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0-08-15段素卿
段素卿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胜利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东营257200)
加强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段素卿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胜利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东营257200)
青年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当前,许多企事业单位对青年人才的选拔、使用和培养等方面存在误区,只有对青年人才队伍的培育机制和动态发展予以推陈出新,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三个第一”理念,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加大宣传力度,以人为本、创新并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合理适当加压培养,努力提高党管人才的科学化水平,才能扎实推进青年人力资源向青年人才资本转变,促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当前,许多企事业单位年轻人才在绝对数量上已具有明显优势,但数量的优势并不能保证较高的质量水平。从知识层次、情商指数、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对青年人力资源的质量进行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大多数青年员工在身体条件、情商指数方面素质较好,他们身体好、工作热情高,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但在知识层次、技能水平方面却只有一小部分青年处于高端水平,人才分布呈明显的金字塔状。如何开发和利用好青年人力资源至关重要。必须将青年人才资源的开发置于提升竞争力和维护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在人才开发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管理方法、人才成长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误区
众所周知,“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胜败的关键和持续发展的基石,青年人才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许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尤其是对青年人才的选拔、使用和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严重影响了人才的使用效益。
第一,将学历等同于能力。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现阶段,人的知识、视野、思维层面的水平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文凭在许多场合成为决定人才的惟一因素。例如,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只强调学历、文凭的重要,从而造成学历至上的错误选用人才观。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学历并非就等于能力。尤其在大学生充斥的今天,各企事业单位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识人、察人、鉴别人,将那些已经显露头角但尚未获得社会公认的青年人才以及那些还没有显露头角的潜在青年人才及早发现,并为他们的迅速成长、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使他们能更快的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第二,将人才等同于“全”才。我国许多企事业单位现阶段对人才定位过高,一味追求全才,希望人才样样精通,行行都行。当今,符合社会分工要求的“专”才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真的在各行各业中都“行”时,他就不会有太多的时间进行钻研,进而变成“万金油”,结果也会变得越来越平庸。
第三,将人才定位在企业某个特殊群体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人才过于聚焦在某一个特殊群体上,更不能把企业的发展托付于几个高精尖人才,鞭打快牛、惟恐不及。这样人才发挥价值的变数较大,事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不够,而当大部分掌握一定技能的青年人才得不到有效使用时,便会产生“跳槽”的想法,很容易使企业限于被动局面,得不偿失。
第四,重使用轻培训。我国现阶段的人才使用还停留在只用不补、只用欠补的运行水平,一味提倡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奉献”,使人才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在具体的人才管理工作中,不是发现一批、使用一批、培养一批、储存一批,缺乏长远观念,往往是一项工作找一个人才,为另一项工程再去物色另一个人才,只用不养、事毕才尽、用毕弃之。这种短期行为的做法损耗了人才永续发展的后劲。当那些积极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青年人才得不到有效的培训时,会大有“江郎才尽”之感,终究会失去用武之地,从而另谋高就。
二、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观念,把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上也应把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作为对领导干部履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平同志说,选拔培养青年人才,是战略性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1]。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把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领导干部不但要抓经济工作,还要抓人才培养工作,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不但要看他干出了什么业绩,还要看他培养出了什么人才。只有这样,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才能蓬勃发展。
树立“三个第一”理念,营造最优环境。一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更新人才观念,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作为决定全局未来发展前途的大事来抓。在社会上,通过文化部门和新闻单位广泛宣传党的人才政策和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在企业,树立强烈的人才竞争意识,营造“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建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近几年来被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贯彻落实党政人才管理的相关政策,并不断予以完善。二要将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重点打造五支人才队伍:高层管理人员要“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强”,专业技术人才要“专”,高级技师队伍要“壮”,技能操作人员要“实”。其中青年人才比例要“重”。三要确定“一把手”为抓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青年人才能否稳得住、是否用得活,关键在领导。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把培养、稳定、用好现有人才作为领导班子和个人的重要职责,以爱才之心、惜才之情、用才之魄,努力稳定和用好青年人才。各级领导要学会用人之道,要有重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举才之德[2]。及时研究解决现有人才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培养、稳定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工作的经验。同时,建立一套切实、管用的奖惩机制,将培养、稳定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工作纳入对“一把手”的年度考核,奖优罚劣。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注重加强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在企业内部,要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人才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的关系,全面统筹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方向、重点和力度。要按照“人尽其才”的要求,加强关心指导,发挥每一位基层管理者的特长。对每位员工也要按照“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挖掘其潜力,促进其成长,帮助其实现价值。利用各种渠道媒介深入开展对先进、榜样的评选和宣传活动,营造社会关心、爱护、支持青年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各部门、行业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青年人才工作局面。
(三)创新机制,加强保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企业里不同员工有着不同的需要:蓝领们一般希望稳定的工资收入、丰厚的奖金、良好的福利及劳动成果得到认同;一般职员除了薪金外,还希望能够得到再教育与更多的晋升的机会。为此,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激励员工们,使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3]。
以举荐机制、帮扶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为保障,构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制度体系。举荐机制要合理运用青年人争强好胜的特点,采取组织推荐或自我推荐的方式推出优质人力资源。帮扶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与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发挥效用,致力于为青年人提供不断的、更多的鼓舞和激励。鼓舞青年人冒险,宽容失败,激发青年职工的创造热情和革新精神,提高工作绩效;鼓舞青年参与竞争,调动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赋予他们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激励青年更高效地投入企业建设、激励青年更大限度的发挥其聪明才智,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某些公司部分工地当前实施的青年技术员分片负责制,正是将青年技术人才推向前台,承担更大更强的责任,使其迅速成长起来。
1.“以人为本”,聚焦“发展”,积极满足青年人才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一是满足人才事业发展需求。对每位年轻同志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使他们明确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目标和要求。要加强岗位锻炼和科室交流,变小循环为大循环,多角度、全方位掌握各类业务,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加大人才举荐力度,积极争取各组织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荐中层干部参加各类培训班、进行挂职锻炼等,在更高层面展示青年干部的风采,进而为集团公司输送优秀干部和人才。二是满足人才学习培训需求。要每年制定员工学习培训计划,并及时向大家公布,听取意见和建议。要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再深造、再培训,单位从时间上、财力上进行支持。要积极争取参加本行业的各级培训。三是满足人才人文关怀需求。如开展“三送”(送友情、送温馨、送健康)和“五个一”(每周开展一次健身活动、每月推荐一本好书、每双月举行一次讲座、每季度组织一次参观学习、每年组织一次外出考察活动)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完善机制,营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对青年人才的锻炼培养,通过导师带徒弟、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培训深造等方式,提高整体素质。要着力优化完善干部队伍年龄、梯次结构,加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发挥好各年龄段同志的积极性,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努力营造和谐共处、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要积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在政策、财力等方面提供保障,为引进人才创造条件。
(四)合理施压,培养提高
年轻人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身上的优点不是很突出,缺点和不足还不少,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要想让年轻人健康成长,就必须给他们的肩上压担子,把他们放到一些重要的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去接受磨练,一压、二逼、三推,促其早日成才[1]。
加强优秀青年的实践培养锻炼,必须在各行业各部门中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导师带徒弟、技术比武、业务标兵等一系列岗位实践活动和实行“青年创业就业”计划,不断提高青年的职业技能,引导广大青年在回报社会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中自觉奉献、增长才干,激发广大青年立足岗位、建功成才的积极性,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型青年劳动者,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牢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1] 罗光才.对重视和培养青年人才工作浅议[EB/OL].[2010-10-30].http://www.yn.xinhuanet.com/nets/2007-10/30/ content_11532278.htm
[2] [美]比斯盖特·舒尔茨.顶尖管理智慧[M].赵丁,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141.
[3] 何力,曹丽娟.人力资源开发与提高企业效益[J].农场经济管理,2001(5):44.
[责任编辑] 巴永青
F272.92
A
1673-5935(2010)04-0088-03
2010-09-02
段素卿(1975-),女,湖南祁阳人,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胜利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主要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