,成立之后不久便偃旗息鼓的一大原因。就软件而言,聘请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然而,如上文所言,校内聘请不易,校外聘请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则更难。因为在当今讲究实惠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校外聘请到无私奉献、不求报酬的指导教师,更是难上加难。组织学生社团的宗旨是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向课外延伸,进而达到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让学生自打自闹,那么,许多会员便会觉得学不到东西,得不到锻炼,没有收获而产生失望心理,于是便出现了满怀希望地参加,灰心丧气地离去的局面。

2.3 质与量的问题

据调查,由于许多学校对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太高的期望,对学生社团的成立没有认真论证、监管,对社团的活动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因而,造成学生社团的数量过多,社团活动的次数过滥。对一所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的评价,不能只看数量,而要重视质量。因此,精品社团不多,高质量的社团活动较少,是当前高校社团建设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许多学校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实行“精品社团工程”。然而,要建设一个具备文化内蕴、影响力大、活动开展正常、师生反映良好的精品社团,绝非易事,哪怕是搞一次高质量的社团活动,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形式设计到全员参与、活动的准备,再到效果预想、质量评价等,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量变会带来质变。但是,笔者认为,没有质量的数量,宁可不要。因为没有质量的数量是劳民伤财,自欺欺人。从质与量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许多学校对学生社团的建立缺少论证和审查措施,对社团活动也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善的评价体系[3]。

3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为了增强学生社团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在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多举办一些层次、质量较高的活动,体现学生社团活动的时代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增强社团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扩大社团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运行方式。因此,必须把握社团自身的特点和活动方式,促使社团文化发挥育人的最佳功能。对此,一方面要根据社团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和有效管理,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使社团明确工作的目标,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社团的管理、运作关键在人。学生社团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一支素质高、敬业爱岗的专业教师队伍给予指导的话,不仅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多的锻炼,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形成学生社团运转的良性循环。另外学校团委每年也可以对学生社团建设进行绩效评比,分出优劣;与此同时,对社团干部同样进行成绩考核,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为选拔培养优秀的社团干部打下扎实的基础[4]。

3.2 打造精品社团工程,鼓励创新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社团建设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同学们在一次次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只有创造性地开展社团活动,才能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能力素质,才能表现出新世纪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同时,创新又不是一味地单纯猎奇、猎新,也不是一味地讲规模、讲形式,而是继承中发展,发展中提高,遵循社团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社团自身实际,贴近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生活,切忌追求一时轰动效应。平常学生社团应经常利用布告栏、横幅、海报、校内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积极宣传其活动特色及活动意义,多举办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活动吸引学生。因此,学生社团的活动只有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社团的特色,社团活动才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从而打造品牌社团[5]。

3.3 争取学校的政策倾斜和适当的经费支持,落实保障性

社团文化对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各个学校应根据各个社团的特点、性质,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支持社团的发展与建设。由于社团活动的经费有限,应争取学校在经费上给予社团一定的支持和投入。为了社团更好的发展,也可考虑社团活动与学分挂钩,既减少课程设置,又降低学分成本。当然,社团活动要保障高质量、高品味,真正起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还必须两眼向外,寻求社会赞助,这也是社团获取活动资金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缓解经费困难的矛盾;二是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会各层人士的接触中,开阔视野,为大学生就业积累了经验[6]。

总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1]赵水民,李平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现实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7):107-109.

[2]刘龙洲.大学生社团问题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91-93.

[3]祝成林.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123-124.

[4]唐雪莲.高校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12-114.

[5]胡爱祥.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28-29,47.

[6]曹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转型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05(6):116-119.

〔责任编辑:张 敏〕

Abstract:In the ca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func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the training targets of college education,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constantly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establish a healthymanagerial system and operative mechanis m for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Improvement of the evaluating system for creation of excellent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obtainment of college's policy and fund supportwill help to improve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play a full role of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in college education.

Key words:student association;association feature;association construction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ssoc iations

J IANG Xiang-hua
(Teacher's TrainingDepartment,Zhenjiang College,Danyang 212300,China)

G645

C

1008-8148(2010)04-0056-03

2010-06-16

江祥花 (1972—),女,江苏丹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