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2010-08-15李晓民
李晓民
锁骨骨折是骨外科的常见病,造成患者骨折的原因大多是外部直接暴力所致,骨折的部位大多位于中、外段,内段骨折仅占3%左右[1],临床手术治疗锁骨骨折方法较多,各有优势,我院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和髓腔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锁骨骨折患者,比较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现将治疗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2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钢板内固定治疗组(30例)和克氏针髓腔内固定治疗组(30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患者男21例,女9例,年龄在15~59岁之间,平均年龄(23.5±5.4)岁,右侧骨折16例,左侧骨折14例,中段骨折16例,中外1/3处骨折13例,外1/3处骨折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10 h;克氏针髓腔内固定治疗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16~57岁之间,平均年龄(25.5±4.8)岁,右侧骨折17例,左侧骨折13例,中段骨折17例,中外1/3处骨折12例,外1/3处骨折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12 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切口取锁骨近中点切开2~3 cm切开颈阔肌,骨膜下剥离,显露断端。钢板内固定法:夹持断端复位后,选用5~8孔锁骨钢板塑形,在导向器保护下钻孔,攻丝后分别上螺丝钉固定;关闭切口,术后根据患者病情,使用三角巾悬吊固定12~30 d。克氏针髓腔固定法:将克氏针穿入到内侧断端髓腔,并穿透内侧骨皮质,针尾在骨折近断端齐平后整复骨折移位[2]。克氏针再反方向穿入外侧骨折断端内,直至穿透肩峰。注意保护锁骨下动、静脉。克氏针内侧折弯,剪除多余的部分,针尾埋于皮下,冲洗切口,充分止血,逐层缝合切口。
1.3 疗效评定 优:骨折达到或者接近解剖复位,肩部关节活动正常;良:骨折部位略有移位,但是对位良好,骨折正常愈合,肩关节活动正常;差:骨折对位对线不佳,骨折明显畸形愈合或延期愈合骨不连,肩关节活动受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技术资料以率(%)表示,组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术后优、良患者28例,优良率93.33%,差患者2例;克氏针髓腔内固定组患者优、良例数26例,优良率80%,差患者6例。钢板内固定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好于髓腔内固定患者组,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锁骨骨折是骨外科的常见病,约占全身骨折的6%,可发生于多个年龄段,多见于青壮年和儿童,骨折以中段1/3和外1/3交界处最为多见,大部分换则可以进行保守治疗,经“8”字绷带固定,但是对于粉碎性骨折必须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手术例数逐渐增加,因此对内固定的选择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临床上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较多,但是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应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锁骨骨折的并发症与早期进行复位固定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解剖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法适用于锁骨骨折的各个部位,锁骨中外1/3交界处是最佳适应证。优点是切口小,不需要进行广泛的骨膜剥离,可以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开展,但是术后容易出现固定针松动,容易形成骨髓炎等并发症。钢板内固定可以根据锁骨的不规则外形进行塑形,由于钢板较薄且有一定的弹性,对皮肤的压迫较小,可以对抗弯曲应力和旋转力。缺点是容易造成骨折的延迟愈合,钢板断裂和再次骨折。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术后优、良患者57例,优良率95%;克氏针髓腔内固定组患者优、良例数53例,优良率88.33%。钢板内固定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好于髓腔内固定患者组,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手术方法都有优缺点,临床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连学全,黄世民,庄耀明,等.克氏针内固定锁骨的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疗效.中华骨科杂志,1994,14(3):163.
[2]王蕾,罗涛.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