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例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0-08-15邓细玉
邓细玉
肠梗阻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复杂、病情发展快,容易导致肠绞窄、肠坏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发展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法,非手术方法如果应用得当,多数可以不采用手术方法。因此,对于肠梗阻患者更需施行特殊的护理对策,有效的护理能使患者避免手术,减少患者痛苦。总结本院2006年12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肠梗阻患者采用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肠梗阻患者,男41例,女35例;年龄2~85岁,平均49.7岁;腹部立卧位X线片或CT示肠梗阻,均符合急性肠梗阻的诊断[1]。梗阻原因:粘连性55例,肿瘤7例,腹外疝6例,麻痹性5例,切口疝1例,肠套叠1例,肠管狭窄1例。
1.2 方法 非手术治疗59例,手术治疗27例,其中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16例。手术方法:粘连松解术、右(左)半结肠切除术、腹外疝修补术、切口疝修补术、肠切除肠吻合术等。术中6例并发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3例,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 结果
72例患者治愈出院,死亡4例,其中2例晚期肿瘤患者放弃治疗出院死亡,1例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
3 护理措施
3.1 基础护理 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动态变化,观察患者意识、心率、心律、脉搏、呼吸等情况;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尿淀粉酶、血气分析,采集的血标本即时送检。记录24 h出入水量,保持体液平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密观察腹痛性质、范围、部位、持续时问、腹胀、呕吐、肛门排气、排便、肠蠕动以及肠鸣音是否恢复等情况。对于具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注意对其基础疾病的护理,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至140/90 mm Hg;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密切观察有无低血糖的发生;有心肺疾病患者低流量给氧[2,3];②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疼痛不敏感,对各种刺激反应迟钝,其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不相符,且多具有全身性基础疾病,病情复杂,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小儿梗阻也应仔细检查,反复观察,以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4,5]。
3.2 非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 非手术治疗如果应用得当,多说患者可以无需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护理包括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保持有效循环血量;有效的控制感染;加强重要器官功能监测,早期积极预防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准备中转手术治疗。其中胃肠减压是传统而有效的改善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在护理过程中应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6,7]。①胃管的插入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小儿患者很难合作,在胃管插入之前,应做好耐心的解释,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取得配合;②胃管插入要轻、稳、准,以减少患者的痛苦,置好胃管后,在胃管末端接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并妥善固定;严密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开始时胃肠减压引流物一般是摄入的食物,以后逐渐变为墨绿色的胃肠液;胃肠减压期间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2~3次,保持胃管通畅。如果胃管通畅,引出量少,应适当调整胃管的深度。若出现胃管堵塞,则用10~20 ml生理盐水进行缓慢冲洗,同时观察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情况,当患者排气、排便、腹胀消失,可拔除胃管,停止胃肠减压;③留置胃管期间,做好口腔护理。早、中、晚用生理盐水漱口,使患者保持口腔的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3.3 手术治疗的护理 诊断为肠绞窄的患者应尽快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12~24h,梗阻症状加重应及时中转手术治疗。肠梗阻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围手术期应密切生命体征的监护,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3.3.1 胃肠减压护理 与非手术治疗相同,手术治疗后更应加强护理,保持胃管通畅,如有阻塞,可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记录每天的胃液量,并注意胃液性质,以便及时处理。
3.3.2 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肠梗阻时肠壁血液循环发生障碍,重者可发生肠坏死、穿孔,引起腹膜炎。梗阻肠腔内细菌迅速过度增殖,菌群失调,由于肠黏膜屏障严重破坏,肠道内细菌可移位到肠外脏器,引起肠源性感染。凡肠梗阻患者应及早使用针对需氧和厌氧菌的抗生素,以降低肠坏死发生率及腹腔和切口感染率。首选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甲硝唑和氨苄西林联用。手术时凡切开肠腔者,均应使用广谱抗生素,术后连续用3~5 d,或至无感染征象时则停药。
3.3.3 营养支持 胃肠减压易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肠梗阻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非常重要,适当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促进吻合口或切口的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术后尽早肠内营养有促进黏膜细胞增生、修复,起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应。若术后肠梗阻解除,肠道功能恢复,患者无不适应鼓励患者尽早进食,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对于术后较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应适当给予营养补充,必要时应用完全胃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常用外周静脉输液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以脂肪乳剂为主,根据病情凋整蛋白质、脂肪、总热量及液体量,维持到患者能正常进食后才能逐渐停用[7]。
3.3.4 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护理 术后68 h患者血压平稳后给予翻身,拍背使分泌物及痰液咳出,防止误吸。观察患者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情况,若出现排气、排便、腹胀消失,适当停用胃肠减压,综合分析观察;有引流管者应妥善固定并定期检查引流管,防止脱出、受压、扭曲,保持有效的引流,患者可取半卧位利于腹腔充分引流,可减轻切口疼痛。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有利于创口愈合,促进生理功能和体力的恢复,防止褥疮、肺不张、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术中有6例并发肺部感染,3例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早发现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尽早防治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4 讨论
急性肠梗阻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是提高肠梗阻治疗护理水平的关键[8];针对不同的治疗方法,施行不同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使患者避免手术。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持续有效胃肠减压是治疗的有效方法,对胃管的护理至关重要;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除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持续有效胃肠减压外,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必需的营养支持也是非常重要;根据个体差异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的护理措施在我院肠梗阻患者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1]石美鑫,等.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796.
[2]田贞.肠梗阻手术患者的标准护理计划.河北医学,2007,13(12):1311-1312.
[3]王可欣.肠梗阻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09,6(35):240-241.
[4]郑力,蔡立春,杨晓东.几种少见肠梗阻的病因探讨及护理体会.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2):22-23.
[5]童志敏.老年肠梗阻患者276例的综合治疗与细化护理.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3):286-289.
[6]刘玉村.急性癌性结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1):668-669.
[7]王代科.肠梗阻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1999,2(2):74-76.
[8]张劲秀,冯婧,虞立平.急性肠梗阻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4):4298-4299.