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引起的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0-08-15王美君倪娇侯艳红焦连国孙雨赵亚荣
王美君,倪娇,侯艳红,焦连国,孙雨,赵亚荣
(1.大北农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97;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3)
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体的干扰、滥用药物以及传染病的发生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免疫抑制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例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使猪对多种疫苗免疫反应降低,甚至导致生产过程中免疫失败,这些都易引起猪瘟的发生。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诱导某些抑制免疫的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影响免疫效果[1,12,16,17]。生产中,当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传染病时,最好不要进行猪瘟的免疫。
另外,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体的干扰导致免疫失败、种猪与仔猪的带毒和排毒、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生产过程中滥用药物都易引起猪瘟与蓝耳病的混合感染。猪瘟与蓝耳病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每年给我国养猪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通常根据疾病的发病情况、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可以确诊为免疫抑制引起的猪瘟与蓝耳病的混合感染[2-5,18]。
1 临床症状
发病猪精神不佳,食欲减退,寒颤,体温在39.6℃~40.5℃,病猪粪便干硬,有黏液,有的粪便稀软呈灰绿色,嗜睡、有的猪只皮肤发红。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红,眼分泌物增多,咳嗽、流鼻涕[1-9]。随着病程发展,猪只皮肤由红色变紫红,耳根、臀、尾、腹部、四肢皮肤呈蓝紫色,眼圈、肛门及尾根也呈蓝紫色,食欲完全废绝,体温在40℃~41.5℃左右;病猪呼吸困难;触摸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便干结,有的颜色较深,带有黏液,小便普遍变黄色或黄褐色。猪只消瘦、后肢无力,最后衰竭死亡。
2 病理变化
剖检病猪共同的病理变化是颌下、肠系膜、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水肿、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1-3];膀胱积尿,黏膜出血;胃底部黏膜出血;肝脏瘀血、肿大,脾脏肿大;胸腔有大量泡沫性液体蓄积,心包积液,心肌严重出血,心内、外膜出血;肾脏质脆、被膜易剥离,表面散布针尖样出血点,切面出血;肺脏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或气肿、出血,肺小叶间质明显增宽,切面流出许多泡沫样液体,部分区呈红色虾肉样变;脑膜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
3 实验室诊断
3.1 血清学检测
对送检的血清,以猪蓝耳病乳胶凝集诊断试剂盒进行血清学检测[9,18]。取猪蓝耳病抗原50μL滴于洁净载被片上,再滴上待检血清 50μL,充分混匀,涂成直径为1.5~2cm的圆面,1~3分钟后观察结果。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白色小点),可判断为阳性,无凝集反应、浑浊,则判断为阴性。
3.2 荧光抗体检查
取病猪的肾脏、脾脏,以恒冷箱冰冻切片机进行冰冻切片,丙酮固定5~10分钟,然后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病料可见特异性亮绿色荧光[9,18]。
3.3 细菌分离培养
从病猪肝脏中分离细菌,以普通琼脂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于37℃恒温箱中培养12~24小时后,观察是否有其它细菌生长。
3.4 病理组织学检查
取病猪心脏、肝脏、肾脏,淋巴结等病料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是否发生心肌纤维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以及心肌细胞发生颗粒变性。肝脏、淋巴结、脾脏、肺脏、肾脏是否充血、出血、细胞肿胀、颗粒变性,是否有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脑部胶质细胞是否大量增生,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病变。
4 病因分析
4.1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不合理是猪群发病的主要原因,目前有些猪场由于长期盲目地对母猪产前、怀孕期间进行大剂量的免疫接种注射,因而导致了猪的免疫机能失调。当野毒的毒力变强时,猪群就会发生感染。
4.2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的双重性,母源抗体不但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降低保护作用。因此,在实施免疫接种前不仅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15,16,17]。
4.3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免疫抑制疾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12],一些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如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是已经得到证实的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有些疾病的发生,可使动物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免疫反应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病原大部分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诱导某些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影响免疫效果[4,12]。
4.4 滥用药物
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7,16]。研究证明,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新霉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影响动物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因此,在防疫前后,要注意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应注意不要给猪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5 防治措施
5.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不合理是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重要原因,养猪户一定要建立符合本场实际情况的免疫程序,及时进行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疫病的免疫。对发病猪立即隔离。发病较重的仔猪进行淘汰,病死猪深埋。猪舍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1,4,17]。
5.2 做好引种工作
无论是阴性场还是阳性场应慎重引种,引种前最好是从供种场抽取血清进行血清学检疫,确定为猪蓝耳病和猪瘟阴性时方可引种。一旦引进阳性猪,长途运输的应激会诱发该病,并导致全群暴发。猪场还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环境卫生,加强消毒等安全措施。
5.3 规范使用药物
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药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链霉素、磺胺类、病毒唑等,能影响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是在免疫前后不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可导致机体某些白细胞、免疫因子的减少,从而影响免疫应答,同时,严禁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5.4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在生产实践中,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猪瘟、猪伪狂犬病与蓝耳病、猪气喘病、弓形体病的预防和控制。淘汰亚临床感染猪,免疫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应答效果、亚临床感染和免疫后抗体效价的监测上。
[1]宣长和.猪病学 [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44-51.
[2]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 [M].科学出版社.1997,652-664.
[3]李树春,何建新等.猪瘟间接血凝实验的研究 [J].中国兽医杂志,1993,23(7):3-6.
[4]Stegeman A,Elbers A,de Smit:Hetal.The 1997-1998 epidemic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in the Metherlands.Vet Microbiol[J].2000.73:183-196.
[5]R Stark,GMeyers,T Rümenapf.Processing of pestivirus polyprotein:cleavage site between autoprotease and nucleocapsid protei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journal of virology[J].1993 12,67(12):7088-7095
[6] Ruggli N,Summerfield A,Fiebach.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an Remain Virulent after Specific Elimination of the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Degrading Function of Npro.journal of virology[J].2009,83:817-829
[7]Vloker Moenning.Pestiviruses:a review.Vet.Microbiol[J].1990,23:35-54.
[8]Volker Moennig.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swine fever:virus,disease and control policy.Veterinary Microbiology[J].2000,73:93-102
[9]石仕权.应用间接血凝试验监测猪瘟抗体.中国畜禽传染病 [J].1996,1:49-50.
[10]王新华.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性.预防兽医学进展 [J].2000,2(4):35-38.
[11]张靖飞,猪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 [J].2001,22 (3):85-86.
[12]卫广森.猪瘟免疫失败原因的探讨.养猪 [J].1999,(2):34-35.
[13] BE斯特劳主编.赵德明,张中秋,沈建忠主译.猪病学 [M].第八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68.
[14]王镇.猪瘟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形态发生 [J].微生物学报,2000,40(:3):237-242.
[15]王锡祯,葛桥等.猪瘟流行病学和免疫现状调查.中国兽医杂志 [J].1998,24(3):16-18.
[16]何时杨.免疫猪群在免疫期内发生猪瘟的原因浅析.畜牧与兽医 [J].1997,29(3):268.
[17]何英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养猪 [J].2002,(3):37.
[18]温荣辉,余克伦,周维林等.仔猪猪瘟母源抗体半衰期的测定.猪的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 (2002年全国猪病会论文集):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