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物象到易象
——兼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2010-08-15苏祝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四象八卦物象

苏祝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

从物象到易象
——兼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苏祝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

从物象到易象的思维过程,被古人称为“观物取象”,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最初的哲学抽象过程。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史实表明,原始社会后期八卦的创立是中国最初完整系统的哲学抽象的思想活动,是古人认识水平与思维水平的跃迁,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物象;易象;古代哲学

意识的最初产生,源于人类早期在劳动、生活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和人类自身的长期的观察与体验,哲学思想的最初产生也是这种观察与体验的结果。《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所描绘的八卦创立的过程,被后人称作“观物取象”。黄寿祺曾说:“《周易》‘经’部分的创作过程经历三大阶段,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创立、重卦并撰成卦爻辞,三者均是遵循‘观物取象’的创作原则。”[1]所以,对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长期观察、体验与思考,成为先秦易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一、物象在原始社会人的观念中的反映

古代人类对于物质世界所观察与体验的首先是与其生存、发展最直接最紧密的事物,如天文气候、社会环境、人类自身之象以及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和事物之象。

(一)天文气候象

天文象观念的产生直接源于天体的存在、运行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对天体及其运动的观察、体验。首先,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月的运行产生望朔,地球公转产生寒暑等。天体运行所形成的两种对立的天象,如日夜、寒暑、望朔等非常显著,人类矛盾的思维由此萌生。

而天体运行的周期是一定的,如一日等于二十四时、一年有十二个朔望月等。天体运行的周期是天文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从至寒(冬至)经过由寒到暑的发展变化过程(春)到至热(夏至),从至热(夏至)经过由暑到寒的发展变化过程(秋)到至寒(冬至)。一年之中寒暑的交替是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的。一年十二个月的周期,分配于这个发展变化的二至二暑及其期间的两个过渡阶段,四种气候现象是十分明显的,于是四季观念由此而生。

天体及其运动规律对人类的观念乃至行为都有直接的影响。据记载,中国人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天文历法观念。《尚书》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2]此处的“钦若昊天”包含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现象特别是天文现象的敬畏和重视。所谓“历”是推演计算的意思,“象”是观测天象。观测的对象是日月星辰。此处“日月星辰”不仅仅指具体的天体,如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而且包括天体运行的方位,由此就把时间的观念也纳入了“天文象概念”之中。如“辰”,则是指日、月、地球在同一直线上的交会,即夏历十二个月中每月的朔时。如《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由此将周天分为十二次,作为推算天象运动的标志。

除了天体及其运行对人的影响之外,气候变化的阴晴、雷电、风雨等也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也是人类观察和体验的直接对象,因而也是原始哲学产生的基本素材。

《史记》说:“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3]141这一记载告诉我们,人类在三皇五帝乃至夏商周三代这一时期,天文观念的产生、形成与实际应用情况。其一是“历日月星辰”,即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其二是“绍而明之”,即了解和明确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与本质。其三是模仿应用,即根据天体运行的规律划分地域,规范人事。

可见,天文气候现象是早期人类观念中最初形成的物象之一,因而是早期哲学思想产生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二)人体与人类社会之象

就人类的进化来说,人与万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比起天文气候,人对自身的观察与体验更直接更深切。唐代易学家崔憬说:“言《易》之为书,明三才广无不被,大无不包,悉备有万物之象者也。”其言“三才”即“天”、“地”与“人”。

就人体而言,按部位可分为首、腹、足、股、耳、目、手、口等;按性别可分为男、女、丈人、老妇、处女、小子等。就人类社会言,按伦理关系可分为父、母、夫、妇、兄、弟、子、女、姐、妹、朋友等;按地位可分为先王、帝、主、臣子、百姓、万民、童仆等;按身份可分为圣人、君子、官、小人、武人、行人、巫、商旅、寇盗、罪人、暴徒、恶人、刑人、邑人等等。

远古人们对自身和己类的观察与体验,不仅仅局限于人体的部位及同类的身份、地位、职业、性别等感性的方面,还更深切地体会到人体与同类的功用、性质等更抽象的层面。如对人体的认识,“首”位于人体的最上部,有尊高之义,居上而不屈,有强健之义,所以“首”有尊高强健的特点。“腹”,其象宽厚,涵容运化食物,有厚顺的特点。其他如“耳”,其状内陷,有“陷”的特点;“目”之视须附著于光明,无光则难为视,故有“丽”的特点;“手”能止持其物,有“止”的特点;“口”能以言辞悦人,故有“说”的特点;“足”能动用,有“动”的特点;“股”随于足,有随顺的特点等。

对人类群体的认识也是如此,“先王、君、帝、主、父”,人之尊高强健者,与人体部位的“首”具有相同的特点。“母”,母性柔慈温顺,有和顺的特征,与人体部位的“腹”具有相同的特点;“妾”,取少女从姊为娣,以容悦夫者也;“巫”,指巫师,以口舌用事,取其口舌之官也,故“妾”与“巫”等皆与人体部位的“口”具有相同的特点等等。对“帝王”与“首”,“母”与“腹”,“妾”、“巫”与“口”等不同部位不同身份的相同特点的概括,就是《周易·系辞》所谓“近取诸身”。

所以,人体与人类之象是早期人类观念中最初形成的物象之一,也是早期哲学思想产生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三)环境与事物之象

除了天文象、人体与人类社会之象外,早期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和所面对的事物是其观察、体验和实践的对象。尽管原始社会后期的生产力还相当低下,但人们所面临的环境却同样相当广泛而且丰富,涉及动植物、地理方位、器物及其形状与色彩等方方面面。兹分类概述如下:

1.动物之象。如马,有行健之善,即有健猛刚强的特征。牛为顺畜,母犊相依益顺,有蕃育柔顺的特征。龙,行于云雨之中,有游移不定的特点,故有“动”的含义。羊是顺悦人之物,有使人高兴的特性;鳖、蟹、龟、蚌、蠃,五种甲壳水族动物,皆属内柔外刚之物,其主体皆依附于硬壳内,有“附著”之义;鼠与狗,鼠,性喜居止于人家,狗为守门之物,守门以止外人进内,二者都有执止的特点等等。

2.植物之象。如木果,树木果实包含阳健之“仁”于心,春来复生,繁衍不止,义主于“健”;果蓏,瓜类植物的果实,出于山谷,止于其所,有“止”的特点;竹、苇,两种芦类植物,当于春时,茁壮成长,有临春而“动”的特点等等。

3.地理方位象。如阍寺,阍,即宫门,又指“阍人”即守宫门者,其职责是禁止;门阙,掩护其内而止外人,也含有“止”的意思。大途,车马人物,通行走动,有川流不息的含义。沟渎,取其水行无所不通并且幽陷多险,含有险陷之义等。

4.器物之象。玉、金,物之纯粹者也,刚健而清明。布,古代货币名,能随百物之贵贱而赋之,广泛流行,顺通无碍,含有“顺利”的意思。大舆,能承载重物,有柔顺之德。弓轮,变异形态,经历险情之义。甲兵,附于人体或执于人手,皆有附著之义。

此外,还有形状、颜色等方面,也在远古人类观察与体验范围之内。如:圆的形状有周转不息,无始无终的特点;赤色,颜色之暖健美盛者也。

可以想象,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环境与客观事物的观察与体验相当丰富广泛。于是在人们对天文气候之象、人体人类之象和环境事物之象进行长期的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物象的观念渐渐形成,而这些物象观念的产生与形成恰恰为易象的产生奠定了认识基础与思想基础。

二、易象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因循认识发展规律,在长期的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对其所获得的对天文气候之象、人体与人类之象、环境与客观事物之象的认识,及所形成的关于物象的观念,进行思想的加工与提取,从而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完成了从物象到易象的哲学抽象过程。

(一)阴阳两仪之象的产生

《周易·系辞》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一论述非常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周易》“观物取象”的原则、方法以及情状,其中天与地、寒与暑、日与月都是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此外,男女、上下、高低、昼夜、内外、表里、正反、黑白、胜负……几乎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现象都体现着普遍的、相互对立的矛盾,均具有对立并且相辅相成的性质。据此古人把世界变化万端、纷纭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两种符号表示:阴为“--”,阳为“—”,于是形成了阴阳概念。

阴阳概念,是古代人们通过对世界万事万物矛盾现象的直接观察得出的,至于为什么古人用这两种符号(而不是用别的符号)来表示阴阳两仪,人们曾作过各种解释,如郭沫若认为这两种符号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高亨认为是古代用于占筮的两种竹节的象形,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人们所公认的:阴阳概念的形成,本于古人对万事万物的“仰观俯察”,而这两个概念诞生之始,就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物象。可见,阴阳符号的设立,是古人对大自然一切相互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现象的高度的象征性概括。

正像朱熹所说:“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阴”、“阳”概念的理性总结,正是古人对世界上一切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现象的高度的概括。

(二)四象的产生

相对于阴阳两仪之象的形成,“四象”概念的形成显得比较简单一些。易象的“四象”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在时令上又象征春、夏、秋、冬。现代学者尚秉和指出:“四象即四时,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老阴也。”[4]但是,把“四象”看作“四时”,仅仅是就时令和季节而论,是“四象”的具体化。老少阴阳“四象”的抽象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时令。从根本上说,两仪分判之后,以两仪的阴与阳为基础,各又衍生阴阳,如是则成“四象”。所以,朱熹的《周易本义》继承邵康节说法,以为“太极”至“八卦”的衍生原理是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过程,指出“两仪”即阳(—)阴(--),“四象”即“两仪”重迭成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种说法清楚地说明了“四象”形成的真实情状,也清楚地表明“四象”的观念在远古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阴阳两仪概念抽象过程的继续与深化。

(三)八卦之象的产生

采用台盼蓝染色法,试验饲养周期结束的前2 d,从每个处理组每个重复中随机取3只小鼠,分别用注射器抽取1 ml台盼蓝染色液注入小鼠腹腔内并将小鼠进行标记。试验结束后,抽取上述标记小鼠的腹腔液于镜下观察并记录不同视野下100个吞噬细胞中吞噬鸡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和被巨噬细胞吞噬的鸡红细胞数。

依据《周易·系辞》关于八卦形成过程的记载和邵雍、朱熹对这一过程的说明,我们知道,八卦的形成实质上就是“四生八”的过程,即以“四象”的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为基础,各又衍生出一阴一阳,于是八卦生成。古人分别以自然界中八种具体的物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来概括八卦,并且将八卦分别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那么,八卦取象的依据又何在呢?也就是说为什么用三条阳画代表“乾”卦以象征“天”,用三条阴画代表“坤”卦以象征“地”,以及用其它六种卦形代表“震”、“巽”、“坎”、“离”、“艮”、“兑”以象征雷、风、水、火、山、泽呢?张善文先生在其《象数与义理》一书中对八卦取象的客观依据曾作过如下辨析:

“乾”,三条阳画相迭,象征阳气上升为“天”。古人认为,“天”是轻清明澈的阳气升腾而形成的,故以三阳相迭为“天”,纯阳之象。

“坤”,三条阴画相迭,象征阴气下凝为“地”。古人认为,“地”是重浊浑仄的阴气沉聚而形成的,故以三阴相迭为“地”,纯阴之象。

“震”,两条阴画迭于一条阳画之上,喻示上两阴下降,下一阳上升,犹如阴阳冲突,爆发为“雷”。

“巽”,两条阳画迭于一条阴画之上,喻示上两阳升腾于一阴之上。卦下一阴象“土”,上两阳象“风气”,犹如“风”行地面。

“坎”,一条阳画置两条阴画之间,喻示上下为阴,中蓄一阳,犹如“水”以阴为表,内中却蕴藏着阳质。

“艮”,一条阳画置于两条阴画之上,喻示上端为阳,二阴蓄于其下,象征“山”的上方表层凝有坚石,下含丰厚的湿土,故有“山”之象。

“兑”,一条阴画置于两条阳画之上,代表上层为阴,二阳蓄其下,喻示“泽”外表为阴湿之所,下层却含有大量阳气,故有“泽”之象[5]。

以上对八卦所拟取的八种基本象征物的取象依据所作的辨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创作八卦时的思维状态。尽管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事物的观察与认识搀杂着某些牵强和臆测的成分,但总体上却显示了古人正确的合理的思维因素。至少,我们从中应当看到,古人以八卦模拟八种基本物象,是经过深刻的思考,并且有充分的客观依据的。

当然,八卦拟取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具体物象,以象征宇宙阴阳推移变化的八种基本状态,有偶然性和随意性。但是八卦对宇宙阴阳推移变化的八种基本状态的抽象与概括却是严密的科学的,如八卦中的“乾”又可以象征“金”、“玉”、“大赤”、“帝王”、“君”、“父”、“首”、“马”等等,那么,“天”就与“金”、“玉”、“大赤”、“帝王”、“君”、“父”、“首”、“马”等事物具有相同的性质特点,而“乾”就是对该类事物的性质特点的一个总的概括。所以阴阳三迭而成八卦,是思维的逐步深化。八卦的创立,表明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三、从物象到易象: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司马迁曾说:“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声,故曰神使气,气就形。形理如类有可类。或未形而未类,或同形而同类。类而可班,类而可识。圣人知天地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以得细若气,微若声。然圣人因神而存之,虽妙必效情,核其华道者命矣。”[3]117就是说,大千世界,物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司马迁细化为“无形→神(或曰客观规律)→气→形”,即中国古代哲学中经常说到的“有生于无”。而人类认识水平与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观念的形成却是反其道而行。如前所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产生和形成于人类早期在劳动、生活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和人类自身的长期的观察与体验,是一个“从形到神”,从具体而抽象的过程。

《周易·系辞》关于八卦创作过程的记载包含着与上述司马迁同样的思想:包牺氏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基础上创制的八卦,可以“通神明之德”,可以“类万物之情”。

所谓“通神明之德”,即思维抽象的高度几近于世界的“本真”,充分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本体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在道家学说中也叫做“几近于道”。所谓“类万物之情”,就是在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进行长期的仔细的观察与体验后,按照它们的情状或性质,对其进行分类,把各类事物分别给予哲学上的象征意义,从易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分别以易象象征之。

当然,易象这一概念十分复杂,历代易学家各有不同的理解,但其最初意义、基本特征,不外乎上文所述及的两层意义,其一是来自于具体事物;其二是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如阴阳,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现象的高度概括;四象,是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的再分析;八卦则象征和代表了大千世界更广泛的具体事物。

所以,从具体的物象到“两仪”、“四象”、“八卦”等易象,这是古人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逐步深化,尽管这些思维过程最初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无奈只能以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与表达,但这却是古代人类认识水平与思维水平的一次跃迁,是哲学的抽象与提高。故可以看做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

[2] 顾宝田.尚书译注[M].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1995:3.

[3] 司马迁.史记[M].刘兴林,聂耀华,毛茅,注.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4]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301.

[5] 张善文.象数与义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20-22.

[责任编辑] 巴永青

B221

A

1673-5935(2010)04-0038-04

2010-09-15

苏祝文(1963—),男,山东安丘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四象八卦物象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伏羲创八卦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四象》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方向漫谈
大学生亚健康压力症状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关系研究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