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整合: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2010-08-15郑加东
郑加东 高 千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社会整合: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郑加东 高 千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以往的任何乡村建设运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为它是对传统农村治理范式进行的综合性、根本性的改造,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方向的根本转换。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以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均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运用社会整合思想来重新构建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联系就成为必然。当然,这一思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重要理念所在。
社会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基石;重要理念;城乡二元结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破解当前“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中国以往的任何乡村建设运动,而是对传统农村治理范式进行的综合性、根本性的改造,由城市优先向城乡相对均衡、由从农村汲取转变为支持农村,逐步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最终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本文试图从社会整合的角度,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一些浅显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整合: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明确提出社会整合概念并纳入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架之中,他认为任何社会的生存和正常运转都依赖于其是否获得了四项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这套理论被简称为AGIL理论,其中就包括社会整合。①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也称社会一体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的不同要素、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一体化程度的过程。它是与社会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相对应的社会学范畴。社会是由众多不同的群体、集团、个人所结合成的共同体,由于其群体或个人的利益、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各异,社会要有所发展和进步的话,就必须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为它“既能够使社会维持其作为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社会进入更高级的适应能力”。②从现实看,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社会整合,适度的社会整合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整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选择
城市与乡村的分离,最早可追溯至人类社会中城市的出现,二者的分化也是社会历史的一大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③综观社会发展史在不同的国家和历史阶段,城乡二元对立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有“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的传统,因此,国家的治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行政的强制性统治;二是乡村社会家族、乡绅的“自治”。由于受儒家伦理思想的束缚,农村人口必须尽“臣民”的一种义务,定期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兵役,社会整合实质上是国家对乡村进行的一种行政性整合,对此,马克思也指出:“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④但是,受交通、财政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的行政统治并没有深入到广大乡村,而是“王权止于县政”,乡村主要依靠宗族家族和乡绅运用传统习俗、地方权威进行自我整合,实行“自治”。国家征税这一行政性统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征税这一权利无需农民的同意,容易发生“横征暴敛”。二是农民所缴纳的赋税主要用于居住在城市的统治者的消费,除了修建江河等公共设施外,乡村很难享受到国家“福利”,这种以等级命令制为特征的社会整合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对立,导致了“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的格局的出现。
在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城乡二元对立开始有所弥合,但仅仅局限于政治上,这种弥合仅是农民在法律层面上取得与市民抽象平等的国民权利和国民待遇,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统治者只是为了增加农民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而采取的措施而已。显然,并不能达到社会整合的真正实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国家推行工业化战略,就不得不从农村汲取资源,农村也就成为工业的原料输出地,这样必然阻碍农村的发展。虽然在建国后城市与乡村在政治上融合为一体,但城乡分化并没有因政治上的整合而消失,反而二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产生了诸多问题:
1、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毋庸置疑,城市有着发展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交通、资金、能源等,工业化必然要求以城市为中心,而乡村为城市提供着生产资料,并且只处于“输出”而没有“输入”的状态之中,所以,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继续发展,并且造成差距的拉大。
2、国家的制度性整合导致了城乡分离。在工业化过程中,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客观上保证了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但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别。例如,户籍制度、农业税制度。由于受户籍的限制,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上,即使进城打工,也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和不同程度的歧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机会、社会地位等方面几乎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而论。另外,城市居民享有的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对广大农民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在农村,只要属于农业户口都必须缴纳“三提五统”等各种税制,这是国家交给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其分配形式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最后才是自己的。”因此,这一系列的制度性整合,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于刚性状态之中,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状态的扩展。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也由于这时期的城市没有进行市场化改革,城乡差距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到90年代城市经济充分市场化之后,城乡差距再一次拉大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总是向利润率大、回报率高的产业流动。显然,投放在城市的资金回报率远远高于农村,因此,资金集中在城市就不足为奇了。与城市相对比,受地理条件、交通、资金、能源的限制,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日益脱节,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结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一现状严重地阻碍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践证明,没有城乡有效的社会整合,是无法改变这一现状的,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⑤因此,社会整合理论的应用理应成为历史的选择。
三、社会整合: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理念
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党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由城乡分离到城乡统筹是社会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意味着社会从城乡二元分割对立的状态向有机一体化的整合。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其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整合的理念。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乡村建设运动,是因为它是对传统农村治理范式进行的综合性、根本性的改造,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方向的根本转换,逐步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均衡的发展,以最终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城乡差距的缩小,而且还传递着在政治上得到平等发展的理念,赋予个人以平等的国民地位,从而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曾指出:“城乡区别就是社会最现代部分和最传统部分的区别。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政治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找到填补这一差距的方式,通过政治手段重新创造被现代化摧毁了的那种社会统一性。”⑥因此,在现代国家中,如果要维护国家的稳定,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寻求一种缩小目前城乡差距的方式、政策,以增强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程度,通过社会整合来重新创造“社会统一性”。
实际上,社会整合是将已分离的城市与乡村两个部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平等主体来对待,将居住在城市的市民和居住在乡村的农民作为统一、平等的国民来对待,扩大政治参与,增强其效能感和已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建设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国家。著名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徐勇指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发展,将分割着的城乡整合为一体,并通过各种方式促进资源向乡村配置。”⑦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便体现了这一重要理念。
1、“生产发展”是农村社会整合的基础和前提。其含义不仅仅是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包括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内部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不同部门的相互配合。生产发展的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为此,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把富余劳动力整合到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去。
2、“生活富裕”是农村社会整合的目标和归宿。要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根本上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开辟多种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加可以刺激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激活农村市场,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需要调动农村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从而有利于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3、“乡风文明”是农村社会整合的道德建设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风俗、习惯、法制、教育等,本质上属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社会的协调运转,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协调,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发展的协调。就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讲,农村的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协调、不适应,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不利于发挥对农村社会风气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4、“村容整洁”是农村社会整合对环境状况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为农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为农村社会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良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也是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就目前来讲,农村的住宅建设用地缺乏规划,交通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再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在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乡村地区,工业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对此,必须重视并尽早解决。
5、“管理民主”是农村社会整合的制度保障。农村社会整合的过程需要有道德、政策、法律、民主等制度的保障。落实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重心所在。要做到管理民主,就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以保障政策落实的稳定性、持续性。第二,地方政府要为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切实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同时,对乡村村民自治工作进行指导,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特征互为条件又相互贯通,体现了道德与法制、物质与精神、民主与科学、环境与生态的统一,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作为过程,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具有层次性、阶段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种治理的方略,又是一种治理机制,同时还是治理的目标,体现为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具体和历史的统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众多的方面和环节,需要一种整合性的战略思维,才能正确制定和完整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系统要素的整体性和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整合起来,把农业内部系统和非农产业系统整合起来,防止和反对孤立静止的看问题,切实做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日)富永健一著:《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
②(美)安东尼·奥勒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104、678 页。
⑤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5页。
⑥(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7页。
⑦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责任编辑:刘建文
C912.82
A
1671-2994(2010)06-0032-03
2010-08-29
郑加东(1973- ),男,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伦理。
高 千(1982- ),男,山东宁阳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农村政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