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亦米:告别海量分销的时代
2010-08-15文罗萍
文 罗 萍
杨亦米:告别海量分销的时代
文 罗 萍
近几年来,一些实力强大的生产厂家为了提高对市场的反应度,纷纷进行通路变革,迈过批发商直接面向零售终端供货,这一举措有助于区域眼镜零售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提升终端竞争力,因此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和支持,而曾经担负着“二传手”的批发商在流通领域中的生存空间却受到挤压。批发商们看到了自己面临的挑战,其中不少有抱负、有见地的批发商开始反思自身的处境,大胆进行改革尝试,并初见成效。或许这些成果还微不足道,但他们却开创了批发行业新的历史篇章,成都东大公司总经理杨亦米就是其中之一。
从2009年开始,杨亦米开始着手实现自己酝酿已久的那个梦——公司转型。于是一系列动作接踵而至:去年下半年,一直在小镜片领域耕耘的他拿下了蔡司镜片在川渝黔藏的代理权;今年5月,他又成功签下了NBA的川渝黔藏总代理;9月,东大公司走出成都,挺进了渝黔眼镜批发市场,在重庆和贵阳设立了分公司,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对杨亦米来说,新的征程又开始了……
面对渠道的扁平化,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批发商是否会出局?对此,杨亦米十分自信地说:“现实不是那么悲观,批发商肯定不会消失,而且生存的空间还相当大!批发商自己应该克服‘在渠道扁平化的现状下,批发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的心魔。”杨亦米向记者分析了批发商存在的必要性,他说:“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各有优劣势,比如工厂的优势在于产销一体化,劣势是产品结构单一,与零售终端的距离较远;品牌商的优势是具有品牌运作的经验,利润比较高,但因为品牌运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市场投入成本较高、业务费用较大,覆盖度有限;批发商也就是常说的区域分销商,虽然大多数不具备自己的品牌,而且毛利较低,但却具有服务快捷、政策灵活、网络渗透力强、掌握第一手客户资源及运作成本低等优势。这些优势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因为中小型制造商和零售商毕竟在中国眼镜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它们仍要通过批发商这个中间环节节省交易费用,无论厂商之间采取何种交易方式,都无法回避物流的问题,而批发商则担当起了第三方物流的角色。像太阳镜这样的季节性产品,厂家必须依赖批发商的‘库容’发挥调节和缓冲的作用,批发商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蓄水池’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批发商在面临新的形势挑战时,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调整自身功能,就一定会找到出路。”
从海量分销商到服务运营商
在眼镜行业批发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杨亦米在经历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坐商阶段和配送产品、主动出击寻找品牌、考察厂家的行商阶段之后,正从海量分销商向着服务运营商转型。
杨亦米最初做隐形眼镜批发,后来产品种类逐渐涉及镜片、镜架、太阳镜、老花镜。为了将服务做得更加细化,树立公司的专业化形象,他新成立了一家公司,专业从事进口镜片批发,新公司与原来的公司在财务上实行独立核算,并配备了两套人马,把原有的公司细分为隐形(隐形眼镜产品)和光学(镜架类产品、国内镜片和成品老花镜)两大部门,并要求各部门的业务员必须完成向“服务员”转变的过程。
在东大公司,有一条特殊的规定,那就是业务员巡店时必须将服务沉到一线,得到零售店店长和营业员的认可,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公司将业务员每月20多天出差形成制度,在巡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公司。此外,杨亦米还成立了加工中心,为客户解决了一些高难度数镜片的加工难题,并配备了3辆汽车和3辆电瓶车配送产品。对于量比较大、配送距离较远的客户使用机动车送货,司机也兼送货员;对规模较小、距离较近的客户则用电瓶车送货,如此一来,即使一副产品也可以做到及时送货上门。“在由批发商向服务商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提高自己,厂家能做到的,我也要求我们的员工做到。这样不仅解决了厂家的一些困难,同时也能更好地贴近我们的客户,了解他们的想法。” 杨亦米说。
以前,杨亦米也会为了刺激客户的销售量,通常会采取送礼品、配赠品、提高返点等一些求量不求利的做法,忽视了对客户信誉等级、资金实力以及潜在发展力的考察。“我认为这种做法在渠道逐渐变得扁平的今天越来越不合时宜,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做,就有可能在提高销量的同时也扰乱了市场,对市场造成焚林弃田,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受到最大伤害的肯定是自己。因此,目前我们对客户的服务跳出了传统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客户,为他们量身定做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更注重营销中的实例,而非刻意地进行产品推荐与发布。”这一招无疑赢得了广大客户支持,在东大公司重庆分公司和贵阳分公司开业时,杨亦米用两天的培训作为新公司的开业庆典,受到了客户的欢迎。
批发商转型后,其核心价值再也不只是有形产品,更多的是通过建立无形产品的“服务改良”,形成新的更适合市场、更满足客户需求的“复合产品”。批发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与零售终端、与当地社会资源“亲密接触”的优势,以“服务供应商”的身份连接着厂家和零售商,通过对服务型产品的研发、推广,获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批发商的“区域优势”是天生的,它比厂家更能在服务上做出新文章。
客户群由广度向深度转型
“作为批发商,手上没有品牌在未来的日子里会举步维艰”。对此杨亦米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分销海昌、卫康、博士伦、蔡司等知名品牌,杨亦米尝到了甜头,因为销售这些品牌响亮的产品除了可以获取稳定的收入外,更重要的是有了向知名品牌学习的机会,从而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经营规模和实力。通常厂家或是品牌商在选择代理商时,除了考察批发商的资金实力和渠道网络外,更看中的是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商业信誉。于是,杨亦米改变以往的策略,在公司扩展业务时,毅然将公司定位在了中高档层次上。他认为,如果为了求量而一直经销低价位的产品,会使单价越做越低,而且很容易导致价格战,这既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壮大,也更不利于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品牌,杨亦米主动出击。“在选择品牌时,我认为有的品牌知名度不高,但是不一定没有市场,与其去抢人家手上做得好的品牌,还不如自己去选择一些有潜力的品牌共同成长,特别是我们民族品牌中的一些成长型品牌不但可以带动企业的发展,而且还拥有广泛的潜在市场。”因此,杨亦米在选择上游供货商时,更注重那些在经营思路上与自己的理念比较贴合的,在谈判时,杨亦米会思路清晰地告诉他们,你的品牌适合我哪一类客户,并主动提供这类客户的数量和名单,让厂家了解自己选择的客户适合做他的品牌。“我更希望得到与品牌共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向上游供货商承诺保证每年做到多少量。如果上游供货商只看中量的大小,这会把批发商逼到急功近利的路上,不利于品牌的发展,这种只做量不做市场的上游供货商我也不会选择。”
在客户的结构方面,杨亦米认为客户群不但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眼睛不能只盯着一二线城市的大客户,应该根据产品的特点,细分客户群,认真制定渠道推进政策,按产品价格、档次、成熟程度,进行分区域、分客户、分渠道的“重点捕鱼”,而不是在所有区域、所有客户、所有渠道广泛撒网,否则只是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覆盖率而非市场占有率,难免会因产品在某些客户手中滞销积压,造成渠道重叠,进而影响客户对其他产品的信心。因此,杨亦米在拿下NBA品牌后,对经销这个品牌的零售客户设立了门槛:首先是对这个品牌的认可度超过对其款式和价格的关心程度;其次是首次订货量达需到一定数量的要求。在自己1300多家客户网点中,杨亦米仅仅选择了100家客户来做该品牌,这个数量还占不到他客户群的十分之一,被选中的这100家客户极具荣誉感,因此在拿下NBA产品2个月后,杨亦米就创造了销售额上百万的奇迹。
传统的视角中,批发商一直是厂家产品的分销渠道,大多数根据产品做市场,依赖产品的竞争进行发展,他们低价进货,廉价出售,仅为赚取差价而生存。但在新的视角中,批发商不再是通过经销产品而生存,而是作为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的桥梁,向制造商即时反馈零售商的需求,代替制造商为零售商提供高效率的专业服务,才会使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增值。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快,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这就要求批发商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产品与市场的整合,由单一销售向多元化营销转变,这才是批发商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