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眼是否有意义?
2010-08-15
主导眼是否有意义?
人眼在视物时双眼所起的作用常不相同,其中一眼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占优势,成为定位、引起融合的主要负担者,此眼称为主导眼。在验光中,常常需要测试出屈光不正患者的主导眼,测试主导眼有无必要,几位活跃在各大眼镜论坛的验光师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摘录精彩片段,供大家学习参考。
观点:我认为主导眼没有任何意义
发贴人:弦音
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我认为主导眼没有意义。
例1:裸眼视力:R:0.8,L:0.4
足矫视力:R:+1.00DS=1.0 L:-1.50DS=1.2
主导眼:右
此例我们要如何给光?按照主视眼优先原则,给出的光度为:
R:+1.00DS=1.0
L:-1.00DS=1.0
这样做双眼视力是平衡了,没有问题。但是在看33cm 用时,右眼要用3D调节,左眼要用2.5D调节,调节处于不平衡状态,而且这种不平衡是人为造成的,科学吗?
例2:裸眼视力:R:0.3,L:0.6
足矫视力:R:-2.50DS=1.2
L:-1.00DS=1.2
主导眼:右
试戴头晕无法适应,如果按“主导眼优先”的原则处方,那就是:R:-2.50DS=1.2,L:-0.75DS=1.2-2。可是患者在未戴镜之前,一直都是左眼比右眼看得清,现在配了眼镜,却是右眼比左眼视物更清,显然更加难以适应。试调整为:R:-2.25DS=1.0+2,L:-1.00DS=1.2。 患者立刻没有不适。但这显然又违背了“主导眼优先”的原则。
在验光实践中,我们用传统的(即“双臂伸直两手组成三角,透过三角看远处目标”)测试主视眼的方法,发现有70%以上的人主视眼都是右眼,同时也发现,超过一半的人右眼视力比左眼差,近视度数高于左眼,在给光无法让他们双眼视力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左眼稍清符合他们既有的视物习惯,更容易适应。因为患者一直以来都是右眼模糊而左眼相对清晰。但这样做又明显违背了“主导眼优先”的验光原则,究竟该处理才合理?
在以往同行们对主导眼的讨论中,曾经对“主导眼”这一说法产生过很大的争议。甚至有的网友认为根本不存主导眼,只不过在测试时,人无意识地、习惯性地优先把测试孔放在右眼前,或者会通过头部的不自觉移动而让右眼优先,所以与其说测的结果是“主导眼”,不如说是“主导手”、“主导头”。
在实践中我发现,右手习惯的人主导眼也多为右眼,左手习惯的人主导眼多为左眼。这个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测试时并非眼在主导,而是头和手在主导。头和手的配合让一只眼优先,能证明这只眼是主导眼吗?假如头绝对不动,而把视孔放置于两眼中间亦不动,则无法测出主导眼。当然,无法测出主导眼就能证明没有主导眼吗?这个也可以存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 现今的主导眼测试方法若无被测者的头手配合,则测不出结果;
2. 主导眼与视力无关。主导眼并非是视力好的那只眼,也不一定是视力差的眼;
3.“主导眼优先”的给光原则只是想当然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实践中也证明不可行;
4.主导眼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不明。
网友热议
rick:对弦音的观点我不认同,我认为弦音举的两个案例发生的不适原因分别如下:例1是验光时没有做好调节平衡所测试,否则不会发生上述症状,这个与主视眼无关;例2 是右眼睫状肌比左眼疲劳造成的,也与主视眼无关。
主视眼又称优势眼,所谓优势眼是指两眼中选择性注视视线方向的眼睛,1953年由Porta提出。根据类别,左优势眼记为左型(Ltype),右优势眼记为右型(Rtype)。在两眼同时视时,两眼同时接受外界信息向大脑视中枢传递到双眼视网膜重新整合成一体国外学者 Rombouts在1996年应用功能MRI成像(functionalMRI简称MRI)对主视眼进行过相关检查。他在对26例受试者进行左右眼和双眼交替光刺激后用MRI检查其大脑两侧距状裂,发现有22例受试者左右眼分别单独受刺激时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出现了兴奋灶,其中8例为左眼主视眼,l4例是右眼主视眼。在主视眼受刺激时所引起的兴奋灶范围更大。当右眼为主视眼时主视眼与非主视眼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说明与非主视眼相比,主视眼激活的初级视皮质范围更广阔。刘珏等学者注意到,主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常优于非主视眼,这与主视眼可能激活更广阔范围的视皮质区域相关。生理上正常的状态是双眼的正常和谐同时使用,我们不能自主选择用哪一只眼观看,只能将双眼获得的视觉信号通过融合加工后得到视觉信息。在正常的双眼视觉机制前提下,即非主视眼并非弱视眼或斜视眼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存在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灵长类枕叶皮层的优势柱是在出生后形成的,也就是视环境在关键期对视系统“塑造”的结果,这种结果一旦固定下来,形成了一种“平衡”,便有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之分。研究发现,猫主视眼侧优势柱的驱动细胞多于对侧眼,驱动细胞的数量差别正是这种“塑造”的结果,是以上皮细胞死亡为代价的。虽然没有人类的类似实验结果,我们认为主视眼的存在以及主视眼带来的眼优势柱的相关改变可能是一种生理范围内的差异,这种由基因决定或是幼年时期形成的较难改变的眼优势的现象,已为多数研究所认可。国内外研究显示主视眼与年龄、种族、文化程度、手或足偏利情况均无关,至今没有证据表明主视眼与任何病理生理学改变相关。一般认为,主视眼的存在是独立于患者性别、年龄、左右手偏利以及双眼屈光状态之外的眼的一种特征,与上述诸因素均无关。由于视网膜神经与各皮质区之间连接强度不同,而形成不同模式的主视眼,其稳定性形成后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但在屈光矫正后,可达到视觉上平衡,包括光学、视力、红绿色觉、影像及运动的平衡。在我们的研究中亦发现散瞳不会引起主视眼的改变,戴镜矫正后也不会引起主视眼的改变,LASIK手术后患者的主视眼也基本没有变化。现今研究主视眼的偏向性受不同的矫正方式及镜片屈光度不同的影响,在视网膜上产生不同的像质,会受不同视觉信息的调控。由于我们研究的例数(50例)有限,这一现象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测试裸眼与矫正后主视眼的状况有实际意义。视觉中枢系统在发育过程中,40%以E的突触联系破坏,直至视成熟,如人为地破坏这种视力“平衡”,势必造成优势部分的“重塑”,便可能会带来整个视路超微结构或功能上的改变。将非主视眼的视力矫正到优于主视眼,势必打破这种平衡,这可能造成睫状肌承担额外的负担,而表现为戴镜不适。在验光配镜中,如果将非主视眼的戴镜视力矫正优于主视眼就会引起戴镜不适,导致配镜失败。弱视个体验光,在双眼平衡阶段决定处方的屈光度,尤其是在现有的镜片精度致双眼无法同时达到一样清晰的情况下,往往选择保持其优势眼清晰的处方。保持患者主视眼的视觉质量更清晰,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患者戴镜后的主观感觉不适。
新视界710: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视光学认识的加深,我逐渐对“主导眼有决定作用”这个观点产生了怀疑。在这里我先对rick引用的文章谈谈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我当然想要知道这一句话的准确意思。所谓“优势眼是指两眼中选择性注视视线方向的眼睛”,或者说什么是选择性注视视线方向?其次,为什么文章中说“当右眼为主视眼时主视眼与非主视眼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能不能推测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应该是当右眼为注视眼时,注视眼与非注视眼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左眼为注视眼时,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我倒是要反问一个问题,问什么左右眼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不同?或者我们能不能考虑人的左右大脑本身就存在这功能性的差异呢?
再者,我们在进行检查的时候会发现,有时候两眼的颜色和亮度都是不同的,有人甚至以此为依据测量主视眼。但是,我们只要改变两眼的视觉环境,两眼亮度和色觉的不同是完全可以颠倒过来的。我认为,两眼视觉环境的微小差异足以导致视觉上的差异,这主要要归结于两眼位置差异导致的结果。这些差异完全可能导致文章中实验的数据倾向性。再则,文章中说“主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常优于非主视眼”,在我们验光中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给予精确的散光矫正和球镜矫正后,两眼的黄斑中心视力相等。只有极少数人存在差异,而且差异可以追寻到根源,例如,曾经有过弱视治疗史。因此,我们是不是能反过来推论,如果说主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常优于非主视眼,那么在正常情况下正常人由于两眼视力相同,可以推定没有主视眼呢?最后一点,“猫主视眼侧优势柱的驱动细胞多于对侧眼”, 如何确定猫的主视眼?难道和人一样,也套一个圈圈什么的?这好像有点难。如果是通过细胞的多少来确定的话未免有些牵强,换句话说,在人的实验中需要主观确定人的优势眼,再与两侧大脑状态进行比较,而猫肯定不能主观测定主视眼,也就是说需要通过细胞的数量来推论,这样人与猫的实验环境可以说没有了可比性。因此,对于这样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深思,不能因为这样的一个内容我们就要下定论。
其实,我在1998年前后也相信有主视眼,当时有人说主视眼注视目标,而非主视眼注视背景,当时我也对此深信不疑。然而随着对双眼视觉的认识逐步加深,我开始对此产生了怀疑,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实际上为了维持双眼视,避免复视、混淆视、旁中心注视,异常视网膜对应等等双眼视异常的发生,双眼的视轴必须要在目标上的某点相交,这点被称为主视向,交汇点为零时差点,离开这个点后,视差开始形成。两眼要么产生视网膜对应,要么产生对称,在视觉生理和心理的作用下,形成双眼视。实际上两眼根本不可能去选着自己的注视视线的方向,要想存在双眼视,两眼的视轴就必须在目标上的某点交汇为视轴焦点。这是没有选择的,而是双眼视的必要条件。而测量主视眼完全可以根据人的控制来任意地颠倒或让其消失,任何一种主视眼的测量方法都能找到解释的方式,从而证明它的无效性。
因此,我的观点是主视眼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存在,1.两眼视力相差过大,清晰眼为主视眼(正常情况下清晰眼为注视眼,而不清晰眼被抑制)。2.斜视者注视眼为主视眼(为了避免复视或混淆视产生的视觉干扰,非注视眼通常被抑制)。我们店里有4个验光师,没有一个人去查什么主视眼,结果我们在验光方面几乎没有损耗。问题的关键就是精确度和检查的全面性。我前面说过,正常情况下两眼视力是一样的,极少有两眼视力不同的。有时候患者自己会告诉我们主视眼是那个,我们一般不理会,而且告诉他们根本没有主视眼。我敢肯定使用主视眼的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新配眼镜有不适,按照主视眼查了,改了光,结果戴上依然不适。我想大家是不是能够好好想想,为什么我们不查主视眼反而没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按照主视眼的要求去解决,结果问题还是可能解决不了?
陈大:我认为主导眼也是用眼习惯形成的,是习惯也就可以改变。对于配眼镜的人用主眼清晰不如说用习惯的清晰眼更清晰,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测主导眼的。
藏镜人:主导眼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应用的范围并没有那么广泛,在当双眼无法正确平衡时,那主导眼便对此人没有意义,例如单眼可见最小视标两眼差一行以上,(R:0.9,L:1.0)那么主导眼便没有意义(不考虑)。但在两眼度数视差大,但是视力值(VA)一样,在检验时主导眼还是要考虑的,只是在下处方时,主导眼可以不作优先考虑或不考虑,例如:R:-3.00(1.0) L:-1.00(1.0)。如果患者以前没有配过镜,处方时就可以不考虑主导眼; 如果以前就有戴过眼镜,旧眼镜处方如R:-2.50 L:-0.75,处方时依然要考虑主导眼。
ZZZ:我认为主导眼还是有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要看原未戴镜和原戴镜的视力是否平衡或原主视眼视力好坏。打个比方,一个-10.00DS、PD/60mm、PO/70mm的患者,刚戴镜不适,习惯后可以接受。但几年后再按PO/60mm配,刚开始肯定不适应。其实主导眼也是和这一样的。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戴了达到了国标的眼镜不适而否认了国标的意义吧。同样我们不能因为主视眼视力好且不适而否认主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