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2010-08-15赵培章
赵培章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215)
昆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赵培章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215)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特别需要扶持,特别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昆明市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看到差距才能找到突破口,思考问题才能找准着力点,改革创新才能赢得新发展。
昆明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
“十一五”以来,昆明市农业产业化进展显著。按照抓基地、壮龙头、活机制、保供给、保增收的工作思路,以发展省会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为目标,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以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基础,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力求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快实现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分工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昆明市农业产业化实现了集中突破、整体跨越。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一、昆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层次低、生产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特色不突出、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优势特色农产品不能以订单的形式满足客户的需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整体规划不够,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模式依然突出;企业生产基地建设与农户生产结合不够紧密,导致企业加工外销原料不足,农户农产品积压的情况时有发生,资源优势未能变成产业优势。
2、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困难。昆明市多数龙头企业处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存在较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投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3、龙头企业融资能力弱,贷款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以非公经济投资为主的生产、加工、营销实体,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决定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前期投入刚性;同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订单收购农产品不能给农民打白条,致使企业生产、建设资金明显不足;多数企业只能选择传统的自我积累发展模式,难以开展大项目建设和实施产业化深度开发,严重制约了龙头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4、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昆明市目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属成长性中小企业,而产业基础好、带动辐射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许多企业以生产、加工初级农产品为主,加工技术落后,大量农产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销售,交易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增值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同时,产品包装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5、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急需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总体水平不高,全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离国家“十一五”期间食用农产品全面实现无公害化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刻不容缓。
6、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知名品牌不多。高端农产品的种子、种苗大多依赖省外或国外,生产环节和进入国外市场环节多受制于人,部分花卉、蔬菜生产出口企业不得不花外汇购买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品种;多数农产品局限于省内、市内、县内销售,品种雷同或集中上市,均会造成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落;能叫响市场和规模生产的知名品牌不多,市场开拓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7、地区间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受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地区间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北部五县区农业产业化非公企业不足全市的四分之一,加快推进北部五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任重道远。
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了昆明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共同难题,更集中反映了昆明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区域性阶段性困局,转型特征十分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思想解放不到位;趋势把握不到位;目标调整不到位;思路创新不到位;政策支持不到位;环境营造不到位。诸多“不到位”,造成昆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和水平总体滞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急需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惯性和转型时期的混沌性交织,决定了昆明市农业产业化“突围”的根本路径是改革创新。
二、加快昆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特别需要扶持,特别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看到差距才能找到突破口,思考问题才能找准着力点,改革创新才能赢得新发展。针对目前昆明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
1、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昆明是典型的集大都市和大农村于一身的特大中心城市。长期以来,围绕保障城市供给,实行城郊型农业发展方针,农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于现代新昆明建设,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对新形势下如何依托特大中心城市平台“化”“三农”认识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因此,第一,我们迫切需要思想大解放,破除不利于“三农”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性障碍;迫切需要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迫切需要在“三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上破题;迫切需要在“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上突破,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第二,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把昆明初步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最适宜“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第三,主要思路是抓住昆明进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和城乡要素纵向交流及外来要素交流扩大带来的良好机遇,以加强农业基础为核心,以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四大工程,通过抓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抓大户带动和政府推动,抓农村经纪人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培育,抓市场取向和老百姓意向的结合,提高商品率和高复种(养)指数模式的推广,抓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的结合,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努力放大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快昆明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2、着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上取得新突破。第一,认真落实好市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六次全会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从“抓落实、见成效”入手,结果倒逼、进度倒推,实现昆明市农业产业化“五个”提升,即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度。第二,围绕“稳粮、优烟、提畜、扩菜、强花、特果、推林”的目标,完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第三,认真落实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责任制。市级要抓好规划制定、政策完善等服务性、引导性工作,各县(市)区突出抓品牌、乡镇抓产业、村抓协会;县(市)区要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突出特色,重点抓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基地和名牌产品;乡镇要重点抓龙头企业带动,抓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土地流转,抓产业基地规模化建设;村级要围绕“一村一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营销大户。第三,抓好“农业产业化创建活动”。开展农业产业化20强乡镇、特色产业基地100强村、龙头企业50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佳、规模经营1000大户创建活动,建立严格的综合评定和考核激励机制,公开评选,大力表彰。
3、全面推行项目农业建设。第一,以项目为载体,按照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的要求,打破部门之间的工作界限,加大资金整合的力度,建立健全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及项目运转管理机制,实现资金放大聚合,集中财力办好大事。第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示范新亮点,重点扶持发展产业基础好、有区域发展新特色、发展势头好、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第三,按工业化方式,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审、筛选和推荐,加强项目管理,及时掌握项目建设动态,年终进行综合考评。
4、做强做大做特做优龙头企业。第一,按照扶持大龙头、组建大集团、发展大产业的目标,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基础好、带动力强、产品有市场、竞争有优势、生产(经营)管理有标准、研发创新有基础、产业发展有前景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着力培植一批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二,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着力培植一批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外销量。第三,扶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区域性市场、专业市场、产地特色市场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实现交易、价格形成、标准制定、信息发布、引导生产和带动加工、保鲜、包装、运输、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快建设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国内驰名的商标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全方位开放农业投资领域,助推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昆明已经由中国西南内陆城市转变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好农业大招商、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农业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对外开放,全方位开放农业投资领域,全面推行平等准入政策,全方位开展资金技术合作,广泛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物资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各类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种开发、现代农业物流市场、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增资扩股、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上实现新突破,借助外力,推进昆明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6、加大扶持力度,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第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及优势产业化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政府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支持优势产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二,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收购、营销、加工及流通环节的贷款,支持优势产区种植、养殖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第三,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第四,结合推进滇池流域实现城乡统筹,先期启动滇池流域种植业、养殖业东移(宜良、石林)、北转(北部五县区)战略。为承接滇池流域畜牧业及蔬菜、花卉产业的转移,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大对优势农产品产区农田水利、高稳产农田及设施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水、电、路、沟、渠及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区。
7、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在昆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农业与科技的合作,搭建农业研发、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平台,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第一,重点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水源区环境保护、产业开发、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第二,支持农业优质新品种的引繁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开发。第三,支持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行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技术合作,向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对涉农企业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的加工生产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第四,扶持新建一批技术领先、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有支撑作用的农业研发基地。
8、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第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抓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基地和名牌产品。第二,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畜禽标准养殖小区,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管理体系,积极开展GAP、GMP、HACCP和地理生产标识认定,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第三,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及市场诚信意识,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9、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是在不触动农民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链条,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
责任编辑:刘建文
F327
A
1671-2994(2010)05-0142-03
2010-07-19
赵培章(1971- ),男,云南大理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