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探析

2010-08-15杜建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杜建芳

(河南职工医学院政治教研室,河南郑州 45119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探析

杜建芳

(河南职工医学院政治教研室,河南郑州 45119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法则和标准。从标准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包括实践第一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和开拓创新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则;实践第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从标准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包括实践第一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和开拓创新原则。

一、实践第一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研究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首要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离开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离开现实的人的实践需要,就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位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曾经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从这个意义上看,坚持实践第一性,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尊重历史实践为前提。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地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然而,对中国实际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以及实现这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就是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渗入大众的血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历史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之不竭的资源和宝库。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时代实践的特征。20世纪初到 40年代末,中国时代实践的主要特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时代实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中国时代实践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每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要体现鲜明的时代实践的特征,为完成每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凝聚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受众;不同的时代受众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面临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憧憬着不同的生活前景。这些不同集中展现为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继毛泽东思想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继承和发展,也强有力地推动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论个人生活还是民族命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都得到了普遍运用和认可。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社会基础。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为重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从群众中来”,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提炼群众的实践经验,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到群众中去”,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真正内化为大众的精神食粮,使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大众的思想武器。从大众化的角度看,“从群众中来”,要求马克思主义关爱大众,重视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能够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进而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高度,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到群众中去”,要求马克思主义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尤其是现实中存在的实践需要,能够指导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众的生活,带来发展和前进的希望。为此,我们既要重视“从群众中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重视“到群众中去”,将其真正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群众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转化为大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二、实事求是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反映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其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大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最重要的方法。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毛泽东也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3]“实事求是”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能说服人,从而使理论掌握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1.用理论上的“是”认识和把握现实中的“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理论上的“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实中的“是”是外部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求”就是根据客观事实,运用科学的方法论,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同时也更强调“反复实践产生真理”。因为“实事”是产生认识乃至理论的土壤,而且它在不断变化发展着,所以理论总是会遇到新情况、新挑战,甚至会变成束缚人们行动的绳索或浪费人们时间和精力的障碍。对“实事”的把握过程,因为人的各种局限性而变得非常困难,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是历史实践、时代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求是”的巨大动力。一方面,大众的实践活动可以最迅捷、最全面地对“实事”进行反映和综合;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有利于探寻客观事物的合理联系以及发展前途。

2.通过感性的转化形式进行理论引导,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不能转化为感性形式,它就不能大众化,不能真正地普及。“是”是客观规律,是理性认识,“实事”是感性力量的根本,是“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从基本价值上关注大众感性的世俗生活,关心大众的物质利益诉求,才能疏导大众情绪,赢得大众认同,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增强其感染力。

3.通过大众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的双向争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要争取大众,必须在认识和实践层面获得大众的认同。在认识层面,普通大众生活取得的重大发展和进步要与社会的重大发展和进步相联系。在实践层面,反思社会问题和发展困境,应该联系普通大众生活。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思想和行动层面运用这一理论。在思想层面,认识到生活的美好主题,例如真、善、美、幸福、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应有之义。在行动层面,做正当合理的事情时,社会应给予认可和支持。大众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的互动会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思想问题、理论问题,而且是用具体历史实践回答的具体而生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不懈、持续反复地进行。

三、开拓创新原则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5]。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深化改革。

1.理论创新是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主体结构、利益表达方式、利益分配差距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满足大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具体理论问题上,例如社会主义社会中民营资本问题、贫困人口是不是社会包袱的问题、社会激励机制问题、社会分配体制问题、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问题等等,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探索和研究,凝聚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具体理论明确了,才能战胜动摇和阻碍中国发展的思想或思潮,掌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具体理论创新了,才能回答社会发展的难题,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根本认同。

2.跟上时代步伐。中国改革开放在强调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社会主义国家或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应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元素,强调民族化或社会主义化的内涵,将理论创新成果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真正地大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使之为全人类作出应有贡献。

3.寻找价值追求的方向。自我价值是个人活动对自我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人活动对社会具有的意义。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自我价值通过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是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人们在得到一定程度的物质满足时,精神追求和满足就成为必需。在此趋势下,通过自我价值精神层面的追求,必然找到社会价值的立足点和出口。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走入大众的精神或心灵世界,切合大众的心理或精神需求,引导和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追求。这是支持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系统工程。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77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毛泽东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01.

[5]列宁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4.

[责任编辑 陈 静 ]

A811

A

1671-6701(2010)03-0013-02

2010-04-15

杜建芳 (1980-),女,河南焦作人,法学学士,河南职工医学院政治教研室助教。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