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演变

2010-08-15曹华强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悲剧生活

曹华强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现代传媒系,河南郑州450043)

一、现实主义的涵义和特征

1.现实主义的涵义。亚里士多德指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就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1]。高尔基也说过:“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2]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王国维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4]他认为现实主义就是“写境”。笔者认为,现实主义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客观地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富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创作方法。

2.现实主义的特征。第一,写实性。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和自身逻辑,客观地再现生活,是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正如契诃夫所说的:“现实主义文学就应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5]为了达到客观再现社会生活的目的,现实主义在创作对象、创作态度和创作手法上都有鲜明的特点。从创作对象看,现实主义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或者按照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它所表现的一切都力求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生活依据。对于叙事性艺术作品来说,现实主义还特别重视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力求能通过复杂的现实关系的揭示,来展示生活的客观风貌。如油画《开国大典》、电影《大决战》等都是对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从创作态度看,现实主义艺术家总是忠实于生活,不回避现实。不论社会是善是恶,人生是美是丑,都能以艺术家的勇气将它如实地表现出来,绝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取而代之,使生活的本相变形走样。司汤达曾将艺术作品比喻为一面镜子:“一路上,它既可照见蓝色的天空,也可照见路边的泥塘。”[6]这正说明了现实主义艺术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从创作方式看,现实主义多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对生活的精确描摹再现生活的客观性和具体性,使生活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染其情的逼真感。为此,现实主义十分重视细节的真实描写。因为细节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不仅能够生动地传达出对象的具体构成,而且可以使艺术形象真切灵动、鲜明突出。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看作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当代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堪称现实主义作品的典范,画面上“父亲”的面部细节和手部细节极为真实,活脱脱一个中国农村的父亲形象。第二,典型性。现实主义不仅要求如实地描绘实际生活的客观形态,还要求透过生活的表面和现象,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生活外貌、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以个性体现共性。高尔基曾这样论述:“从纷乱的生活事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性格中,攫取那些最有一般意义、最常复演的东西,组织那些在事件和性格中最常遇到的特点和事实,并且以之创造成生活图景和人物典型。”[7]卢那察尔斯基指出:“现实主义一方面认为它的描写对象是本来面目的生活本身,另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艺术家并不是一个奴隶似的摄影师和‘自然主义者’,他可说是用删除、抹掉一系列不需要的细节的方法,突出现实中的典型特征,对这个现实进行加工。”[8]可见,现实主义很重视通过典型化的途径,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概括,使之转化为艺术真实。古往今来,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无不以其创造的卓越典型形象而享誉史册。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大海,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等,都是个性与共性完美统一的艺术典型。第三,情感的隐蔽性。现实主义艺术家注重于社会生活的客观描写,但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爱憎情感和主观倾向,只是他们不像浪漫主义艺术家那样情感张扬,主观外露。他们往往善于抑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倾向,把它们化作血液,渗透到艺术形象的有机体中,让欣赏者在感受艺术形象的同时去体会、感悟和思索,从而使倾向性与真实性完美统一。恩格斯在论述现实主义特征时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9]所以,当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冷”时,郭沫若反驳道,鲁迅并不冷,鲁迅的冷应该解释为不见火焰的白热,他是压抑着他的极高度的热情,而不使它流露在表面,他的冷是可以炙手的冷,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他那样坚韧的斗士是绝对不会没有极高度的热情的。这种外冷内热的特征,我们在契诃夫、沈从文等人的短篇小说中也可明显感受到。

二、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演变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艺术思潮的变迁,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演化。现实主义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演变,大体上分三个阶段:

1.现实主义的萌芽期。现实主义的萌芽期当在先秦,以《诗经》中的“国风”为代表。“国风”中的民歌集中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诗经·魏风·硕鼠》这首诗歌有三段,每段都以“硕鼠硕鼠”开端,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肥大老鼠,不但形象地刻画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是因其贪婪、剥削的程度太深了,从而有效激起了人们对剥削者的憎恨。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到“肯德”、“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全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更大的鼓舞力量。除《硕鼠》外,《诗经》的“国风”中还有大量类似的例子,如《伐檀》、《七月》、《式微》、《相鼠》、《南山》等。“国风”在对待社会现实的态度和创作方法上已经初具现实主义的萌芽,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这也是“风”诗传统的主要特征。这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古典艺术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可以说开创了一种创作原则的先河。然而,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尽管已经具备了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但还存在简单化、类型化的缺陷,因此,我们称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为萌芽期。

2.现实主义的发展期。现实主义的发展期当在唐宋时期。《诗经》之后的艺术创作,诸如文学、音乐、绘画、戏曲等,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南北朝民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琵琶曲《四面楚歌》(创作年代暂无定论)、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末年的南戏等,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其中,尤以杜甫的“诗史”作品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三吏”、“三别”是历来对杜甫组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时,唐朝60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先后创作了这些诗。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行动。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还是妻劝夫,母送子,送他们走上战场,有的老妪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残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惟妙惟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风”诗传统,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运动,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制高点。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汴梁的一个真实缩影。全幅图画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郊野,描绘城郊清明时节的田园景色。画面中有茅舍、小桥、流水、老树、扁舟、脚夫、驮炭的毛驴、嫩绿的柳林、轿子以及骑马的、挑担的、踏青扫墓的等。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第二部分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梁繁华的商贸、经济状况。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和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粮船云集,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桥上人流密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第三部分街市,主要描绘市民居所、店铺作坊。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据史学家称,《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这种评价要归功于这幅画创作时所继承的现实主义原则。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重视写实性,在真实再现社会生活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但在典型性、情感的隐蔽性方面还做得不够完善。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因此,我们称这个时期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期。

3.现实主义的成熟期。现实主义的成熟期当在清朝。唐宋以后,现实主义的路子一直往前发展。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清代的《儒林外史》等,都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功的作品,而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把现实主义推到顶峰的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在这部作品中融为一炉,充分显示出这部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想的多元意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及其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二是女子悲剧。三是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四是人生悲剧。《红楼梦》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爱情悲剧,而是以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会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此之前的我国古典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红楼梦》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原貌,还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高度概括性、能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探春、李纨、史湘云、晴雯、尤三姐等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他突出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之前的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相比较,贾宝玉身上已经体现出初步民主主义的色彩,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作品中另一个贵族叛逆者是林黛玉,作品写出黛玉与宝玉的爱情达到心灵默契以后,同封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大,黛玉的痛苦也越来越深。但她始终保持着和封建势力不妥协的态度,对宝玉的爱情也至死不变,并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作家把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对叛逆精神的歌颂,对悲剧人物的同情,都融入到人物和故事情节之中。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征,被称为我国古典艺术中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是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94.

[2] [前苏联]高尔基.论文学[M].戈宝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63.

[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454.

[4] 王国维.人间词话[M].济南:齐鲁书社,1982.36.

[5] [俄]契可夫.契诃夫论文学[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5.

[6] [法]司汤达.红与黑[M].罗玉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76.

[7] [前苏联]高尔基.俄国文学史[M].缪灵珠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207.

[8]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组.苏联作家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53.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悲剧生活
伟大的悲剧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新法律现实主义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