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要善于理“旧事”——浅谈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2010-08-15郭群英
郭群英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 云南 昆明 650111)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新官不理旧事”是自封建社会以来延续千年的官场“潜规则”,这一说法至今仍被某些官员奉为至理名言。
一、“新官不理旧事”的缘由
所谓“旧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正常的“旧事”,即前任领导提出的一些工作目标、规划、要求等还没有完全落实;另一种是历史遗留下来难以解决的“旧事”,例如长期拖欠的债务、职工的福利待遇难以落实等“老大难”问题。对于前一种情况,一般来说,如果坚持继承创新的精神,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就可以得到正常的解决。然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则必须高度重视,谨慎处理。从“新官”与“旧事”的关系来看,理不理是态度问题,理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本届班子的政绩。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新官”一直抱有“不理旧事”的观念。本文将着重以后一种“旧事”即历史遗留问题为重点,剖析“新官不理旧事”的深层次原因。
“新官不理旧事”之所以被官员们所津津乐道,是因为“旧事”不仅解决的难度大,而且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是一条明显的“高压线”,一旦处理失当,其后果难以预计。这可以从“旧事”的几个特征中体现出来。
一是难度系数大。一般情况下,难度不大的事,前任早就解决了,问题之所以遗留下来,多是一些难啃的骨头。例如某县在矿权分配过程中,由于出现多头审批的情况,导致矿权交叉重叠,重叠次数最多的达到22次,最少的也有4次。这种重叠直接引发了各企业疯狂抢占资源,无视安全生产,展开掠夺式开采,矿井之间经常相互击穿。为争夺资源,有人甚至纠集社会闲散人员和学生相互械斗,“红白黑”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无序开采,直接导致环境污染、社会治安混乱、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当地群众干部更是“谈矿色变”。由于历史原因,矿权重叠的问题积重难返,上届班子很难在短时间解决,这一重任自然留给了新官。
二是牵涉关系多。有的旧事解决起来本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由于这件事所牵涉的人员关系比较复杂,也使这件事变得复杂起来,前任或前几任在复杂的关系面前却步,只得将它留给新官。在上文提到的矿权重叠的案例中,矿权的审批权下放给县一级之后,由于原县领导班子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草率决定让干部投资采矿,很多领导干部享有采矿权,在后期问题凸现的时候,要进行矿权整合必然会牵涉到众多干部的切身利益,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在领导层就导致了意见的分歧,想解决这一旧事其阻力可想而知。
三是历史包袱重。这主要体现在前任或前几任领导留下的债务,有欠银行的,有欠企业的,有欠单位的,有的甚至是欠群众个人的等等。债台高筑,新官自然不愿意一上任就背上沉重的包袱。还有一种情况是,前任领导做了许多承诺,但是,还没来得及兑现就被调走了,有的则是由于没有能力或其他各种原因而不能兑现,结果将兑现这些承诺的重任留给了新官。几年前,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的几家施工单位垫资1000多万元,为当地建起了中学、小学和乡政府办公楼。当地政府本答应年内还款,然而,数年过去了,当地政府却一直以“没钱”为由,不还垫付款。与此同时,该旗却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公园、广场和大街。这些投资遭到质疑后,一位乡干部对上门催要欠款人的答复竟是:“当年搞这些工程的领导该得的好处都得了,我凭什么去给上任领导堵窟窿?”
四是耗费精力多。“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大概都希望有所作为,以不负群众的信任和重托,留下一个好的“官”声。“三把火”烧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上级对其政绩评价的好坏。因此,大多新任领导一般都是将着力点放在如何创造新的政绩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弃旧创新,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在他们看采,理旧事,难以显现创新意识和新的政绩。而且,新官大多心照不宣,知道“旧事”处理难度大、牵涉关系多、历史包袱重,处理起来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旧事”大多都是“老大难”问题,处理起来的耗时也将更长,不利于很快体现自己的政绩,于是一部分“新官”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希望能不了了之。
二、“理旧事”与“不理旧事”的利弊
“新官不理旧事”看似可以避免上述提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隐患。
不理旧事,民心难得。群众对新官大多采取观望态度,在看清新官对待旧事的态度的时候,群众心中的那杆秤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旧事其实很多都是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例如矿权重叠导致社会治安混乱,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就直接和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假如“新官”避开“旧事”,不是从群众利益出发,而是以个人得失为重,那么必将处于“失民心”的境地,侵蚀了政府的信用。
不理旧事,新事难立。对于新任领导班子来说,都将面临着一个怎样对待“旧事”与“新事”的问题。一些新上任的领导怕前任留下未解决的难题会给自己添麻烦,总觉得理旧事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反映不出自己的政绩,于是就不愿理旧事了。正所谓“一个将军一个令”,新官为了创造新业绩,就忙着“另起炉灶”,急着“提新思路”,忙着“烧三把火”。殊不知,旧事牵涉关系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成为新事的“绊脚石”。
不理旧事,政绩难显。上级对下级的任免,一般都会从德能勤绩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但有时也会出现为解决某地或某单位的突出问题,而进行新的人事调动,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任寄希望于新领导的身上。新官对待旧事的态度,就不仅仅影响到民心的得失,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自己政绩的好坏。如果以“这是上届班子留下的,不是我们造成的;弄成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来推诿,那么失去的除了民心之外,更多的则是上级的信任和期望。
“新官理旧事”需要一定的胆识和能力,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如果处理得当,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理旧事,有利于开拓新的局面。一方面,旧事给新官提供了一个熟悉情况、研究问题的好机会。通过理旧事,不但可以保持一个地区或单位工作的连续性,而且可以为以后提出新思路、树立新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解开旧事的缠绕,会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去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为轻装上阵创造条件。此外,理清“旧事”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为群众配合和支持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某校新任校长,为解决学校工人长期超编的问题,深入研究校情,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盘清了家底,而且也找到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各种因素,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理旧事,有利于树立新的形象。有的新官履职后,对棘手的旧事往往采取推诿的方法。殊不知,在推的同时,新官的好形象也被推掉了。如果新官能正确对待旧事,无论多棘手的事都勇于面对,有能力解决则解决,暂无能力解决则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那么新官就会在群众中迅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某新任县委书记,上任后不久发现由于新建办公大楼,县级政府长期拖欠工程款无法偿还,这位新官并没有以“这是上届领导班子造成的,和我无关”来进行推诿,而是主动找到债主商讨偿还欠款的相关事宜。尽管这位县委书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还清欠款,但他这种积极主动应对旧事的态度带来的却是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理旧事,有利于创造新的政绩。新官妥善地处理旧事,能够为政府创造良好的干事环境,这本身就是政绩。即便针对那种所谓的旧项目之类的旧事,如果处理得当,也能创造出良好的政绩来。譬如,前任推行的开发项目,新官不一定都要推倒重来。在经过审慎的调查研究后,如果得出的结论与实际不相符且多数群众反对,那就应当果断放弃,另辟蹊径;如果确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妨在前任的基础上,再使一把劲。有的人认为这样做不容易出政绩,但实际上,有前任打下的基础,新官再使一把劲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三、畅通“新官”理“旧事”的渠道
长期以来形成的“新官不理旧事”的官场理念,并不能说明不理旧事的新官就都是玩忽职守,昏庸无能的。导致“新官不理旧事”的因素中,除了主观因素外,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要让新官敢于、善于和乐于理旧事,除了对干部进行正确的政绩观教育之外,还必须改革和完善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制度和机制。
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让“新官”敢于“理旧事”。导致新官上任不问旧事的首要因素是畸形的政绩观在作怪。许多官员把政绩界定为某人某位的政绩,故而大凡政绩也有必要像日清月结的现金帐那样“任”清“届”结的,即属上任领导的政绩给上任,属本届班子的政绩归本届,以便论功行赏。所以新任官员认为,接着上任旧官的摊子干,不仅会显得自身无能,还容易显得政绩界限不清造成自己白干。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端正干部的思想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完善现行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既要注重“显绩”,又要注重因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创造的“潜绩”,建立“潜绩个人申报、相关部门评估”制度,如经评定,确实对经济发展有长远效益,在综合评定结果中应予以确认。让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吃一颗“定心丸”,为理旧事的新官解决后顾之忧。正如重庆市铜梁县县长马平近日说的,“新官要理旧事,还债也是政绩”。
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让“新官”善于“理旧事”。“新官不理旧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新上任的官员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处理旧事,这就涉及到现行的选人用人的机制问题。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严格执行“四条原则”,即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和才适其位。“才适其位”是我们从党的事业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既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条件,又充分考虑每个干部的优点和特长,合理使用干部,盘活人才资源,真正达到人尽其才,才适其位,位创佳绩的目的。让有能力、善于处理“旧事”的人成为“新官”,从而使难事得到合理有效地解决。同时要注重培养具有潜力的年轻干部,通过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改革和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让“新官”乐于“理旧事”。影响新官理旧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地区还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为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湖南省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近几年来,湖南省委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坚持“三个不吃亏”,即“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的激励机制,大力褒扬和重视使用综合素质高的人、干事的人、老实人,使他们有舞台、有作为、有地位、有公正评价。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要让干实事的新官得到应有的奖励,这样才能激发新官理旧事的积极性,让新官对旧事“乐此不疲”。
四、“新官”理好“旧事”的领导艺术
如何处理好“旧事”,往往是对新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检验,也关系到新官到任后能否展开拳脚的问题。新官要理清旧事,不仅要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还必须掌握解决旧事所必需的技巧。
深入调查,理清脉络。旧事的特点是背景特殊、关系复杂。如有的旧事涉及到某个领导或部分干部的切身利益,不好解决;有的干部群众对解决旧事意见不一致,不便于解决;有的解决旧事会引起一连串的新问题或产生副作用,不利于解决等等。有的新官到位后,往往忽视了旧事的复杂性,对情况不甚了解,就开始立“军令状”,结果由于作出的决策常因脱离实际而难以实行,最终使良好的愿望变成一厢情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官理旧事,首先应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弄清“旧事”的背景、原因和相关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是向前任了解。利用工作交接班的机会虚心向前任请教,听取前任对旧事的看法,以及处理旧事的设想及意见等。二是向班子成员了解(,通过办公会、形势分析会和个别谈心等,认真搜集有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向群众了解。要善于倾听党员干部群众的牢骚话,从牢骚话里捕捉有关旧事的信息。由于前任、班子成员和群众所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侧面也不一样,因而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旧事的来龙去脉,从而为实施正确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抓住时机,迎难而上。旧事一般都是“老大难”问题,而且越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越是积重难返,所以如果新官忽视客观现实,抱着“立竿见影”的急迫心情,时机不成熟就急于采取动作,往往会引起多方面的连锁反应,有的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激化矛盾,其后果将是“越理越乱”。新官要想理清旧事,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要做好外围的工作。先要在领导层征求意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然后通过会议等方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要在本单位造成一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良好舆论氛围。其次要制定详细计划。要根据旧事的特点、性质等,确立解决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如党的有关政策出台时,上级解决有关问题的指示下达时,单位班子、人员变动时。另外要注意解决问题的节奏,根据旧事中的难易程度分清轻重缓急,做到统筹兼顾、层层递进,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此外还必须等待时机成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时机一旦成熟,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优柔寡断而错过时机。
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很多新上任的新官还是本着“执政为民”的理念,上任之后也想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然而在处理过程中才发现这些旧事实在是一块“硬骨头”,难以下咽,只能半途而废了。因此,新官理“旧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处理旧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复杂情况和不利因素,尽可能考虑得细致、周到、全面。要树立打攻坚战的思想,决策一旦出台,就一抓到底,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三个必须”。一是必须树立信心。新官在处理旧事中有不受人情干扰等有利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积极因素,客观分析困难和优势,树立一抓到底的信念,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理好旧事。二是必须顶住压力。由于解决旧事会牵扯到个别人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遇到来自上级、同级或亲朋好友的说情及来自其它方面的责难、非议甚至无理取闹、谩骂、威胁恐吓等。对此,作为新官一方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坚决顶住压力,不能退缩。三是必须盯住难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这个主要矛盾在旧事中即表现为“难点”问题。因此,抓好这个“难点”,其它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新官不理旧事”,是官场中的积弊,它秉承的是圆滑的为官处事原则,是典型的私心作祟。这种陈旧观念,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掉。领导干部履新职,职务范围内的事,无论旧事新事,都是应该去理的,而且新官理旧事,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