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2010-08-15李春来任冬梅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制度思想

李春来 任冬梅

(1.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温州 325027;2.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李春来1任冬梅2

(1.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温州 325027;2.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重视反腐败工作,形成的反腐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反腐败工作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柱,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反腐败;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积累。其中最使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忧心的是,反腐倡廉形势仍然比较严峻。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重视反腐败工作。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对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的工作有一系列重要指示,也反复告诫全党要防止新形势下出现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并形成了邓小平独具特色的反腐败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反腐败工作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柱。认真探讨邓小平反腐败思想,领会精神实质,对于深入、持久、更有成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反腐败理论的核心

“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是邓小平反腐败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表现在它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事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在他看来,坚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反对腐败,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听任消极腐败现象蔓延,即使经济建设这一手搞得相当有成绩,也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无从谈起。

二、邓小平反腐败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

1982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一手就是打击经济犯罪活动。”1986年1月,他又提出了“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著名论断。1989年6月,他再次提出:“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他在与中央领导同志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1992年1月,他进一步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在“两手抓”的提法上尽管有所不同,但一次比一次深刻,始终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两手抓,两手硬”的辩证关系,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强调反腐败的重要性。“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他的反腐败思想体系中,是最精辟、最有丰富内涵、最具指导性的战略方针。

第二,反腐败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进行

1980年1月,邓小平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反腐败斗争也不例外。离开了这个中心,必然失去服务的对象和真正的意义。1982年4月,邓小平在题为《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讲话中强调:“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斗争,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保证。……有了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就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走。”这表明,反腐败,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是要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行,要用反腐败和打击经济犯罪这一手来保证经济建设的进行,这就是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三,反腐败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

1979年3月,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我们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我们高级干部首先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理直气壮地去解决全国在其他方面存在的这类问题。……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邓小平以上论述,一方面强调,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即反腐败斗争必须首先从党内反腐败抓起;另一方面强调,端正党风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做出表率,就能带出好的党风,有了好的党风,就能带出好的社会风气。

第四,反腐败要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

邓小平对如何有效地反腐败提出了治本之策,这就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各种监督制度。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指出:“克服特权等腐败现象,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制度问题。”他还谈到:“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建立健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和法制建设。

第五,反腐败必须从教育入手,立足防范

1980年初,邓小平提出了从思想上反腐败的问题。他说: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行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1989年6月,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够。”可以看出,在他反腐败的思想体系中,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历来注重思想建设,立足思想教育的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一直提倡要进行理想、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艰苦奋斗教育。

第六,反腐败必须严厉惩治腐败分子

在抓反腐败工作上,邓小平不但强调要抓制度教育等治本之策,而且强调要抓大要案的查处,严惩腐败分子。把治本与治标结合起来,实现标本兼治。他认为查办案件是我们党同腐败分子最直接、最激烈的较量,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突破口,也是衡量斗争是否深入、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违纪违法行为大量发生的情况下,办案工作必须大大加强,而不能有丝毫松懈。1989年6月,邓小平在与中央新领导班子谈话时说:“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

第七,反腐败要坚持深入持久的斗争

邓小平早在1982年就指出:“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是一个长期的经常的斗争。我看,至少是伴随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那一天。”他还讲到:“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政策就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就干多久,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

三、邓小平反腐败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阐述了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关系到改革成效的长期性战略任务,这一观点,是党和国家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关于反腐败的思想,既提出了反腐败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也提出了反腐败的途径和对策,其中既有治本之策,也有治标之策,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领会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实质,学以致用,对当前反腐败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改善社会风气和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从教育入手

腐败现象在本质上根源于剥削制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腐败现象在当前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因此,要从治本上下功夫,坚持经常性的教育,扫除腐败赖以生存的思想条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推动他们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党的奋斗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我们纪检监察工作要通过“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监督制约、查办惩处、干部保护、廉政责任”六个机制,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腐败。

(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大局服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当前的最大政治”,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实现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具体而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为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服务。也就是要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和市场经济新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严重影响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三)要加强法制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

首先,党要依照党章党规治党,国家要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党和国家都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制度要具体,操作性要强,防止流于形式。惩治腐败,要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任何腐败分子,不论其职务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彻底查处、严惩不贷。其次,要尽快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对党员、干部的行为施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因为制度和法制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反腐倡廉要从对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建立上解决问题。反腐败“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制定反腐倡廉的法规,以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出路。

(四)发展民主,创新体制

民主的前提是公开,公开才能监督。实行党务公开,让党员和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在党内监督方面,要切实保障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批评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权利,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廉政勤政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群众监督方面,要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健全信访举报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把权力运行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依法建立和健全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权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堵塞漏洞,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深化财税、金融、投融资制度的改革,规范金融秩序,强化资金监管;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抑制腐败;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监督制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从制度上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编:李园)

A849

A

1008-8431(2010)05-0063-03

2010-09-17

李春来(1982-),男,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师,法学硕士。任冬梅(1984-),女,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制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