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谈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2010-08-15李博昊
李博昊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广东珠海519041)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谈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李博昊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广东珠海519041)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其功能不仅体现在学生知识的累积量,更表现于学生人文素养及道德情操的提升度。充分认识该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对教师授课内容的选择、授课方法的采用等,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大学语文;人文教育;课程功能
大学语文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只限于让学生背诵几首唐诗,记住几篇古文,更要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浸染和熏陶,培养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昂扬向上的奋发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和崇善尚真的生活态度。简而言之,即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才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
一、文质彬彬——博学以文,举一反三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无以言”,说的是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人的知识,使人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的是乐最终能教化人心,使人形成完美的人格。结合孔子的教育理念,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汇通各种文艺门类,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雕塑、戏剧等联系起来体验,也可贯通中西文化,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的知识。
比如在讲解“诗”的意境时,可以将其与“画”结合在一起,诗和画同是艺术,有其共同的特点,曹植有著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让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勾勒了一个朦胧飘渺而又温婉动人的女子形象,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此文绘制成《洛神赋图》,成为绘画艺术史上的精品力作。教师在讲授曹植此文时,可以将文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诗画之中那种空灵蕴藉之形及飘渺无奈之伤。王维有一幅在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雪中芭蕉图”,赵殿成《王右丞集注》卷末引明代陈眉公《眉公秘笈》言:“王维《雪蕉》,曾在清閟阁,杨廉夫题以短歌”,遗憾的是,此画今已不传,但“芭蕉”能否出现在雪景之中以及此画的蕴意,却久有争议。但正如沈括所言:“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英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诗和画同样讲求“悟”,讲求言语和线条背后的“言外之意”与“画外之音”,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抒情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时,可以与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含蓄蕴藉这一古典诗歌的创作原则和美学典范。但是,诗和画究竟是两种艺术,在相同之中又有不同。嵇康曾经在《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中讲“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画家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画目送归鸿难”。这是因为“目送归鸿”是一个持续性的动作,人的眼光随着“飞鸿”而渐远渐逝,不是静止的画所能够表达的。对于这一点,德国的莱辛在其《拉奥孔》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诗只适宜于叙述动作,画只宜于描写静物”,但是莱辛所讨论的诗大都是西方的史诗和戏剧,他们都尊重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即“模仿的对象是动作”。因此,说诗表现在时间之中先后承续的事物即动作是符合西方的创作实际的,而这一理论在应用到中国文学创作时,凸显了它的不足,因为它忽略了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关于这一点,国内朱光潜和钱钟书两位先生都有着精辟的论述。教师在讲到该论题时,可将各家之说传与学生,以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并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权威的理论,也要认真思考,小心使用。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比较思考的习惯和大胆的怀疑精神,能够不囿于成说,敢于开拓进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文学问题的能力。
二、然后君子——温良恭俭,厚德载物
梁启超曾言:“把一切内部生活,外部生活,都归结到物质运动的‘必然法则’之下”,会引发“精神饥荒”[1],现代社会中所缺失的正是“精神”,而这种精神,可以到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寻找,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古典诗歌里边所充满洋溢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2]
人的内心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可以约束人,让人在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和范围内开展活动,同时也可以激励人,让人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斗志昂扬。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逐步渗透。
中国的文学作品卷帙浩繁,风格多样,而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实为一种浸染,即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篇目时,应精心挑选那些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奋发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和崇善尚真的生活态度的优秀作品。在讲解时,应以作品的气质内涵为主,而不仅仅停留在字词层面。比如通过讲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学生感悟词中所体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人生品质和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讲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时,让学生体味平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乐趣和幸福。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中,感受那人生中的美景,从而用审美的眼光和心灵去关注周围的事物。在诵读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中,明白人应该具有凛然正气,敢于为国效力,为民请命。
《礼记·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是对人精神层面的教育。既包含《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亦包括《管子·牧民》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对学生进行这种精神层面的人文教育,应该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前进的强大动力,因为“诗很可称为中国人的宗教。吾几将不信,中国人倘没有他们的诗——生活习惯的诗和文字的诗一样——还能生存迄于今日否?”[3]
大学语文担负着精神教育的重任,教师在讲授时应尽量大胆地与美学、哲学等学科,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注意讲解文本蕴藏的内涵,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修养,健康的精神和丰富的心灵,从而达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23)[M].北京:中华书局,1936: 11.
[2]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9.
[3]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7.
[责任编辑] 徐月欣
G642.0
A
1673-5935(2010)04-0066-02
2010-09-13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百人工程”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08JZ00060)
李博昊(1982—),女,吉林榆树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