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2010-08-15薛居华
薛居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生活服务中心,山东东营257000)
谈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薛居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生活服务中心,山东东营257000)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我国高校后勤工作经历了由计划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变的发展历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后勤进行了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区域性大后勤集团、实行行业化和专业化管理等有益的探索。要完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后勤部门既要量力而行,勇于开拓市场,又要加强科学管理,实施有效监控。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发展,逐渐由高度计划的管理模式转为综合承包的契约形式,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引入企业化管理,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后勤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有力地支持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深入分析总结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对于进一步理顺高校后勤运行机制,推动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各高校不断探索完善后勤管理工作。总结起来,主要采用以下3种管理模式:
(一)高度的计划管理模式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学习前苏联模式,高校后勤管理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统一的管理模式[1]。政府(通过高校)是后勤服务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管理者。后勤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由国家严格审批控制,经费投入全部由国家严格按计划供给,政府通过行政化手段直接管理高校后勤事务,提供办学所需的后勤服务产品。此时,中央政府扮演主导角色,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政府“统、包、管”,学校“等、靠、要”,高校后勤管理行政化倾向明显,资源获取渠道单一,效率低下。
(二)有计划的自主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一方面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造成高校后勤资源严重匮乏,后勤保障质量与需求不符,后勤管理工作成为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期间,多个省份高校探索改革后勤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承包制、企业化在高校后勤服务中得以推行。此阶段,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高等教育由义务教育过渡到收费教育,市场化手段开始在后勤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后勤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后勤管理体制未发生根本变化。
(三)自主管理模式
1999年,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行政化管理的高校后勤转变成了市场化、多元化的服务实体[2]。高校扮演主导角色,中央政府主要从宏观管理角度颁布所需要的政策和法律框架,目标是建立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相适应的,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为核心要素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此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高校后勤与行政脱钩,组建后勤服务实体,普遍实行企业化或半企业化管理,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进入后勤服务和保障体系,缓解了高校后勤工作的投入压力,市场化配置后勤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显现。
二、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高校沿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道路,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进行了后勤管理工作探索和实践。主要有以下4种管理模式[3]。
(一)事企分开的后勤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将管理部门与经济实体分离,撤销总务处,成立后勤产业管理处和后勤服务公司。
后勤产业管理处是学校后勤管理职能部门,是学校处级机关单位,享受学校机关待遇。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后勤发展规划,帮助指导后勤服务公司的服务工作,代表学校监控服务质量、核算工程成本和招投标工作,有关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管理范围。
后勤服务公司在分管校长领导下,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监控和测评。后勤服务公司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在内部管理上可自主决定公司内部机构设置,有权任免公司下属干部,有权对下属单位下达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有权聘用和解聘所属人员,自主决定公司内部的分配政策。
(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后勤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后勤资产的所有权继续保留在学校,将后勤资产的经营权由后勤企业行使。后勤企业采取现金注册的办法,组建经营性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运行中,企业根据市场要求对业务进行整合,重新划分经营服务板块;实行企业化财务核算办法,严格成本控制,提高了资源的产出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拓展市场的竞争能力;注重多元化经营与发展,建设自身品牌,使对应的服务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独立生存于社会并优于社会第三产业的新型教育服务集团。如浙江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于2002年3月改为浙江大学新宇集团。新宇集团按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两权分离的原则,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积累的经营方针,通过收取住宿费对学生公寓实施管理,负责独立承担所有学生宿舍房产的运行成本。集团立足校内公寓主业,同时将先进的宿舍管理向浙江省其他高校输出;发展校内房地产业,自行开发建设学校学生公寓和教师经济适用房;积极开拓旅游业市场,先后投资经营包括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以及旅游商务公司在内的多个旅游业项目,在华东地区酒店业逐渐打响了“浙大新宇旅游业”品牌。
(三)区域性大后勤集团的后勤管理模式
后勤服务社会化要求后勤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打破区域性的封锁,实行资源的自由流动与有机组合。高校后勤管理资源区别于社会第三产业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在资源结构、服务类型及服务市场上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为校际间的联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跨区域的高校大后勤集团,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条件,走专业化服务、规模性经营、现代化管理的路子,实行后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服务成本,创造规模效益。大后勤集团经营管理采用联锁经营的管理模式,成立跨区域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联锁餐饮服务中心,运用服务运作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
(四)行业化和专业化的后勤管理模式
建立后勤行业集团可以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实现高校资源共享。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筹建了“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作公司”,负责对业务范围内的高校提供供暖服务。北京育新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以通过ISO9002认证的北京育新物业管理公司为基础,通过为高校提供物业管理、餐饮服务、绿化保洁等服务,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载体之一,主要承接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后勤服务管理。
三、完善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建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要求高校后勤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按照积极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探索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
(一)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应推动相关行政体制及法律制度的配套改革,从政策及法律上根本解决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问题,解决人事、产权、税收问题,即建立符合高校服务市场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后勤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提供政策及法律依据,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同时,政府应针对下一阶段的后勤社会化深层次改革,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规划,明确改革模式及时间进程,打造出深化改革的载体与平台,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量力而行,积极开拓社会市场
高校后勤应认清自身优势及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对实力较强、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具有优势、关系学校生存及稳定的服务项目,如学生饮食、学生公寓等,应集中精力,在现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改革成果基础上,通过转制和深层次改革,实现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在确保向校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向社会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做强做大[4]。而对于其它项目,其整体实力及竞争力明显不如社会行业、前景并不看好、不具优势、对学校生存稳定影响不大的项目,应逐步萎缩,最终交由社会相同行业承担,依靠社会资源及力量服务于高校,这是我国高校后勤发展的大方向和总趋势,是使学校彻底摆脱半社会半后勤的最佳选择。
(三)加强科学管理,实施有效监控
首先,高校后勤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高素质骨干队伍,树立先进的理念,承担深化改革的重任;其次,要通过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认证,实现食品卫生A级量化管理,建设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企业文化,开展后勤管理研究,确保改革成功;再次,应通过组建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制定适应于高校服务市场的行业规范,实施行业管理,为学校提供可持续的满意服务;最后,应通过相关部门,如学校职能部门、学生社团、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卫生局、质检、物价、税务、治安、消防局及行业协会的有效监管调控,发挥政策法规的指导约束及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引入市场准入制度、检查评估制度及退出机制,在开放市场、防止垄断、竞争搞活的同时达到规范运作,确保安全及期望效益。
总之,面对着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后勤应努力探索与研究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管理与服务模式,以充分发挥高校后勤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1] 徐灵江.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重构——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J].管理观察,2010(25):144.
[2] 马广奇.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7(7): 225.
[3] 郜郑平.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探讨[J].致富时代,2009 (106):106.
[4] 李占平,李双印.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6-41.
[责任编辑] 徐月欣
G647.4
A
1673-5935(2010)04-0074-03
2010-10-10
薛居华(1959—),男,山东青州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生活服务中心政工师,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