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母猪的引进与培育技术
2010-08-15王惠强
王惠强
(浙江省兰溪市永达猪场,浙江兰溪321106)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每年大约有25%~35%的基础母猪由于各种原因(疾病、饲养管理不当、遗传缺陷等)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的生产均衡性,使繁殖母猪持续的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就需要及时补充后备母猪。
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的未来和希望,引种前应考查引种场近年来的品种更新情况,一个猪场的生产水平的发挥,依赖种猪生产性能。
一个猪群建立过程中,新猪群的引入,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是猪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可能带来的风险,引种前还应考查引种场的健康状况。若对引进种猪健康状况不甚了解,将影响猪场的后续生产,因此除了提倡种源单一外,还应提倡减少引种的次数。若猪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两年一次性引足后备种猪。规模较大的猪场,可考虑引进祖代种猪,自已培育父母代种猪,减小引种带来的疫病风险。
1 后备种猪引进后的隔离
隔离的目的是保护猪场原有猪群不受新引进猪群的影响。隔离应在独立的区域进行,理想的隔离舍应设在场外。如果没有条件的,隔离舍也可以设在场内,要配有淋浴间,进出要淋浴、洗手、换衣换鞋,工具与原场不交叉使用。
运输会产生应激,使后备猪抵抗力下降,应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隔离期限一般为30天,不少于2周。建议种猪到达后3天内不要免疫疫苗,最好在隔离期过后再考虑免疫接种,具体应根据猪场的疫情,种猪日龄,购猪前猪只免疫情况和购进猪只出售前的免疫情况而定。
2 后备种猪的适应阶段
适应是为了让引入猪适应新的环境,使猪只具有一致的免疫水平。在适应期,应有计划地、限制性地接触原来猪群,可用淘汰公猪、保育猪、母猪的胎衣接触引入猪只。这种接触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暴发。在适应期可以考虑加药保健,适应期过后再进行疫苗免疫。适应期为60~120天。在适应期,后备猪在配种前除了应该注射国家强制免疫疫苗外,还应注射脑膜炎病毒 (JEV)、猪细小病毒 (PPV)、猪伪狂犬病毒(PRV)等疫苗,PPV应在180日龄后免疫,JEV应常年免疫。
后备母猪对很多疾病的免疫力还不足,所以引进的后备种猪必须经过隔离和适应阶段,因此引进的后备种猪的体重要尽可能小,一般不超过50kg。购买50kg左右的后备母猪的好处是离配种的时间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隔离,促进其适应新环境,猪群的健康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3 后备母猪的分阶段培育
140 日龄以前,按生长育肥猪饲养;140日龄以后按后备母猪饲养,饲料可用哺乳料代替使用,后备母猪的初情期一般在165日龄,有效刺激发情的方法是定期与成年公猪接触,每次20分钟,注意诱情的公猪要经常更换,以保持兴趣。诱情可以促使较多的后备母猪较早地进入初情期,使较多的后备母猪可在第三情期受配。
4 后备母猪的配种目标
在日龄大于210天,体重大于130kg,背膘大于 16mm(腰荐部、最低的背膘要求,16mm对等于5分制的2.5~3.0分), 2~3个发情周期, 体格合适时配种。所以后备母猪在免疫时就应建立母猪卡,记载免疫次数和发情次数。
为了达到初配目标,后备母猪在体重50~100kg时应自由采食。到100kg时每天饲喂不少于3kg的饲料。在配种前14天饲料量增加至3.50~3.75kg通过提高采食量促进母猪排卵。为便于饲喂,应将初情后的后备母猪移至限位栏饲喂。
5 培育后备母猪的重要性
后备母猪能补足空栏,保证均衡生产。在配种母猪群中,应有80%的断奶母猪、10~15%的后备母猪和5~10%的返情母猪。若计划后备母猪210日龄配种,购入后备猪为100日龄,则在210天以后开始配种。所以在引种时就要计划采购多少日龄的后备母猪以及补充哪个时间段的生产空缺。
选择后备母猪主要是选择其母性能力,高产仔数和断奶重、温顺易管理、身体结实。后备母猪至少须有12个乳头。瞎乳头、翻转乳头或其他畸形的乳头,应当淘汰。
后备母猪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即后备母猪的好坏不仅影响第一胎的生产成绩 (产仔数、出生重、仔猪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等),而且还影响其一生的生产力。
总之,对后备母猪应关注种源单一性、引进体重、隔离、适应措施、诱情和初配时日龄和体重以及配种前优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