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0-08-15孙志飞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助学困难资助

孙志飞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孙志飞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与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相比,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境遇更难,面对着更大的心理刺激,背负着更高的家庭期望,承受着更大的债务困扰与就业风险等。学院的助困压力也大,其助困体系薄弱、困难学生的绝对人数及其欠费总额逐年攀升。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秉承资助与培养并重的发展性资助理念、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特征并注重与其心灵的交流、国家给予更多的资助政策扶持等,不仅是加强和完善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需要。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创新,不同于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受学校性质、办学机制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破解这些难题对完善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甚至是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资助对象现状

独立学院资助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面临着更难的境遇。

(一)面对更大的心理刺激

与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家庭贫富差距。如果以家庭经济条件为参照物,独立学院的学生结构呈金字塔式而非橄榄型。处在金字塔中下部的是有着比较优越的家庭背景或经济条件的学生,占大部分;位于塔尖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占很小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迥异的学生在价值观、消费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甚至是学习方式等方面自然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与众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长期在一起生活、学习,家庭困难学生无疑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震撼性的、高频率的精神刺激。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一个玩笑,都会深深刺激他们的心灵,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和差距感。因为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1],贫困是某些家庭困难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卑和自我定位。

(二)承受更大的债务困扰

独立学院学费高昂,是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的三倍多。艺术类学生每年学费高达15 000元,其它类学生每年13 000元。加上住宿费、教材费和生活费等,在独立学院就读一年的基本开支至少要20 000元到22 000元。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75元[2]。由此可见,在独立学院就读的费用绝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负担的,更远远超出困难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上都是举债或贷款求学。几年累积的债务是重压在困难学生及其家人甚至是亲戚朋友心头的心理包袱。因此,与公办高校的家庭困难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家庭贫困生将承受更大的债务困扰和心理压力。

(三)承载着更高的家庭期望

独立学院学费高昂,远远超出困难家庭的支付能力;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就业不如公办高等本科学校甚至某些专科学校。但是很多家庭还是愿意倾其家产或举债贷款让子女到独立学院而不是高等专科学校就读。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既有无奈也有希望。经历过穷困的父母,不希望也绝不愿意看到穷困在子女中延续。他们自己再苦再累也要给子女一个较高的人生起点。“独立学院虽然是三本,但毕竟是本科,比专科好”,这也许是很多困难家庭鼎力选择独立学院的最大理由。可见,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寄托着自己也承载着父母及整个家庭的脱困期望。这种期望值可能会远远超出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因为按照教育经济学理论,教育投入越大,教育期望值可能就越高。

二、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更难的境遇,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其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资助工作也凸显一些新形势、新情况与新问题,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更大的压力。

(一)家庭困难学生数逐年攀升

一方面,家庭经济的困难抵挡不住求知或脱贫的欲望。随着国家对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声誉的转变以及家长对独立学院观念的转变等,越来越多的家庭困难学生战胜了对高昂学费的恐惧,怀着“背债-读书-脱贫”的希望,走入了独立学院的校园。另一方面,受现实利益的驱动,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数量急剧增加,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家庭困难学生,特别是来自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家庭困难学生逐年增多。

(二)家庭贫困生欠费逐年增多

随着家庭困难学生的增多,独立学院清欠的难度也逐渐增大。尽管学院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演出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尽力减轻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但这些学生欠费情况还是愈来愈严峻,欠费数额越来越多,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类学生欠费情况尤为严重。以南师大泰州学院为例,2008年仅美术专业学生欠费就达50多万。欠费情况的加剧把学院和负责清欠工作的老师推到两难境地。催,学生家庭的确很困难;不催,没法完成学院交给的任务。学院更为难,它不同于一般公办高校,没有国家财政拨款,且正处在发展时期。学费是独立学院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也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欠费剧增,势必对独立学院这个高等教育领域新生事物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独立学院属公益性事业,没有权利也不能拒收家庭困难学生。如何化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欠费将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助困体系相对薄弱

作为一个在探索发展中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的助学体系处在相对薄弱阶段。从助学主体看,普通高等学校的助学主体多元化,既有像国家、银行这样的政策性助学主体,也有包括其它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个人等社会力量在内的助学主体。其奖助学金种类丰富,助学范围广、资助力度大。而独立学院受发展阶段、学院性质、办学模式与经费来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资助主体仅限于国家、银行与学院自身,资助范围和资助能力有限。这难以满足独立学院日益严峻的特殊的助学需求。从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看,重现实困难解决轻长远发展,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教育。这不仅不利于家庭困难学生自立自强人格的塑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容易滋生或强化其对国家、学校与家庭等的过度依赖心理。

三、完善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面对新的挑战,须积极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开创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新局面。

(一)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限制对于家庭困难学生来说几乎是根本性的。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因此,尽可能地减轻困难学生的经济和物质压力是助学工作的内在需求和首要任务。然而随着家庭困难学生数的逐年攀升,仅靠国家政策性的资助和学院自身的力量已难以满足独立学院的助学需求。要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能力,独立学院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完善的资助体系是开展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条件。独立学院须借鉴普通高校特别是母体学校的助学经验,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个人投入到自己的助学行列,实现资助主体的多元化和资助方式的多样化。独立学院有着广阔的合作资源,如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各大商业银行以及与学院特色专业相联系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独立学院的举办地也不乏地方名企、名流与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热心人士,这些都是独立学院潜在的可发掘的助学主体。他们可面向独立学院学生捐赠奖学金、助学金,建立励志教育基地,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也可确定对口帮困对象等。

(二)秉承发展性资助理念,发掘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

相当部分家庭困难学生是带着对贫困生活的强烈抗争才选择独立学院的。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忧虑远远胜于现实困难,走出贫困是他们最大的渴望。但往往事与愿违,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困难学生难以走出“贫困-读书-贫困”的怪圈,贫困在代际间延续。因此,独立学院应坚持资助与培养并重的发展性资助理念,努力让每位家庭困难学生都有直面人生的勇气、能力与魄力,都能从贫困中解放出来。要着眼于家庭困难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发掘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创新资助载体,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塑造相结合,素质培养与能力锤炼并重。以勤工助学为例,既可发挥劳动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效,也能发掘其管理育人的效果。可提供给家庭困难学生一定数量的岗位,施行学生经理(部长)负责制,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工作制度的制定、经营策略的实施、员工工资绩效考核、部门人事聘用等方面都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管下独立完成。这样,勤工俭学的管理育人效果得以发掘,家庭困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培养与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经济压力。

(三)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特征,重视与其心与心的交流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O.Lewis)关于贫困文化的研究,一定时期的贫困生活可能会使家庭困难学生带有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衣着以及与其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符号等。有些特征是大家能够认可、接受并值得学习的,但也有些可能是一般的学生甚至是老师所不能容忍或接受的。而这些不能被大家接受的特征又可能是被某些家庭困难学生偏执地认为是自尊或最敏感的东西。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教师首先要有豁达包容的心胸,尽力尊重他们这些特有的东西,并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该群体中出色的个体与良好的个性品质。不能总希望或刻意去改变他们,要相信丰富多彩的助困实践会让他们慢慢地改变。另一方面,“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需要的是关怀、沟通与理解,而不是同情、怜悯与隔阂,教师须重视与其心灵的交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他是怎样看待世界的,他周围的人对他有什么影响。”同时也让他们学会“用心灵去认识世界,用心灵去了解人——不仅是亲友,而且是生活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同胞——的处境。”[5]因此,心灵的沟通是透析与呵护家庭困难学生精神生活的密钥,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坚持做这项工作。

此外,从宏观层面上讲,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对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因此,针对独立学院特殊的学生资助形势,国家也可考虑给予更多的政策性扶持与帮助。比如设立专项资金、提高资助比例与金额,或吸收社会力量筹建国家独立学院学生助困基金会等。

[1]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5.

[2]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0-2-25].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 qgndtjgb/t20100225_402622945.htm.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 殷陆君.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8.

[5] 刘云生.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J].外国教育研究,2000(1):6.

[责任编辑] 梁敬升

G648.7

A

1673-5935(2010)04-0054-03

2010-10-09

孙志飞(1976-),男,江苏新沂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助学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