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010-08-15范志轩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特色

范志轩

(四川理工学院政法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范志轩

(四川理工学院政法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人类文明思想史表明,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改革开放30年,即是思想解放和解放思想的30年,解放思想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法宝和强大动力。总结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进程,梳理30年思想解放和解放思想的脉络,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向前发展;把握解放思想的核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不断在中国焕发新的生机;解放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不断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天地。

解放思想社会主义体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

一、解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进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内容之一,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发展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解放思想和思想解放始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和历史起点,是驱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类文明思想史表明,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和道路的形成,从一开始就是以解放思想作为鲜明特征和强大动力的。3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解放思想大旗,力推解放思想大潮,从一开始就是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鲜明的现实诉求和实践指向的。正是从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大背景和主题出发,我们党一以贯之地领导与推进了解放思想,并且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创新。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破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凝固化的倾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破除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想化、纯洁化的倾向,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

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经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我们从中也得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热烈争论开始的,针对的主要矛头是“两个凡是”。当时,以“两个凡是”为主要标志的“左”的思想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导致了人们的思想处于僵化半僵化的状态。思想一僵化,迷信就盛行,唯上、唯书、“尊圣崇经”等等不一而举,如此下去,不是不可能出现像邓小平所说的情况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就要亡党亡国。”

为此,邓小平在1978年理论务虚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解放思想这一伟大任务。这篇讲话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促使全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实现了“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完成了我们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是从1990年十三届七中全会开始酝酿,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第二个宣言书)、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针对的主要焦点问题是当时阻挠改革开放的一个“左”倾观点:凡事都要“问一问姓‘资’姓‘社’”。通过这次思想大解放,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新的概括,迅速深入人心,从根本上冲破了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束缚,解放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揭开了新篇章,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是随着姓“社”姓“资”问题争论的深入而逐步展开的。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所有制结构姓“公”姓“私”的争议。随着私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一些人对私有制经济发展的恐惧。有人认为股份制“是一个地道的私有化方案”,是要“培植和养肥一个新资产阶级”。可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却于1997年2月19月逝世。于是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于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们全党,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讲话全文突出强调了两个要义,一是高举邓小平旗帜,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场争论实质上解决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第三次面临的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这场思想解放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党章,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次思想大解放是从2003年突发“非典”疫情而引发的关于发展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这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思想大解放讨论,与持续三年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反思研讨是相并行的。其主要矛盾是针对非科学的传统发展观念、方式和全能政府的政治模式的思想束缚与习惯势力。其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如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内容。

第五次思想大解放是2007年以十七大的召开为标志。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可能更加突出。全党上下围绕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展开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二、解放思想的核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既是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创新历程,也是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伟大理论创新的历程。在这一伟大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历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胜利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创新作为实践基础上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过程,既体现为新的思想内容的创造和发展,也体现为与这种创造和发展相统一的思想方法论的选择与运用,包括理论创新过程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体系或思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其内容与方法总是内在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创造性思维,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把那些附着在“马克思主义名下”教条式的结论去掉;敢于思考“老祖宗”没有思考过或是没有思考好的理论问题;敢于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做我们前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纵观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我们党为什么能够由一个成立初只有50余人发展为今天近7600万党员;由一个没有掌握政权的党,变为领导全中国人民的执政党;由一个生长在“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党而变为全球化条件下执政的党。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经历各种“急风暴雨”、艰难曲折的考验,愈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我们党善于根据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随时更新我们的理论思维、思想观念。

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实现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也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理论创新的理念,一直寓于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纵观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与时代共进互动、思想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坚持倡导并践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新世纪,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仍高度重视理论上的创造性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新时期党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又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是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善于创新的理论思维的光辉结合。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奠基理论,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是它的最新成果。“这三个方面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共同面对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新时期各个阶段所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三者是一个相互贯通、互相衔接的统一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性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有着长远指导意义而又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解放思想的中心内容:不断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

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本质上是相通的。解放思想,是思想的变革、思想的开放,是“知”的改革开放;它要求转变思维方式,改造主观世界,实现理论创新。改革开放,是“行”的解放;它要求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造客观世界,实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改革开放是动力,解放思想也是动力;一个是现实动力,一个是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过程,要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这其中“再认识”,就蕴涵着解放思想;“再实践”,就蕴涵着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思想,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统一。

理论的创新必然会引领实践的创新。因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是难于取得成功的。改革开放30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沿着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主要是制度、机制的创新)这一思路成功的走过来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以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市场化目标为取向,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对我国全面崛起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30年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是1979年到1984年由农村改革引发城市国企改革。农村土地联产承包,打破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激发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兴办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务工,解决了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安置,扩大了就业,走出了以工致富的一条新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是农村的改革引发推动了城市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发了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二是从1985年到1992年探索向市场经济转轨。金融体制改革实行拨改贷,利改税的改革,苏联解体到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三是1993年到2002年完善市场机制,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努力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四是2002年到现在探索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统一。在面对东有拉美经济的警示,西有“颜色革命”的冲击,“我国必须一方面大胆推进市场改革不动摇,一方面要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间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改革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和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

当然,经过30年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六是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未来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始终会牢记只有不断去创新,去发展,才能克服困难,赢得胜利。正像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一样:“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当代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3,364.

[2]宋继和,张正玉.伟大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袁贵仁.论继续解放思想[J].哲学研究,2008,(7).

[4]张占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J].理论视野,2007,(8).

[5]陈永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07,(5).

[6]李君如.李君如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果及走势[EB/OL].(2008-09-08)http://www.sina.com.cn.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国春

book=17,ebook=208

D616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5.03

1009-6922(2010)05-17-04

2010-10-13

范志轩(1964-),男,四川井研人。四川理工学院政法学院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