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社工教育现状及对策——以Z大学为例

2010-08-15范会芳

关键词:专业人才实务社工

范会芳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一、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社会工作教育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99年之前,全国共有28所本科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从2000年开始,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院校开始增设社会工作专业。2000年,我国新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为27所,截至2008年底,我国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200余所。[1]但是,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不是社会有效需求的结果,而是政府为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所采取的公共政策的副产品,因此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课程混杂在一起,社会工作的专业方向不明显;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课程较多,社会工作实务课较少。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混乱,不科学、不合理,一方面源于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目标不明确,另一方面也与之前我国没有建立相应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有关。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到该专业市场需求不明确、学生就业压力大的现实情况,有意增加社会学方向课,以使学生在毕业时有多种选择。

2.重课堂,轻实务

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门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根据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和特点,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助人方法的训练。但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是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之前国内并没有很多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另外许多高校对该专业的定位和规划也没有准确的把握,因此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重课堂轻实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以Z大学为例,社工专业的学生在4年本科教育中到课堂外进行社会工作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60名该专业的学生中可能只有1/4的学生曾有过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或实习经历,而多数学生的本科教育主要是在校园内完成的。他们所学习的专业方法大多限于书本。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对于社会工作实务逐渐失去兴趣。

3.专业师资队伍缺乏,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在高校扩招风潮中迅速上马的新兴专业,很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一开始就面临一个难题——师资队伍缺乏。一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是在其他冷门专业招生不景气的情况下经过改头换面而设置起来的,因此专业的师资力量先天缺乏。经过近些年的补充和发展,原来师资队伍严重贫乏的局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有限,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和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仍然缺乏。Z大学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但目前该专业专职教学人员只有10人。其中,具有社会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包括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博士和硕士)4人,具有哲学背景的教师3人,学科背景为其他不太相关的专业者3人。Z大学是一所进入211工程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已有一定的办学历史,专业师资队伍情况尚且如此,全国其他地方高校的情况可想而知。

另外,目前在全国高校的社会工作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是社会学专业背景出身,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但就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而言,与社会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上述种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专,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给社会工作教育提供了新机遇

2006年7月,我国人事部和民政部共同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对于广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果说之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面对就业时缺乏信心,那么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则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指明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并对提高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和从业的积极性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社会工作者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社会救助领域、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领域,都明确指出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这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

三、对于提高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的建议

在社会工作得到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面前,原有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远远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解决目前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从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入手,完善课程设置,明确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最终落实到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方面。

依据国外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经验及国内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典范,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增强对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培养。

1.加大高校社工专业学生的实习力度,延长实习时间

按照相关规定,Z大学社工专业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开始专业实习,时间往往为1个月。由于考虑到部分学生复习考研的需要,院系对于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并没有做硬性的规定,相当一部分学生仅开张证明,就算完成了专业的实习工作。这也是导致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

因此,建议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分多次进行,而且不要安排在大四时期。实习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学生可以自主联系案主进行社会工作实践,也可以在院系的安排下进行,但社会实践的时间总和应不低于6个月。

考虑到专业的实习机构较小的现实情况,学校应当放宽学生实习单位的范围,只要是能具体运用到社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位或场所都应纳入其中,以使学生能够有较多运用自己专业知识的实习机会。实践表明,以分散的时间、多样化的实习方式去增强实习力度,是增强社工专业学生实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2.增设社工专业实践基地,与外界开展多样化的合作

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快速转型期,社会问题急剧增加,如婚姻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儿童厌学问题、吸毒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介入。我国的上海、广州等地,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急剧增长的势头。因此,学校应增设实践基地,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见习多样化的社会工作实务。

Z大学社工专业近几年专业建设方面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如该院系和Z城流浪儿童救助站、Z城戒毒所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定期或不定期到这些机构开展个案和小组社会工作,在戒毒所开展矫正社会工作等。Z大学社工专业的负责人在总结经验时认为,以后还要加大与省残联、少管所等机构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工作实务的机会。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且锻炼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质量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3.加强高校社工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务水平,提倡实务教学

学生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实务水平。一方面,可以定期让教师到社会实习基地和相关机构去亲身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参加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社会工作系举办的社会实务培训班,或者邀请国外的专业社工来举办讲座和培训。

教师还应该尝试实务教学,即在课堂上既向学生传授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同时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检验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2]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建立社工实验室,再现教学案例情景,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集思广益,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实务能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上述几个方面具体工作的改进,更取决于制度层面社会工作者从业制度的完善。只有让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收入和职业声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好的改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于提高实务能力才会更加迫切和更有动力。

[1] 青翼社会工作网.教育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名单[EB/OL].[2009-01-24](2009-10-30).http://www.sowosky.com/viewthread.php?tid=58716.

[2] 周婷.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课程设计建议[J].社会工作,2007(12):34.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实务社工
青春社工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社工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ODI实务
FDI实务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